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691字 | 阅读需7分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作者:最爱君。获取更多好看文章,请关注最爱历史。
1948年,无锡籍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到由无锡出身的荣氏家族出资设立的江南大学任教。有一次,钱穆问江南大学主要创建者之一荣德生说:“毕生获得如此硕果,有何感想?”
对此,为荣家打下百年基业的荣德生说,“人生必有死,两手空空而去。钱财有何意义,传之子孙,也没有听说可以几代不败的。”
在跟钱穆的交谈中,荣德生感慨道:生命短促,而他能留下的,除了在家乡兴资办学、捐桥修路等一系列公益慈善,大概很难再留下什么。
▲荣德生(1875-1952)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在中国现当代史上名声显赫的荣氏家族。
荣氏的先祖曾经家世显赫,到明代初年,荣氏近祖、十四世荣清迁居无锡。朱元璋洪武末年,朝廷曾经授予荣清以著作郎的官职,但荣清没有接受,后来荣清跟子孙立下家训说:“后代以耕读为业,潜德勿曜,不走仕途。”到晚清时期,荣家已衰落多时。
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无锡遭遇战乱,荣氏一门几乎灭绝。幸亏其中一个子孙荣熙泰在上海铁铺当学徒才幸免于难,荣熙泰,就是荣毅仁的祖父。当时,无锡荣家在战乱后只剩下荣熙泰一个男人,成年后,荣熙泰靠着在外给别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尽管家族一度濒临绝境,但荣家却由此发展壮大。荣熙泰好学且有才华。他生前经常教训自己的两个儿子荣宗敬和荣德生说:“一家有余顾一族,一族有余顾一村。”“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
当时,荣熙泰生有长子荣宗敬、次子荣德生,两兄弟在十几岁时便从无锡到上海的钱庄当学徒。在钱庄学习有经验后,1896年,两兄跟着父亲荣熙泰一起在上海开了一家钱庄,由此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几年后,钱庄生意转淡,荣熙泰也因病去世,后来两兄弟决定转行,由此开始了在中国现代资本史上的开拓创局。
在赴香港考察后,1902年,荣德生与荣宗敬兄弟开始转做面粉生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外资产能萎缩,荣氏兄弟等民族资本开始迅速发展。从1914年到1922年八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产量占到了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
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荣家的面粉厂已经扩展到了14家,并且还开了9家纺织厂,在全国拥有5300多台纺布机。当时,荣家的纺织工业设备总数在全国民族资本占比中高达1/4以上,荣家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面粉大王”、“纱布大王”。对此,早在1933年,荣宗敬(1873-1938)在自己的六十大寿时就自豪地说:“如今的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
▲荣宗敬(1873-1938)
由于遭遇战乱、侥幸逃生,因此荣家对于家族成员的互帮互助看得很重。在当时的经营中,大哥荣宗敬敢打敢拼、因此迅速做大。在1910年代早期进口美国制造的面粉机时,当时机器货款需要12万两白银,荣宗敬竟然在当时开先河地进行了分期付款,利用资本运作了解决资金困窘等问题,由此开始构筑出了一个惊人的商业帝国。但荣宗敬的冒进个性也经常惹祸,1907年,荣宗敬在上海做金融投机失手,造成几万元的巨亏,这时,弟弟荣德生特地从无锡赶来,并将自己的田地和房契全部用作抵押以营救哥哥荣宗敬。
对于这种家族兄弟共生共荣的道理,荣德生有一次在跟客人聊天时,拿着一把茶壶说:“我与哥哥好比这个茶壶,一经破裂,即使拿着半个茶壶在手,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时人对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的印象是:老大荣宗敬常年喜欢穿西装,头发总是发蜡闪闪;老二荣德生则常年青衫长褂,一幅士绅的打扮,兄弟俩这种中西结合、奔放与谨慎相互结合的家族特征,在生意场上也使得荣氏家族产业得以互补不断做大。
但有钱,并不能确保一个家族长盛不衰,因为只有立德,才是家族永续的关键。当时,相信实业救国的荣德生与晚清、民国时期的张謇一样,在自己发达后也开始回报、反哺家乡,并积极为家乡造桥修路。由于无锡地处江南水乡,因此荣德生特地跟家人说,在江南地区行善、修桥甚至比造路更重要,为此,荣氏家族在无锡等地大规模捐桥修路。
到2001年,有关部门曾经对民国时期荣氏家族捐建的桥梁进行统计,发现荣氏家族当时捐建的102座桥梁中,竟然有40多座在2001年还在使用。不仅如此,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还捐资在无锡兴办技校和各种中小学,1947年,荣氏家族更是出资创办了江南大学,全方位地进行教育慈善建设。
荣家也有骨气,抗战爆发后,荣宗敬避居香港,坚决不屈从日寇。后来于1938年在香港病逝,对此国民政府特地颁发褒扬令说:“荣宗敬兴办实业,历数十年,功效昭彰,民生利赖,此次日军侵入淞沪,复能不受威胁,避地远引,志节凛然,尤堪嘉尚。”
1949年后,荣氏家族成员大部分远走香港及海外,家族企业大量资金的外流,也使得遗留大陆的荣氏家族企业元气大伤。当时,荣德生的儿子荣尔仁、荣研仁也先后离开上海,对此荣德生说:“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最终,荣德生带着四子荣毅仁留在了大陆。
1952年,在大革命的风暴来临前夕,77岁的荣德生在无锡病逝。尽管曾经富甲中国,但这位一生立足于实业救国、兴办公益慈善的老人,随葬品中只有一套线装本的地理堪舆学书,和一只随身带了多年的钢机怀表。正如他生前对历史学家钱穆所言,人生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做到了更多地将财富捐献给了社会和公益慈善。
