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蓝色字体“猴子屯妈妈”关注我们哦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水纹路的岛》。
很喜欢这篇关于安全感的分析视角。我们遇到问题,我们经历种种,我们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掌控事情的能力。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学习,实践,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以期他获得满满的爱和安全感。可是,安全感是什么?是我们给予他们的吗?我们能够给予他们吗?我们自己也有满满的安全感么?我们期待得到怎样的爱?我们是否懂得如何去爱?
借岛主这篇,和大家一起探讨,思考。
------
今天想写写关于“安全感”。先说说为什么想写?最近留言和咨询的同学相对频繁,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
怎样才能建立安全感呢?
为什么丈夫不能给我安全感?
是我的原生家庭的缘故么?
为什么我对婚姻,对自己都没有安全感?
如果讲大道理的话,是这样的: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是你自己给自己的,你要经济独立精神独立,你就会有安全感了。
然而事实是,一些财务上有实力,相貌身材学历等外在条件都还不错的人,依然缺乏安全感。讲大道理往往都不解决问题,只能短暂地鼓舞一下士气而已。我认为可以换一个思维方式,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
“安全感”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对“安全感”的理解,就是感到安全。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到安全?当我们可以掌控当下那件事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安全:
首先,我们了解这件事的走向和趋势,知道它的历史,看到它的未来。其次,我们可以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和表达自我的意志,让它停就停,让它走就走。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了解这件事,而且可以掌控这件事
比如一个热爱健身,饮食规律,定期体检的人,了解自己的身体,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对未来的预测是可以看得到的,是可以评估出来的。而且体能可以很好地支撑身体完成日常各种动作,让自己的身体随时随地处于自己意志的掌控之中,身体的安全感就会很足。
可是这样的身体怀孕了。怀孕是一件不能预测的事情,就算每次体检都很优秀,也保不定突然就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算热爱健身,各种工夫做足,也可能停育、早产、流产、胎位不正、并发症等等,有的至今完全没有医学解释。所以怀孕时,女性不能预知未来,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这种失控感是带来焦虑的主要原因。
再举个例子。相爱中的男女,女人通常会埋怨男人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细究之下,因为这个男人很花心,或者容易动情,所以不能确定他能爱自己多久,就算正在爱,也不能确定这份爱的浓度,是不是够格叫“爱”。各种不能掌控、预测、评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戛然而止,就会失去的心情,就叫“不安全感”。
那么,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被爱”上呢?如果我们只从“爱”这里去建立安全感呢?我爱你,我知道我爱你,我能体会到爱的进行时爱的浓度;再如果这个女人足够成熟的话,对自己十分了解并且格外忠诚的话,她也会知道这份爱会有结束的一天,当那天来到的时候,她会做什么。
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至少看上去在掌控之中,那么安全感就会足很多,至少不会成天处于失去“被爱”的担忧和恐惧之中。掌控自己,总比掌控别人要容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如果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可以了解、学习、计划、评估、预测、体会、感受的事情上,那么,我们的安全感的水准就会高一点。命运无常,如何在无常里去建立一点“有常”?这个过程就是在建立安全感了。
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件事变得可以被了解、被学习、被计划、被评估、被预测、被体会、被感受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如果你能力够,你就可以做到以上。所有的情绪问题,都是能力问题。安全感这件事情上,也是这样。
我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你会跑步,会打字,会做饭,会插花,会烹饪这些技能,而是指你的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理解力、洞察力、感受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
我认为这些能力都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你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的组成部分。
说到这里就非常清楚了,安全感要怎么才能给到自己?发展和提高自己的人格能力啊——然而,如果仅仅这么去理解的话,也还是简单粗暴了一些的。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已经被大众普遍接受,一些心理学流派给出的简化的解释是:当一个人的安全感的需求被满足以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求。我觉得这个解释容易被理解,却也容易误导
