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腾讯创业” 选择关注公众号
创投圈大小事,你都能尽在掌握
腾讯创业 | ID:qqchuangye
资本的可怕,用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便利店业态上,并不为过。
作者 /  李又寻欢
来源 / 灵兽(ID:lingshouke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托•约•邓宁
1
便利店不是一个新风口
资本的可怕,用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便利店业态上,并不为过。
全时便利不陌生,但如果不是因为在2018年国庆前夕终于熬不住了,我们关注到,北京市场上这个叫全时生活的社区生鲜小业态品牌。
《北京商报》的报道称,全时生活在北京天通苑、宋家庄、百子湾等多处开业没多久的门店或闭店或调改,均处于非正常营业状态。
作为与全时便利店同属复华商业旗下的品牌,全时生活定位办公场景,曾计划2018年在北京开30家店。
这已经是两个月里,北京市场”出事“的第三家零售企业。
9月18日,北京131便利店发出通知,公司因资金周转问题不能正常经营,将在9月20日~25日之间与合作商进行对账,称将在对账后给供应商出具回款承诺函。
这个在4月份刚刚获得春晓资本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的便利店品牌,在北京已经开出30多家店,原本计划今年开到100家。
再回溯一个半月,是同样的一幕:8月1日,邻家便利宣布资金链断裂,168家门店停业。这个被业界称之最像7-11的便利店从诞生到倒下只用了3年。
便利店这个业态,虽然不像P2P一堆一堆的倒下那么壮观,竟然也频频爆雷。
但其实,我们在2017年就一再强调,便利店不是一个新风口,它是一个风险高回报低并且在中国市场出现了20余年仍没有几个企业把它干到盈利的业态。
不过,这一切在资本的助推面前,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
2
弯腰捡钢镚儿?
是的,一切缘于资本对这个”大坑“的抢食。
便利店这个曾被视为“弯腰捡钢镚儿”的传统零售业态成为新的投资风口:
6月1日, Today宣布完成3亿元B+轮融资,估值超30亿元。
4月底,见福便利获红杉资本2.4亿元融资,红杉占股20%;131连锁便利店获春晓资本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3月9日,西北连锁便利企业西安每一天获得了春晓资本领投的2亿元A轮投资。
有媒体不完全统计,从去年2月至今,约有30亿元资金涌入便利店行业。
甚至有人感慨:这是便利店最好的时代。
现在,是不是可以说,这是便利店最坏的时代了?
换到半年前,你要这么说,只能迎来一片不屑的笑声——你看我们喊了一年,不怕死的仍然前赴后继。对了,无人零售这个大坑,我们当时也喊了一年。
如果有机会,企业、资本......还有谁不想再回到从前?
131便利店创始人陈登旺 图片来源/ 网络
“在做便利店之前,我也没料到刚好赶上了风口。”4个月前,131便利店创始人陈登旺曾对媒体说,彼时有资本助力,他豪情万壮。有媒体形容称:“他是真的将131便利店作为余生的事业来奋斗了。”
但这家媒体当时估计没想太多,比如,余生还很长。而这股风只吹了120多天,就无情地将他吹回了原点。
一位零售企业老总也对我们表示,便利店在中国市场要想盈利,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规模化(1000家以上,甚至是3000~5000家才能真正看出规模效益,不要讲什么100家几百家,没有太大意义);
2)在规模化基础上,高度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3)强大的供应链整合甚至是控制能力,强势的商品能力。
目前中国市场上能够具备这三点的,屈指可数。
如果按这个说法,基本上宣判了中国大部分便利店企业的死刑。
3
便利店其实是个苦逼活儿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只是没有人想到,时势的转换,竟然可以在转眼之间。
但这个锅能全部让时势来背吗?
善林金融出事后3个月后,(4月24日,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消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善林金融法定代表人周伯云等8人被批捕),每个月亏损500多万的邻家便利一夜之间黯然退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更何况这不是历史,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131便利店,因为投资方春晓资本出问题(投资的P2P爆雷),从宣布融资到宣布资金链断裂,亦不足5个月。
业内人士告诉我们,全时生活之所以闭店,也同样有资金方面的问题。百度页面上可以搜索到全时生活员工此前还有媒体报道,复华集团旗下的全时便利资金链也遭遇问题。
当然,全时生活并不是纯粹的便利店——有的门店面积500多平,除了生鲜、食品等商品,还有爱炉火锅、D5牛排等餐饮。
乖乖,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500余平,到底是要做餐饮还是要做便利店?生鲜小业态是个更难干好的活儿——截至目前,生鲜小业态的玩家里,我们也还没见到几家真正盈利的。
便利店其实是个苦逼活儿实。换句话说,绝非一个可以轻易获利、更不是一个暴利产业。却总有人不信这个邪,想跟进来试一试。
话又说回来,这个业态再怎么不受待见也是现金流颇为充足的零售业,但如果无法获得外来资金注入就连半年都支撑不了,这些企业当时是凭什么一头扎进这个领域的?
是凭一腔热血?还是靠一脸情怀?