1956年,大陆对民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仅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将私企全部收归国有化。当时,不少资本家白天敲锣打鼓将自家产业送去搞“公私合营”,晚上则在家里抱头痛哭。就在1956年初南下考察时,毛泽东就对当时仅有40岁的荣毅仁说:“你是大资本家,要带头。现在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了,老板换了······你要顺应时代发展,把握自己的命运。”
对此荣毅仁说:“我的企业已经实行了公私合营······我已经表示了决心,我一定把所得的利润,以投资企业和购买公债的方式,用来支援国家的建设。我个人愿意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来尽我的责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有贡献的人。”
▲毛泽东接见荣毅仁
一年后的1957年,荣毅仁当选为上海副市长,这也是荣氏家族自创业经商以来,第一次有人出任政府公职。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甚至以上海老市长的身份亲自南下为荣毅仁助选。
当时,毛泽东与陈毅等人讨论国内著名的资本家说“这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我国恐怕也没几家子。”后来,荣毅仁的“红色资本家”称号也由此而来。
上世纪50年代反右运动期间,毛泽东亲自出面保下了荣毅仁。1959年,荣毅仁被调离上海出任纺织部副部长 。
1950年代的荣毅仁
文革期间,荣毅仁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被彻底打倒,并被发配去运煤和打扫厕所。后来,他的食指也被红卫兵打断,荣毅仁的独子荣智健则被发配到四川凉山,每天跟民工一起抬石头、挖土方。
改革开放后,1979年,邓公亲自与荣毅仁等原来的工商界大佬座谈,并向荣毅仁征询改革开放的发展意见。对此,荣毅仁提出了引进外资兴办实业的建议。后来,在中央的支持下荣毅仁主持创办了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简称“中信”(CITIC) 。
▲邓公接见荣毅仁
对于这位在资本家与政治家身份之间切换自如的老人,香港记者后来这样形容改革开放后的荣毅仁说“身材高大、满头银发,一身法式双排扣西服,挺直的腰板,总给人以器宇轩昂的感觉。”
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嗅觉和超人的商业天赋,荣毅仁在中信成立的第一年,就接待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来访客人,并与国内的3000多人次洽谈了业务。此后,中信公司先后在日本、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发行债券,仅1984年,中信就发行了300亿日元、3亿港币、1.5亿元德国马克和1亿美元债券,从而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业化建设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资金援助。
▲荣毅仁早期家庭合影
1986年,美国著名经济杂志《幸福》,公布了其评选的当时世界五十名知名企业家名单,荣毅仁赫然在列,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的第一人。1993年,76岁的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从而使百年荣家的家族史达到了巅峰鼎盛时期。2005年,89岁的荣毅仁去世,新华社的通电中尊称他为:“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伟大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
荣毅仁
从荣熙泰,到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再到荣毅仁,荣家在1949年后继续分支。除了在大陆的荣德生、荣毅仁一支,当时荣毅仁在香港的侄子荣智鑫也拥有自己的上市公司。改革开放后,被下放归来的荣毅仁的独子荣智健远走香港经商,就是借助堂哥荣智鑫的帮助逐渐做大。
▲荣智健
除了荣智鑫,荣毅仁的二哥荣尔仁的次子荣智宽,是巴西环球公司的总裁,在巴西商界拥有崇高威望,曾跟随巴西总统和外交部长多次出访。另外,荣毅仁的侄女婿沙曾鲁,也是享誉世界的美国核能专家。对此有人说:“当年邓公之所以让荣毅仁创办中信,除了看重他的个人能力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拥有这些广泛的海外关系。”
对于这个家族兴盛发展的奥秘,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就做了很好的诠释。有一次,荣氏家族在祠堂里摆酒设宴,期间一位荣氏族长请荣德生在宴会上坐首席,但荣德生却说:“钱不等于地位,我应当坐第几个位置就坐第几个,你虽然没我有钱,但‘人穷不让辈’,我没资格坐这个位置。”
当时,尽管富甲天下,但不忘本的荣德生却仍然喜欢种田。在生前,荣德生总是请长工种水稻、种棉花和养蚕,每逢插秧的时候,荣德生还总是到田边去看工人们劳动。
后来,以父亲荣德生为榜样的荣毅仁,最喜欢的也是清代名将左宗棠的一幅名对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对于这幅对联的联句,李嘉诚也非常欣赏,并将它挂在了自己香港的办公室。
能成大事业、能立大家族者,总是有某些共通之处的。
转载来源☟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热文推荐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