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行遍天下的暴走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关“暴走团”的新闻,最近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7月8日清晨,山东省临沂市一位出租车司机因操作不当,开车冲进“暴走团”队伍,造成1死2伤的惨剧。
但是血的教训也没能湮灭“暴走团”的执著。
据媒体报道,7月13日晚,同属该暴走协会的另外一支暴走队装备升级,80多人拿着荧光棒,身贴反光条,伴随着昂扬的音乐,在马路上“暴走”。一辆叉车插着队旗,缓缓跟在队尾“护卫”。
这些天来,“暴走团”显然已被熊熊的舆论推至镁光灯下,反复暴晒。网上几乎一边倒地呈批判态势,或指责他们欠缺规则意识,被撞是“活该”“咎由自取”;或贴上种种标签,上面写着:坏老人,群氓等等;或攻击老年人的健身方式,总之口气不无嘲讽。
图片来源:jinzhou.offcn.com
忽然面对这么多指责、压力,“暴走团”成员或许太想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有点病急乱投医,却又不得“法门”之感。因为他们“反击”质疑者的方式,看上去并不“高明”。
手持荧光棒、身贴反光条,队伍后面有叉车“护卫”——表面上,上路的安全系数增加了,可实际上,却将自己和叉车司机置于更大的安全隐患之下。
要是“暴走团”如此这般走下去,还有多少人会同情他们?这也无异于将自己的支持者推向反对的一方,让那些欲给他们辩驳几句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夜间暴走团
图片来源:news.sina.com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舆论场域里,“老人”似乎很是讨嫌。在公交车、地铁上抢座的是老人;跟年轻人争夺篮球场的是老人;在烈士陵园旁边跳广场舞的是老人;在公园摆摊替儿女相亲,冷不丁冒出一句“属羊绝对不行”的,还是老人。
某种程度上,他们被看成了是一群异类,倚老卖老且不可理喻。由此,几乎每次有些老年人惹事,舆论都充斥着一片暴戾之声。比如,这次“暴走团”老人被撞,年轻一代群体的脑海里自然就会浮现出刻板印象:看吧,又是老年人在搞事情!
观澜君不禁思考,难道我们的父辈,爷爷辈就是这样不守规矩吗?
可能有那么一部分,规则意识确实相对淡薄。
@上观新闻 表示,在中老年人的幼年、少年时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濡化,他们习得的社会规则,都是为了适应当时那种传统社会生活。当转型到现代社会中,他们原有的思维定势、认知模式、行为习惯甚至话语体系,都已经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于是他们在不习惯和不知所措中,可能会有一些不恰当的举动。
图片来源:www.jianshu.com
但仅仅因为这样,他们就该被骂“活该”么?或者换个问法,他们被骂的原因真的就是不守规则吗?
知名评论员 @杨耕身 在文章《在你们对暴走团的评论如此让人齿冷,无非因为他们是老人》中,作了一些假设:
 “假设一种情况:如果暴走团不是一群老人,而是一群学生,同样遭遇如此车祸,舆论会不会以‘活该死于不守规则’斥之。
相信所有人都会感到犹豫。至少不会有人轻率得出类似‘只有车祸才能让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断言。”
在他看来,持规则论者其实并不真像他们标榜的那样深信并热爱规则,他们可能只是不喜欢由老人组成的暴走团这个群体而已,因为暴走团毫无美感,有时候还扰民。
图片来源:epaper.legaldaily.com.cn
再回想一下,“暴走团”真的是唯一在破坏着交通规则的群体吗?
公号 @团结湖参考 列举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即使是红灯,没车就能过;为了少走几步路乱翻栅栏更是常态。这显然违反交通规则,拿安全风险换一点方便,对自己对他人都极不负责,自然应该被谴责。可是如果哪一天,有人因此出了车祸,谁能叫出“撞得好”呢?
每个人都可能怀抱侥幸心理,或者迷信“法不责众”,这或许是人性弱点,不是哪一代人特有的印记。在对待暴走团的态度上,人们似乎丧失了宽容和同理心,于是很容易就被偏见劫持。
说到底,这是对不同群体“不守规则”态度上的差别对待。
中国的舆论,只有而且总是在遇到老人时,才显得越发刻薄,阴毒,寡情。简单来说,这可能只是因为,年轻人掌握了网络话语权。
年轻一辈更懂互联网思维,在公共空间失序之时,生生构建出一个“规则意识淡薄”的群体,娴熟地使用“规则意识”“群己权界”之类的大词,其实行动上未必就高到哪里去。所以,不能幻想问题能随着代际更迭迎刃而解,等到年轻人们都老了,谁又敢保证不会有被骂活该的“暴走团”呢?
公号 @WeAlive 总结道:“话语权一向是代际更替,只要哪个年龄层成了社会中坚,社会舆论就会对其他年龄层次的人们进行一棍子打死的贬低。”
图片来源:jiangsu.china.com.cn
回到事件本身。“暴走团”的大爷大妈有没有错?有。没有遵守规则,是此事的要害所在。如果他们遵守交通规则,则死者可能不必死。但不管怎样,这都不意味着可以无畏得出“活该”“自作孽”等结论。悲剧当前,说风凉话,忒不人道。
受害者犯了错,就把所有责任推给受害者,这是对‘正义’概念的歪曲,也会激化老年人与年轻人甚至整个社会间的矛盾与误解。” @澎湃新闻 “马上评”告诫道。
在变迁的时代,价值观的碰撞从阶层、年龄、性别的维度映射出来,“暴走团成员被撞”就是这些价值冲突的样本。这其中有不少人是一种着急关切或者“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无论如何,鄙视、歧视和辱骂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群体之间的撕裂和对立,只会导致更加恶劣的社会生活状况。社会应该对中老年人展现出更多的体谅、包容、帮助和关爱。
图片来源:blog.163.com

观澜君以为,“暴走团”被撞事件,恰恰像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了重重窘境: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方准备严重不足,滋生的代际隔阂因为缺少和谐文化的滋养,无法弥补,如张开的虎口,让社会充满了危机。而要让一个社会有温度,离不开相互理解与宽容。相应的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事件的发生也确实照射出了公共治理的诸多不适。面对一下子冒出那么多的户外运动团体,城市管理者恐怕也有些懵,反应有些迟钝。
于是一个本来属于公共治理的社会问题,却变成了行为不同的年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对立问题。“不少地方部门因为在公共服务上不够硬气,于是拿刚性的规则与秩序来充当‘和事佬’。” @人民网 评论表示。
所以,只把“暴走团”被撞的锅甩给“不守规则”,是不是太懒了?!
要使普通民众间停止互撕互怼,还需要有关职能部门有所为。无论是广场舞大妈的霸占场地,还是老年暴走团走上机动车道,背后都折射出同一个问题:现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很难满足越来越多体育爱好者的需求。
说一千,道一万,“活该”一词,对于一个遭受了严重伤痛的人或者群体,无论如何都不该轻易说出口。
我想,下面这些你也会喜欢——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提取观点流所有文章链接~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于  敏
    责编 | 侯楠楠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