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发布撤稿声明,宣布撤消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于2012年至2016年间发表的107篇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
107篇论文作者全部和中国有关,创下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
在这样的事情上创“纪录”,真是让人羞愧难当。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可知,这些论文的造假手段相当恶劣。论文作者提交的评审人建议中,写上了评审人的真实姓名,但虚构了其电子邮箱,编辑把论文发到虚假的邮箱后,收到了“百分百认可”的同行评审。
事实上,当编辑与真正的评审人沟通时,发现他们并没有对论文做过评审。
换句话说,这些论文作者在其间既当了“运动员”,又当了“裁判员”
更让人尴尬的是,被撤稿的107篇论文,涉及人员多达524位,来自125家中国研究机构、4家国外研究机构,其中大部分来自国内各大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等三甲医院赫然在列;上海交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的附属医院也榜上有名。
显然,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曝出医学论文丑闻。
英国大型医学学术机构BioMed Central在2015年3月撤刊了43篇文章,其中41篇论文来自中国作者。据BioMed Central网站发布的公告,撤刊这批论文的主要原因是发现第三方机构有组织地为这些论文提供了虚假同行评审服务
英国《自然》周刊早在2010年就指出了对中国科研论文造假日益严重的担忧。该周刊称,中国政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6所知名研究机构的6000多名科研人员中,有1/3的人承认剽窃、伪造或编造学术文章
这其中,医学论文一直是造假的重灾区。
中国作者为什么要大规模、系统性地论文造假?难道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爱“山寨”的劣根性?
在观澜君看来,论文只是“背锅”罢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才应该条分缕析。
首先,发表论文与目前我国医生的晋升和评职称制度紧密相连。
国内某三甲医院的考核标准
知名医学网站 @丁香园 曾对此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其中,824名医生表示,医院晋升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必须有SCI论文;而晋升高级职称,85%以上都要求有2篇及以上SCI,要求有5篇以上的达到29.21%。
无独有偶, @新华日报 的调查也指出:论文已经成为医生、乃至护士和技工们晋升评职称时必须的“通行证”,像南京大医院的中级职称医生,如果要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必须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2篇SCI论文,才有参加申报资格;在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甚至还要求医生必须用外文发论文,并发在国外权威杂志上才有晋升正高资格。
观澜涨姿势:
SCI全称“科学引文索引”,是一个59年前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立的引文数据库,有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从而能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目前在中国,是评价科研水平的“硬指标”。
事实上,在临床判断水平、手术实施水平、挽救危急病人的数量等诸多跟医疗水平直接挂钩指标无法一一量化的时候,论文就成为了命脉。想要有职称,就得有论文,想要收入多,就得有职称。
然而一个悖论是,丁香园的调查显示,超过1/3的医生认为发表论文对提高医术不重要。但是,评职称时,做过一千台手术也不如发一篇SCI论文
观澜君有许多医疗系统的朋友,深知他们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不同,医护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临床上,门诊、手术已筋疲力尽,难有充足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撰写论文。
@丁香园 《以论文评称职:残酷的现实 逼良为娼的结局》一文印证了这点:
用焦头烂额来形容医生们发表论文的状态一点也不为过,在我们的调查中,36.51%的医生表示,他们勉强完成要求,而高达25.88%的医生表示无法按时完成。能轻松完成的只占到17.74%。另外,有58.61% 的医生表示写论文的压力非常大。
逼着拿手术刀的去拿移液器,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
而“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论文造假。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曾刊发题为《中国科研,发表还是灭亡》的文章,认为一系列重大学术造假事件,凸显出中国的学术评价系统过于强调发表论文,这促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文章引用方舟子的话说,中国的大多数学术评估——人员聘用、晋升、资金分配等,是由非该领域内专家的官僚主义者执行的,结果论文的数量,而不是评价研究的质量,成了评估的标准。
再者,是学术造假者的收益大于风险的现实。
某医院论文报销及奖励政策
@人民日报 刊文称,学术造假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但相比之下,国外对造假者的惩治力度非常大,真正起到了震慑作用:科研人员的造假行为一旦被查实,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其学术生涯基本终止,不管其名望有多高、潜力有多大。
被追捧为有望冲击诺奖的“日本居里夫人”小保方晴子,因论文造假被单位除名,可谓身败名裂;被尊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学术造假东窗事发后被检察机关起诉,最后锒铛入狱。
反观国内,虽然相关部门多次宣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但通常是雷声比雨点大;对于那些涉嫌造假的“学术牛人”,更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嫌。
尽管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学术道德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学术监督机构,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究”,没能达到震慑心怀侥幸者的效果。
惩处不力,也表现在对造假帮凶——“第三方机构”的处理乏力上。一些利欲熏心的国内外机构打着“语言润色”“咨询服务”的幌子,为那些急于发表学术论文的人代写、代投,甚至伪造同行评审,提供“一条龙服务”。
早在几年前,就有学者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代写论文交易市场庞大、“产值”高达10亿元。对于这些帮忙造假的“第三方机构”,有关部门并非不知情,但受到查处的恐怕只是极少数。
人民网 @赵永新 表示,论文造假的危害不仅在于损害了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声誉,也不仅在于导致低水平研究重复、垃圾论文成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消解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
可以说,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纵容造假就是损害科学的未来。
面对这起造假造出了“规模”的丑闻,许多人在喟叹,在反思。
但同时观澜君也在想,医学论文造假被撤,难道仅仅是一声“丢人”就完了吗?
热播剧《外科医生》截图
想到前不久在 @北京青年报 上看到的一则新闻,90所自招试点高校已发布的招生章程里,有近半的大学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
论文买卖市场“盯上”了自主招生和保研人群,有高中生不惜花上千元买省级刊物版面,甚至还雇人代笔。这块自主招生的“敲门砖”,沦为奇特的论文买卖产业链一环。

眼下又到毕业季,有些学校在对学生毕业论文查重时屡见重合度高达90%以上的文章,很多学生甚至在复制的时候连格式都懒得清除,大学生“两周通宵赶论文”就能答辩毕业,东拼西凑已成常态,甚至还有一些软件帮助躲避查重,对于重合的句子可以挨句给出“修改建议”。
自主招生中的论文造假、毕业论文造假和上述学术论文造假,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假论文也是假产品的一种,其中涉及道德诚信问题。
诚信、道德,这个从小学生就开始学习的议题,如今落在了我们的大学生甚至“学术大牛”们身上。或者反过来说,社会上这些造假成功者,正在引领着后学前赴后继,恶性循环。
对于主管部门和高校来说,惩罚始终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理应痛定思痛,用端正的态度去撕开所谓中国学术界的“面子”和“形象”,知耻而后勇。
话又说回来,“升职靠论文”这样的评审制度固然畸形,可也不能矫枉过正,论文依然是对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的必要总结,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如何让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成为论文的“骨”,论文在职称等评定中应占比几何,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文中配图均引自网络
我想,下面这些你也会喜欢——
关注观点流,在输入框回复“目录”,可提取观点流所有文章链接~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撰文 | 云  烟
 责编 | 侯楠楠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