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众号 “
把科学带回家
” 提供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食盐是最常见的调味料,也是动物身体必需的物质。由于食盐对动物太重要了,因此许多动物都对咸味的东西有偏好。
就拿蚂蚁和白蚁这些小昆虫来说吧,亚马逊丛林里的蚂蚁家族的大小就比海岸边的要小,这是因为海岸边有更多的海盐。如果给亚马逊丛林里的蚂蚁和白蚁提供盐分,蚂蚁的数量就会翻番,白蚁的数量则会增长至7倍。
3种口味的棉花球,从左至右盐水、糖水、一般的水。不易接触到盐的内陆的蚂蚁更喜欢盐水味棉花球。离海岸线远的内陆人口味重吃得咸,或许和盐的匮乏有关。
虽然现在我们在超市里就可以方便地买到食盐,可是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里,老百姓不能随心所欲地吃盐,因为盐在古代是非常珍贵的商品。正因如此,在古罗马、古印度及中国等国家,食盐销售就被国家垄断,成为政府敛财的一大手段。
再往前,我们的祖先吃的食物就更清淡了。他们会食用大量植物性的食物,比如水果还有植物的块茎,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钾,而钠含量很少。
为了适应这种饮食,人类的肾脏学会了高效地排出钾(kaliuresis)而保留钠。我们古老的肾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高钠低钾的饮食,因此患高血压的人特别多。
也正是因为这段高钾低钠的生活史,人类也特别爱吃咸味的高钠食物。
那么问题就来了。
因为能量是宝贵的资源,因此当我们吃多了的时候,身体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导致我们变胖。既然盐也是宝贵的资源,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储存盐分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因为教科书说多余的盐分会变成汗液,或者被肾脏过滤然后排出体外,不可能还专门搞个地方给你存起来。
可是现在有人发现,原来你的身体真的在偷偷藏盐。没走肾,就藏在了你的皮肤下面。
这件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却违反教科书的事,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原来最近有人发现,伤口附近会变咸。比如,人类伤口感染的地方的钠离子浓度会变高;小鼠的伤口附近也是如此,就算给它们吃很淡的食物也会这样。

另外,身体里的一些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在咸一点的环境里的免疫力更强。而这或许就是人类年纪大了以后血压会变高的原因。因为人年纪大了以后免疫力不如年轻的时候,身体为了补偿这一点就储存了更多的盐,这或许就导致了高血压。
现在开始变得很有意思了。
盐的确有杀菌的作用,在缺医少药,特别是没有抗生素的古代,我们祖先的免疫系统是不是就靠喝热水,哦不是靠在伤口撒盐来疗伤呢?
既然盐是身体的天然药物,而它又如此珍贵,没道理免疫系统不存点以备不时之需啊!
后来,有人在研究宇航员的新陈代谢的时候发现了更加不得了的事情。
在地面做实验的时候,宇航员们每天的饮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他们要吃规定数量的盐。可是,即使每天吃了相同分量的盐,而且体内的钠含量在几个月内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宇航员每天通过尿尿排出的钠的数量居然会以周和月为单位波动。
这和教科书说的完全不一样啊!教科书说,人体内钠含量保持稳定,因此吃得咸了的话人就会把多余的钠尿出去。如果人每天吃的盐一样多,那么每天尿出来的钠也应该一样多才对啊。
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人体把盐按需藏起来了。后来发现,藏盐的地方不在膀胱和肾脏里,而在皮肤下面。
具体来说,多余的钠离子被收集到了你皮肤下面的组织液和结缔组织里,被绑到了一些蛋白质上(蛋白聚糖和糖胺聚糖)。通过这种方式,钠就暂时被囚禁了,不能使你被齁死,也不会让你的血压增高。
皮肤成为盐库,而盐又有免疫作用的这些全新的证据也能解释,为什么免疫力比成年人差的小孩,还有生病的人喜欢吃重口味的食物。
最关键的是,这就为狼外婆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吃小红帽提供了解释。
狼外婆作为一个住在内陆森林里的老人家,免疫力已经不比当年了,在森林里又买不到盐,而植物性食物无法提供她的免疫系统需要的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经过测量发现,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血液和组织液中的盐含量是植物的100-1000倍,在自然界中是较好的盐分来源。而人类的幼体由于免疫力比成年人弱,因此很可能会在皮下储存更多的盐分。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狼外婆不得不把小红帽作为钠盐的来源。其实小红帽要是懂点科学前沿,要让狼外婆不吃自己不必整那么麻烦,有一招很简单的破解方法——给她一包火车必备的老坛酸菜面就好了。
你们说对吧?

不过瘾,请戳
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giphy,Mike Kaspari
参考资料:
Kaspari M, Yanoviak SP, Dudley R,Yuan M, Clay NA. 2009. Sodium shortage as aconstraint on the carbon cycle in an inland tropical rainforest.ProcNatl Acad Sci U S A. 106(46):19405-9.
Machnik, A., Neuhofer, W., Jantsch, J., Dahlmann, A., Tammela, T., Machura, K., ...& Goss, J. (2009). Macrophages regulate salt-dependent volume and bloodpressure by 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dependent bufferingmechanism. Nature medicine, 15(5), 545.
Marvar PJ, Gordon FJ, Harrison DG 2009. Blood pressure control: salt gets under your skin.Nat Med.May;15(5):487-8.
Rabelink TJ, Rotmans JI. 2009 Salt is getting underour skin.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Nov; 24(11):3282-3.
N. Rakova et al., “Long-term space flight simulation revealsinfradian rhythmicity in human Na+ balance,” Cell Metabolism, 17:125-131, 2012.
http://www.nytimes.com/2004/06/22/health/personal-health-preserving-a-delicate-balance-of-potassium.html

https://news.usc.edu/119637/how-to-lower-your-blood-pressure-eat-more-fruit-and-veggies/
https://academic.oup.com/ndt/article/24/11/3282/1944617
http://environmentalresearchweb.org/cws/article/news/4087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1960
https://www.the-scientist.com/?articles.view/articleNo/33886/title/The-Sodium-Cycle/

https://news.vanderbilt.edu/2015/03/05/study-reveals-salts-role-in-infection-control/
https://www.nytimes.com/2017/05/08/health/salt-health-effects.html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5/03/does-high-salt-diet-combat-infections
https://www.berkeley.edu/news/media/releases/2008/10/27_salt.shtml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