本文由公众号 “
把科学带回家
” 提供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你照镜子和自拍的时候,喜欢自己哪边的脸呢,左边的,还是右边的?
如果你和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应该是更喜欢你左边的脸(左手对应的那边脸)。
回想一下你看过的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比如油画还有摄影,想一想单人肖像里一般是露出左脸还是右脸?
这些被画的对象是不是大都喜欢侧着身子,露出左边的脸?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左脸更好看,或者更有表现力才无意识地这么做的。
实际上在16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绘画作品中,60%的主人公都把自己的左脸朝向观众,而且女主人公比男主人公更喜欢露出自己的左脸。
还有,在描绘基督受难的画中,90%的基督都是露出了自己的左脸。实际上如果你去看看古埃及的图画,也会发现许多古埃及人也是左脸朝着观众的。
再有,想想你小时候画的人都是偏左脸多还是右脸多?其实,小孩子的图画也喜欢画人的左脸。
不光是古代的绘画作品,实际上在现代,大概41%的自拍都是拍的左脸(如果是左脸,正脸,右脸随机的话,左脸的比例应该是33%)。
一个人喜欢自己的左脸可以到什么地步呢?
在看到左边的半边脸的时候,人的瞳孔会散大,而瞳孔散大是看到有兴趣的东西的时候的不自主生理反应。
( ͡° ͜ʖ͡°)
( ͡⊙ ͜ʖ ͡⊙)
( ͡◉ ͜ʖ ͡◉)
当英国皇家造币厂把按照英王爱德华八世的大头照设计的硬币模型拿给他看的时候,英王表示拒绝那些按照他的右脸做的图样,因为他坚信这些图样图森破,自己的左脸比右脸要高级多了。嗯。
英国皇家造币厂的英王爱德华八世终极版,果然是左脸。
为什么我们更喜欢自己的左脸咧?
一种解释是,人类的大脑更喜欢看自己的左脸,左脸是情绪和社交之脸。对于大脑来说,左眼看到的情绪比右眼看到的更可信。
是这样的,当你盯着一个人的脸看的时候,主要是你大脑的右半球(右手对应的那个半球)在处理人脸所表达的情绪。而且,我们身体左边的信息是首先传递到大脑右半球进行处理的。也就是说,你左眼看到的东西比右眼更早传给了大脑右半球。这么一来,右半球在读人脸的时候,就会比较依赖左眼看到的东西。
于是乎,当你照镜子的时候,你就会偏爱镜子里左边的那半张脸,也就是你的左脸。
不太相信?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看看下面这张图片,你认为这个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当然了,还有人说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小时候被娘亲抱着的时候,头靠在娘的左手这里,经常看娘的左脸,因此左脸和左眼的视野就具有了和人际交往有关的功能。
不光我们人类这样,其他灵长目动物、太平洋海象,以及印度狐蝠这些哺乳动物也习惯把娃抱在左边,让自己和娃都在左眼里看到对方。
不管左脸让人更走心的原理是什么,一些二次元的设定比较尊重这个科学现象。
比如火影忍者中的卡卡西、天照等角色的写轮眼都是首先开在左边,这样他们的技能点打开的时候,既可以起到震慑敌人,又可以起到加快向大脑右半球传输信号的双重效果。
在和实体人交往的过程中,活用左脸更能带动情绪这个原理也可以让你的非物理攻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嘲笑别人的时候,瞬间往你的右侧移动,让自己置于对方左侧视野区域,就可以让你的欠揍值翻倍。
emmm,不过我想左脸这个特点的最强意义是,解释大人不让看的啵啵画面里,人的脑袋总是喜欢歪向右边再 mua mua 的原因。

不过瘾,请戳
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giphy
参考资料:
Blackburn K & Schirillo J (2012). Emotive hemispheric differences measured in real-life portraits using pupil diameter and subjective aesthetic preferences.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Kean, S. (2015). The Tale of the Duelling Neurosurgeons: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Brain as Revealed by True Stories of Trauma, Madness, and Recovery. Random House.
LaBar M. (1973). Turning the left cheek examined using modern photography. Nature 245 338 
McManus I. C., Humphrey N. K. (1973). Turning the left cheek. Nature 243 271–27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318447/

http://pcwww.liv.ac.uk/~Latto/Articles/Latto%201996.pdf
http://rsbl.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lookup/doi/10.1098/rsbl.2017.0707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