一些学习过心理学却又不善于思考的人,会花很多时间先致力于满足自己的安全感,认为满足安全感以后,才能应付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的想法也成为很多女性的借口:我之所以庸常忙碌又忧心忡忡,是因为我的安全感没有被满足啊。等有一天这一课补足以后,我就能一飞冲天了。
我认为,安全感不存在满足不满足的问题,因为当你的人格能力提升到一定阶段以后,你就没有安全的需求了。对的,没有这个需求,安全感很好用吗?不,老娘不care,老娘现在就忙着实现自我呢。
所以我们不要以追求安全感,满足安全感,建立安全感为一个阶段性人生目标好吗?我们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各种人格能力。勤奋地、持久地、不惧困难地、义无反顾地,去成长就好了。
软弱的人会说:我没有安全感啊,所以你说的我都做不到。我告诉你“安全感”是个伪命题好吧,就好像“爱情”是被浪漫主义创造出来用以启蒙的概念一样,“安全感”也是心理学家创造出来,用以解释某种人格能力状态的好吧。
不要被这个大词诓骗了,你不需要安全感,你只需要持续努力地学习进步就好了。别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嘛。
到这儿我必须歪个楼到育儿上。
许多理论说,给够婴儿和儿童无条件的爱,TA就会成长出完美的安全感,用以支撑TA在这艰难一生中,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愉悦和自由。
这句话是没问题的,正确的理解是:当一个婴儿或者儿童,得到了充足的爱,也就是说,爱的内容是:被尊重、肢体的自由、探索的自由、意志的自由。这些具体的爱的内容,会给TA的人格能力的成长带来最适宜的环境,TA能成长出相当出色的人格能力。这种人格能力状态,就是满满的安全感的状态。
然而大部分父母不是这么理解的,而是非常简化地理解为:我无条件爱TA,她的安全感就会足了。所以我什么都听TA的,每天捧手心里爱上一百遍就行了,TA长大了一定没问题。
这种一劳永逸的简单粗暴的理解,才是安全感最大的敌人。因为这样理解的父母,会忽略两个问题:
第一、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爱不是抽象的,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而是从你自身的自律之上,发展出来的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尤其我们这一代父母,本身就存在各种思维上的不足,个人经历又导致对爱的理解偏差太多,加上简化的理论抽离了爱的具体内容,反而爱得越多,走得越偏了。
第二、用“安全感”这个词屏蔽了“人格能力”的具体内容:爱的目的不是建立安全感,而是发展孩子的人格能力。虽然很多父母成天把“安全感”放到嘴边上,你要深究起来,什么是安全感啊,就哑口无言了。
再问深一点,建立安全感拿来干啥用啊?就更说不出来了。反正安全感就是个好东西,有了安全感才能进步、才能成长、才能好好读书学习,反正的反正,安全感很重要就是了。
抽离了爱的具体内容,又用“安全感”遮蔽了“人格能力”的具体内容,我们这些从小在学校的学期总结里,在老师布置的作文里只会讲大道理写大词铺陈被简化过的理论的父母们,也就搞不懂为什么我一切照书养,孩子还是那么熊啊到底为什么?
楼歪回来,说下我自己对如何提升提高人格能力的体会。
当然是要爱学习,永远不要做一个懒人。我理解的学习有这样几方面的内容:
输入、训练、输出。
输入包括阅读(别人的经验)、感受和经历(自己的经验)。
输出包括口头表达(讲述、阐述、讨论等)、书写(叙事、分析、议论、抒发、计划、策划等)。
最后说一下训练。这个是我自己的十分看重的环节,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环节。很多人看上去聪明智慧,执行力却很差的原因,就是缺乏训练。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健身。我很强调一定要积累自己的训练经验,你参与任何一个运动都可以,亲身参与训练,尤其是系统化的训练,才能把知识变成体验,而且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实现。
第二个例子是书写。大家看我现在写东西很快,读起来不费劲,节奏语感都不错,内容也有一点深度,认为是老天爷赏饭吃。当然天分是一方面,我之所以现在可以写得又快又好,和我多年的自我训练密不可分。
上学的时候就不用说了,我的导师王一川教授,非常重视学术能力的系统训练:如何找到有价值的论题,查找资料,分析资料,阐述,论述,得出结论,评估今后该论题的发展等。这是一整套系统训练,我一个月要写至少五千字的非常严格规范的学术论文。
毕业之后没有老师监督,我就进行自我训练,手写日记、email大长信、博客、微博、朋友圈、订阅号、杂志约稿、主题专栏等,既有自由发挥,又有命题写作。算起来我在书写上有意识的自我训练,也有20多年之久了。
这些光凭兴趣和愉悦感是做不到的,需要体验到某种巅峰状态的快感,以及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迷之自信的使命感,就好像堂吉诃德一样,别人看上去那么疯狂,自己清楚这些动力来自何方。
木子美新更的博文有一个词让我非常有共鸣:训练有素。她说那个男人在床上是训练有素的样子。我觉得“训练有素”这个词放在这里格外贴切:娴熟、从容、自信,外加一点点只有熟练驾驭、深谙才能具备的不经意和漫不经心。多么动人。
啪啪也需要训练,真的,任何一件事要做到游刃有余,都需要训练。我们常常会发现生活中那些看上去聪慧灵敏的人,给一分钟的事情可以完成,给一天的事情可以被督促完成,给一年的事情没有开始就知难而退,我觉得都是缺乏自我训练。
有事就做事,没事就找事做,放弃那些快捷消费,迅速满足需求的事情,去进行艰苦的自我训练。凤凰要涅槃,上神要渡劫,你我都是凡人,更需付出代价,才能得偿所愿啊。
回到“安全感”的话题,这是现代心理学为我们量身定制的盔甲,它保护了你,同时也限制了你的自由,不妨打破对“安全感”的痴迷,更无畏任性那么一丢丢吧。
------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PYPbfJ8KZvOomS-V4iieQ
猴子屯妈妈 id (mom4mo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