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天儿不早了,您赶紧回去吧,一会儿别赶上晚高峰,再耽误您回家。”

天坛公园“相亲角”的两位老人之间看似简单的一句对话,背后却大有文章。


以地铁为例,如果对方车程半小时内就能到家,说明房子基本都在三环附近,车程在一小时内的基本都是城六区居住,而一小时以上的,往往住在五环外。


他们年龄大,资历深,时间久了,在一定范围内竟然达成了“共识”:

讲真,这样一张将人依据个人条件分为高配、标配、低配、简配的价目表,着实让人看起来不太舒服。

“相亲鄙视链”的首发者 @凤凰weekly 总结道,在这群人中,谁也不想找条件不如自己的家庭,因为他们惧怕下滑,惧怕好不容易才积累的财富被人占用;谁也都在寻找条件略优于自己、相对高层次的家庭,因为他们也期待上升。但他们绝不找条件优越太多的家庭,因为他们害怕被对方看不起,说话都不硬气。可以说最终是“为守护阶级而相亲,为共享资源而结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一套看起来多么“成熟”的体系。


紧随其后,
@新世相
又发表了一篇名为《985高校毕业生相亲鄙视链》的文章,鄙视链再升级,成为了
婚姻与高校教育的复合鄙视


观澜君看到这条新闻之后的第一感觉是,鄙视链太多,白眼都不够用了。


中产阶级教育鄙视链、高校鄙视链甚至是动画片鄙视链,似乎
人人时时处处都可以“鄙视”一番
图片来源:香港凤凰周刊

“鄙视链”一词最早见于2012年《南方都市报》的一篇专题,可若是追根溯源,
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中就提到过“文人相轻,先轻后重”
。他可能没有想过,这个词在几千年后竟然会扩散到生活的各个层次,成为一条条“相轻”的鄙视链,相互“践踏”,相互倾轧。


热衷鄙视,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讲到,
随着人类交往越来越容易,人开始关注他人并希望自己受到关注。
于是那些在容貌、身材、技能上有优势的人会受到更多关注,这就是不平等的第一步。这种情况下,
一部分人产生了虚荣心和轻视,另一部分人则产生了羞耻心和羡慕,这就是鄙视的前身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于长江
看来,“从同质性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化中,本来社会已经往多元化发展,自然就会有所不同。而又有人往往摒弃不了那些秩序之别、等级之差,只能用传统的等级制度来论证自己的差异性。”


其实,
鄙视别人就是在鼓吹自己,贬低别人亦是在抬高自己
。下面有人垫背,自己自然也就高了。


@于长江
说,“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为了找寻认同。
在鄙视别人的同时,找寻到自己的群体。
而这恰恰是一种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与之相关的还有心理学家
@胡慎之
提到了个人成长期间的“榜样”教育传统对内心长久的伤害。中国人的生活是比较出来的,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仰之弥高的“别人家孩子”,他长得好,学习好,还懂事。“被剥夺得只剩自卑的人该如何找寻到自尊?在这样的教育中,
自我的尊重以及对别人的尊重都已经缺失,鄙视就是榜样教育的报复性反弹。
就像是阿Q精神一样,是
无能为力的自我防御机制
。”
养猫鄙视链中的豪华大床
除开心理因素,@人民日报 提到了“鄙视链”存在的基础——经济收入。或主动或被动地,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被称为“中产阶级”,经济状况差异所带来的优越感,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内而外地“优越”了起来。@第一财经周刊 对此作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原本大家都爱吃炸鸡喝啤酒,现在有人吃得起米其林了,回头一看,咦,垃圾食品”。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既然
“优越感”
是能加入鄙视圈的最直观的心态,那些物质上没有优势的人也并没放弃。毕竟除了物质,我们还有年龄、智商、品位呀。


于是
人人被鄙视,人人参与鄙视
,当我们在鄙视别人的时候,下一秒钟可能就会跌落在更高处人的白眼中。这中间
没有绝对的胜者,只有不停攀比、追逐的个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以 @光明网 评论员指出,当“相亲鄙视链”上的这些父母惧怕有一天沦为“鄙视链”的更下一环却又没有能力通过个人努力使得财富继续增值的时候,其目标就自然变成用尽一切经验,让自己的财富不要丢失或者缩水。所谓的“门当户对”,说白了就是要确保自己保有的资产在结婚或离婚后,至少不吃亏。
他们以“可怜天下父母心”为由,以“鄙视链”上的位置作为“身份证”,期望子女能保持在稳定甚至更高的阶层,自己却坠入焦虑之中,放大了恐慌。

在这样一笔精明的经济账里,他们唯独没有算到的就是儿女婚后的幸福。
图片来源:凤凰weekly
其实对于婚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选择,有些人的欲望是爱情,“有情饮水饱”;也有些人的欲望可能就是“相亲价目表”上硬指标的门当户对,至于幸不幸福,就冷暖自知了。

@光明网 评论员提出,婚姻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超越等级、超越境遇的爱和责任。自由恋爱和提高婚姻自由度的溢出效应,不是几部小说戏曲所能概言。
关于无处不鄙视,观澜君在想,我们总被教育要往高处看,可有些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去看看那些在固定量化标准中不那么“优秀”的人?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如是说。

我想,下面这些你也会喜欢——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提取观点流所有文章链接~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侯楠楠
    责编 | 罗林岚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