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管:前不久,《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终于出来了。但是观众却大呼失望——豆瓣评分跌至4.0。为什么?相信大家都知道——因为导演换了!
前两季的导演名叫陈晓卿。此人不仅导演水平高,写起文章来,也是毫不含糊。他的随笔集《至味在人间》,库管今天就推荐给大家。
当然一本书可能满足不了广大吃货的万千需求。这里再推荐8位用心、用情的吃货,写的精彩至极的佳作——
文 | 陈章鱼
《舌尖上的中国 3》,原本是我在春节就最期待的节目,没有想到,这一部质量下滑的如此惨烈。
豆瓣评分已经跌到了 4.0,这个分数惨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春节档上映的所有电影,评分最低的也不过 4.7。


看电视很像是吃饭,把馋劲儿逗上来了,又告诉你说没有饭吃,那种感觉真的是特别难受。




好在,我还有书,照样可以对着美食流口水。


下边这八本关于美食的书,都是我强烈推荐的。唯一的建议,就是千万不要在深夜里读。


因为太容易把你的馋虫勾上来,那时你就只能做出两难的选择:要么是抓心挠肝一般忍受着心中的火;要么只能冲进厨房怀着罪恶感去煮面。


01
《王世襄集:锦灰堆》
这套书的作者,是著名的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王世襄先生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妙人,他应该是民国一代文化人中,最会「玩」的一个。从琴棋书画、文物鉴赏,到蛐蛐、鸽子、训鹰、训狗,他是无一不精。


王世襄先生还是一位大美食家,他的手艺在整个北京都是有名的,甚至于还流传的几则近乎传奇色彩的故事。


王世襄先生喜欢美食,也热爱做菜,有时朋友会邀请他来家里一展厨艺,主菜、配料、黄酒、酱油,他都是自带。据说最夸张的一回,干脆拿自行车推了一张八仙桌子来。


话说有一次几个朋友聚会,每人做一个菜,王先生提了一捆大葱来,做了一道「焖葱」,结果这一盘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菜。


这部《锦灰堆》是王世襄先生的文集,大多写的就是王世襄先生「玩」出来的心得。关于饮食的部分,尤其写的精彩,王世襄先生会吃、会做、会写,所以隔着纸张仿佛你就能闻到香气。


这部《锦灰堆》不只是饮食,几乎可是说是雅趣的百科全书,每一部分都会让你读来感觉新鲜有趣。我记得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大学的一个夏夜,本想随便翻两篇就睡觉,没有想到一看就入了迷,一篇篇看下去,不知不觉竟然读了一个通宵。


这部书就是这样的魅力。


对了,那道传奇般的焖葱,书中也有做法。你如果有兴趣,不妨找来学做。

02
《吃主儿》

这本书的作者王敦煌先生,是王世襄先生的公子。自幼继承了家学渊源,所以和王世襄先生一样会吃、会做、会写,就让这本书也格外精彩。


所谓「吃主儿」,是北京话,讲的就是喜爱美食又善于下厨的人,比起「美食家」,「吃主儿」更多了一分烟火气。这本书里包括王世襄先生,一共写了四位吃主儿,作者记录的,就是他们如何做菜的窍门和对于生活的情趣。


这本书通篇都是用口语一样的北京话写成,你在读的时候,仿佛就是作者在和你闲聊一样。一道道细数他记忆中的菜,从简单的麻酱面,到宴席里的大菜,聊到了上百道菜,每一道背后都有故事,每一道背后也都有吃主儿的态度。


这本书后来又出了续集,叫做《吃主儿二编》——
我在读的时候,就没有看第一本的时候流的口水多,倒不是写得不好,主要是第二部专讲蔬菜瓜果,太素。
03
《京味儿》

前两部《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打动人,在于他们叙述的不只是美食,更是自然、时间和人之间的关系。


