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时节的钱塘江畔,灰蓝色玻璃幕墙中嵌着的熊熊火焰尤其灼目。
6月22日,杭州绿城集团旗下的“蓝色钱江”小区发生大火,一位年轻母亲和三名孩子死亡,纵火的正是他们雇请的保姆。
事件发酵至今,舆论关注的重点从“农夫与蛇”的恶毒保姆转向小区物业的消防缺口,现在又有人心生期待:该反转了吧?
是啊,按照以往的“套路”,可不就该反转了么。
放火的保姆实际上是男主人林生斌从广东KTV带来的姘妇,因为“扶正”不成所以心生歹念纵火杀人;林生斌利用自己妻儿的生命讹诈绿城物业,一个孩子要一个亿,绿城物业也很无辜……
这都是戏剧天赋过剩的个别自媒体作者脑补出来的情节。
近期,林生斌首次接受了前央视记者王志安的采访,采访视频如下:

林生斌接受采访视频
王志安结合多方客观证据,厘清了事发时的时间轴,间接印证了死者家属之前关于救援不力、不让他们上楼等指控
504朱小贞报警连续三次
523消防队员赶到1802入户门口未能进入房间
540另一路消防队在进入1802入户门未果后下到一层绕路到另一部保姆电梯进入1802保姆门正式进入火场灭火
553,1802主入户门被房间里灭火的消防队员从里面打开消防队员对门口的保安说里面没人
648官方公布大火熄灭
650左右,朱小贞的哥哥朱庆丰冒险闯到保姆房门口
653分拍到火场画面火依然在烧朱庆丰要求消防队员破门
7点左右四名死者在北部女儿房间被发现没有被烧伤是被熏倒。朱庆丰要求消防员立刻背到楼下救助但消防员说需要担架
740最后一名死者被抬到楼下。
从报警到将死者抬到楼下,竟需三小时。其间发生了什么,就是林生斌的心结,他想为妻儿找回那“丢失的三小时”。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在被人指摘的“巨额赔偿论”之下,林生斌多次提出,他更想要的是真相大白,他要一个公道。
所以这一次“杭州豪宅保姆放火案”, 估计让很多人失望了。
失望,来自于 @大家 提到的这样一种心理:我们这个社会似乎到了必须要翻出受害者的“污点”、完成“反转想象”,才心满意足的地步,而受害者讨回公道的正常剧情却越来越不招喜欢。
因为内心情感得到满足,所以我们关注、转发、表达。
也正因如此,我们的注意力也成了媒体紧盯的稀缺资源。于是许多自媒体越来越娴熟地去迎合大众心理,吸引眼球。
在流量红利面前,对事实的核对、对客观的追求、对理性的崇尚早已成为明日黄花。
除了自媒体,大家都喜欢自称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吃瓜”二字便已将自己的责任择得干干净净。但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吃瓜群众”并不是旁观者。因为“吃瓜群众”边吃瓜,边发文,“看热闹不嫌事大”,不明真相却制造事件并将其传遍天下。保姆纵火案的反转剧情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然而,在舆情事件特别是惨剧中,无论何时,对受害方,公众本来都该更加宽厚。“礼不伐丧”,对个人亦应如此,我们未必做得到物伤其类、理解他们,但尽量不去凭着未证实或不具备事实基础的信息对其围困,避免造成“再度伤害”,则是可以做到的。 @新京报 表示。
将心比心,一个高档小区,火灾发生时,涉事小区18层的消防栓没水,不能启动;烟感器被指失灵,消防警铃和消防广播业主也没有听到;业主家的推窗只能开六七厘米,发生火灾时无法快速、有效进行自然排烟,造成烟气大量在房间内聚集;从发现火灾到把人救出,竟用了将近三个小时……
在绿城物业一篇看似温情、实则推干净责任的回应文《致哀 · 回答》以及“不多做解释”的态度之下,林生斌要一个“真相”,实在情理之中;痛失妻儿,要求保姆得到法律的惩罚,向物业公司进行索赔,要一个“公道”,也是其权利的正常表达。
家人被害,要求赔偿就是“用死人赚钱”、就该受到道德谴责么?难道非得要痛心疾首、一蹶不振,一分钱都不要才显得高尚,值得同情么?
赔偿金只是一种弥补方式,从某些角度讲,也是实现正义的一种方式。何况受害人家属已表示欲将赔偿所得成立一个公益基金,这样比较起来,一系列的恶意揣测就更显“小人之心”。退一万步讲,就算受害者家属索赔后默默把钱收着,也轮不到吃瓜群众来说什么。
理性看待此事,首先,保姆纵火烧死雇主,此事确实令人胆寒。 @冰川思享库 提出,当务之急是建立更规范的劳务制度,这样虽然不能完全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但是却能够从整体上提高雇主与保姆这两个阶层的相互信任。我们必须足够“冷漠”(制度层面),才能略微亲密(人情层面)。
对于“农夫与蛇”的讨论,观澜君要提醒,作为一个极端案例,纵火保姆并不能成为行业代表,大家也不应该借此否定人际关系中基本的信任和善良,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不应就这样被一个极端案例摧毁。
四条生命、一个家庭的陨灭让我们看到了目前我国消防上的死角和无力。“以生命的代价换来应该是真相和进步,绝不是嘲笑和“诛心”。我们期待“杭州保姆纵火案”的救火过程,得到全面复盘、调查,真正提升中国的救火水平,包括生命信息的传递和火势风险评估水平等等。” @大家 表示。
而作为观者的我们,应该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面临真相尚未明了的公共事件之时,是否也需要有一点“怀疑精神”,是否需要那么一点犹豫,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拯救一下自己的思维惰性,对事实真相有所敬畏、对美好有所期待、对受害者有所同情?
此时观澜君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我想,下面这些你也会喜欢——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提取观点流所有文章链接~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侯楠楠
   责编 | 罗林岚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