北京嘉悦广场的邻家便利店
装修好后,从未开过业
图片来源/灵兽传媒
4
芬芳虽迷人,陷阱亦致命
便利店当然有市场,任何一种业态都有市场,任何一种业态都有盈利的企业。遗憾就遗憾在,可惜不是你。
它的市场空间足够大。但是,芬芳虽迷人,陷阱亦致命。
但你必须清醒,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便利店的大规模发展。中国这么大,有便利店发展的空间,也有适合便利店发展的城市,绝对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而且,便利店的前景,在其他商业业态在不断创新迭代的环境下,市场前景正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所以,不要被外表所迷惑。我们来随便捋捋,便利店到底是个多大的坑。
1)竞争对手不是同行
很多人认为便利店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其他便利店品牌,比如7-11之于罗森、全家,武汉中百罗森之于today,没错,这是对手。
在我们的办公楼下,直径五十米内开了好邻居、全时、便利蜂、中商惠民等四五家便利店,还有在楼下这样的无人便利店,如此残酷的竞争,很好奇它们是如此存活的?
但这还不算什么。因为还忽略了一个更大的竞争对手——夫妻老婆店,全国有近600万家这样的小店,便利店在与同行品牌竞争的同时,这些夫妻老婆店也是便利店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而且,你必须规范化,它是化整为零,随意化、亲情化、熟人经济化,完全不一样的打法,甚至不在同一个竞争维度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上。
也就是说,便利店一开业,陷入的就是一片汪洋的人民战争。
所以,至少你得想清楚,要怎样才能打赢一场人民战争?
2)高租金高人力成本
便利店的特性决定了面积小,但地段必须好。这意味着租金一定低不了——如果在一线城市,光是租金和人力成本,就足以让一家业绩一般的便利店天天白干。这一点,相信做便利店的企业心里更清楚: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嗯,二三线城市,好一点的小商铺,成本也不会低到哪去吧?真以为一开张就能天天卖个1万2万3万?
真相是,中国近10万家便利店里,一天卖个一两千块钱的,才是最常见的吧——说真的,看到很多企业吹牛B,我都不好意思点破。
全时生活店内餐饮区域
图片来源/ 网络
3)外卖平台抢食业绩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市场中即食品销售额在10%以下的便利店比例降至41%,同时,即食品销售比例在10~20%和20~40%的便利店分别增至24%和20%,即食品销售增加明显。
但相比日本市场中大多便利店生鲜及半成品占比为30%~40%,中国市场的即食品销售比例还不够。
何止是不够?简直是永远也不可能够。
便利店的核心商品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是中食。但在中国的大部分市场或是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区域,这恰恰是不成立的。
原因在于,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餐饮业态,几乎渗透进了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胡同、每一个小区,甚至每一幢楼下。中国人并不缺解决即食性快餐的场所,并且体验性大部分都不比便利店差。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外卖平台,高度发达且无处不在的美团、饿了吗等外卖平台,虽然也给便利店的线上业务带去了一部分订单,但同时也大量抢走了原本该由便利店做的生意,比如中食就是其中之一。
好吧,便利店企业们,你们该如何打赢一场一片汪洋的与外卖平台的战争?
4)苦逼的夜间消费
便利店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夜间消费,即晚上23:00~7:00这段时间,有一个数据是大约占比在30%。
但对中国大部分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来讲,这又是一个伪需求——南方城市如深圳、广州、长沙、武汉等地除外,华东的上海也还凑合。
中国的便利店,大部分估计占比也就10%左右吧?
请问,便利店企业们,你们该用什么方式去补回这个做不到的业绩?
5)看不懂的中国式直营
从国际尤其是日本便利店行业的发展路径看,无论是7-11、全家还是罗森,最终走上盈利这条路,靠的都是加盟。
而这也是最让我们无法看懂之处,因为在中国,大部分便利店企业竟然义无反顾地是做直营——我当然理解因为供应链能力不足、总部管控力不足、运营能力不足,但不足就能让直营盈利成为可能吗?
凭什么你觉得可以靠直营创造一个奇迹?
6)别再学7-11了,你没法学
为什么说便利店的祖师爷7-11也是个坑?
1、7-11你学不会,也没法学,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点皮毛只会适得其反,掉进深坑里,根本爬不上来——中国市场上目前用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生存尚可的便利店企业,没有一家是学7-11的,而是根据自己所处商圈,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中存活的;
2、这才是最重要的,7-11本来就不适合中国大部分市场。7-11在北京多少年了,现在有多少家店,学7-11的便利店企业们你们心里没点儿逼数吗?
7-11在华南华东是授权中国台湾企业经营的,又有多少家店,是否成为了中国零售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极,这么多年了你们就从来没有过感知吗?
还有,那么多社区生鲜业态和专业店都在蚕食本就不那么能让便利店吃饱的业绩,还有,新零售企业精心构筑的三公里生活圈的抢夺,还有。。。不说了。
5
最后
大润发开便利店,7-11卖起了菜,资本激情企业冲动过后,会不会留给行业一地鸡毛? 
如果这个行业更理性一点,原本可以避免。
仅在便利店这个领域,大家应该还会看到有企业陷入资金链的困境。直白点说,靠资本吹起来、认为这是风口而进入的企业,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靠自己了,因为资本正在远离。
而等着资本输血才能继续维持经营或扩张的便利店企业,我们只能发自肺腑地说一声:请多保重。
咳,都不容易,就不一一点名了。
我们也知道,即便如此,仍然会有不少企业会冒险一试,因为他相信,别人不行,他一定可以。
敢于冒险是值得鼓励的行为,但“明知不可能还勉强自己要去撑”,那只能是像歌里唱的:
越撑心越闷
越闷心越冷
这个冷不是寒冬,而是永不再有阳光的极夜。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你对便利店未来怎么看?
 欢迎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哦。
彩蛋:
企鹅数钱小程序已上线!
用最洋气的姿势扫遍国内外融资动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