喜爱美食的人,往往有一种执念——吃,要因时制宜,要因地制宜。一方水土有与别处不同的佳肴,一段时间也有的不可错过的时鲜。


这本《京味儿》,介绍的就是北京四九城中,一年四季人们饭桌上的吃食。目录编排就是四章,春夏秋冬,从立春的春饼讲起,到除夕的饺子结束,周而复始。当食物和日子关联起来,就有了多一分的温度。


04
《雅舍谈吃》

梁实秋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文笔平实又淡雅,字里行间还往往透着诙谐幽默,他自嘲「嘴馋」,据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曾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十足是个吃主儿。


梁实秋先生一生写了无数有关吃的散文,他的散文里,既有文人的风雅,也有市井的情趣。他既能从《礼记》里考证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熊掌,也能写自己小时候用手抓炸丸子吃的囧相。雅俗之间,只有一心不变,那就是对吃的热爱。他描写食物,往往篇幅都不长,可是三言两语,就能将色香味都写出来,连制作工艺、来龙去脉都能写透,下笔的精准,不服不行。


这本《雅舍谈吃》,我至今没有读完,因为只要读了两三篇,必然肚子就开始叫,口水就往外淌,非得吃点东西,才能把馋虫压下去。人都说「每逢佳节胖三斤」,其实,你要能读完这本书,你就肯定胖了三斤。

05
《五味》

汪曾祺先生也是善于吃又善于写吃的人。前边提到的王世襄先生焖葱的故事,就是汪曾祺先生写出来登在报纸上,才流传起来的。


这本《五味》收录的就是汪曾祺先生谈吃的文章。他不仅善于写食物的色香味,尤其擅长描写食客的吃相,以人的百态,对照食物的百态,描写中还往往透出冷隽的幽默,让你看完之后会心一笑。


从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中,还能看出来,他是一个自己特别爱下厨的人,所以他写的菜,也往往是家常菜,他会忍不住在书中给你介绍各种他研究出来的烹饪技巧,这本书放在厨房当烹饪指导书,也是够格的。

06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蔡澜写美食,更偏向于技术派,简单直接。不会像梁实秋、汪曾祺先生一样,文字中含着故人故地的思念。但是看他信手点评世界各地的美食,也是一种乐趣。


07
《人间有味》

这一本的作者,顾村言先生,可能名气不是很大,但是这本书却写得极美极好。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就透着一个「清」字。作者在苏北长大,故乡依山傍水,所以写记忆中的美食,也都是江畔或山中的鲜货。


看《舌尖上的中国》时,就偏爱那些山水之间的镜头,城市中的煎炒烹炸固然精妙,可是接近自然的食材才更让我们让人心驰神往。


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这本书就一定要看。
08
《食话实说:以美味的名义》
这本书的作者网名老波头 ,江湖人称上海滩的「猪油帮主」。如果不是绝对的食客,恐怕也得不到这样的封号。这本书写的非常有意思,每一篇讲一道菜,题目用的都是「XX 平反论」。


他为生煎包平反,为葱油拌面平反,为四川火锅平反,为五仁月饼平反,为什么要平反,就是打破我们对这些美食的刻板印象,回归到它本真的状态。


要平反,就要辩论。所以这本书中,充满了无数的辩题。生煎包到底是用发面还是烫面?川菜是不是真的无辣不欢?五仁月饼难道真的无可救药?普通人看来,为了这些来和别人理论,未免有些太书呆子气了。可是如果是把吃当做信仰的人,就会觉得这都是原则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是对美食有强烈的爱的人,写不出这么多的「平反论」。


写完这篇书单,我的口水已经流了好几十米,我已经没有心情写个结语。
因为煮的面和茶叶蛋,已经熟了。
— THE END —
作者:陈章鱼,知乎60万人关注的读书人。公众号「
章鱼读书
」(ID:
zhangyu-dushu
),公众号只专注于两件事:用读书解决一切问题,解决一切读书问题。

如果你还想看

这里有使 Kindle 不吃灰的「读书宝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