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花10分钟讲讲戚继光,大家印象中的戚继光无非就是个抗倭名将,然后留下了两本兵书,在中国古代军事中的地位非常的高,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将才。但他也是个人,也有血有肉,那个年代武将不好混,没人重视,而且被文官们排挤,几位名将,比如前面的徐达,比如今天讲的戚继光,比如俞大猷,后面的毛文龙,祖大寿全都没什么好结果。文官跟武将就是天生的敌人,如果文官的活干好了,武将就没什么事,也捞不到好处,而如果武将立功了,则说明文官是一群废物造成了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所以文官通常会说武将的坏话。压制武将。而统治者呢,一般也会更愿意跟文官亲近,因为文官听话好管理,万一武将造反,这事是最难办的。所以从宋朝以后,这个国家就重文抑武,用文官来节制武将。武将天然就比文官矮半截,本来就不对付,我还得服从政治敌人的领导,结果可想而知。

戚继光呢出身也是挺穷的,但总算祖上还留了点余光,那会的将军儿子,可以通过考试,然后给你一个比祖上小一点的军官干起,戚继光就沾了这个光,上来就给了一个登州卫指挥佥事,2年后倭寇就来了。当时日本战乱,出了很多武士,然后没什么事干,就变成了流寇海盗,明朝海禁不跟日本做生意,于是很多沿海的商人就走私,并且大量的雇佣这种武士,所以说是倭寇很多都是中国人,而且倭寇的头也是中国商人汪直,这些人有时候遇到了明朝官兵,那避免不了的就要干一仗,显然专业的武士打业余的官兵似乎很轻松,这种武力上的优势就让走私越来越猖獗,而海盗商人们也更愿意从日本招募武士来为自己的生意保驾护航。甚至到后来,直接上岸抢劫。反正你也打不过我。

而那时候的大明军队战斗力极其低下,甚至50-70人的倭寇竟然深入了明朝腹地,在南京城下转了一圈,这对于明朝来说是个奇耻大辱。随后1555年戚继光被调到浙江,他当时也发现了军队战斗力的问题,前几次战役也吃了大亏。而且整个后勤保障,武器装备十分落后,说野战部队跟你看电视剧里面的皇家禁卫军完全不同,禁卫军都是铠甲精美,但野战部队的铠甲跟纸片一样,就是在小棉袄上面稀稀拉拉加几个小铁片。根本就抗不了刀剑,至于明刀,也不是电视剧里面绣春刀那么精美,根本就是一个铁片。跟日本武士的日本刀比起来根本不堪一击,很多都是一接触就被砍断。日本武士视刀如命,一个家族甚至供养一把刀,这样的武器差距完全没办法战斗。所以明朝的军队,基本处在农村民兵的水平。不是倭寇有多牛逼,而是那会的军队实在是太傻逼了。当兵吃粮,根本就是为了生存而已。有的时候一打仗,兵粮都接济不上个,所以经常战斗就是一触即溃。还没打呢,军队就散伙了。而军官一般也都是糊涂蛋,很多都是跟戚继光一样,祖上当官所以也当上了官,但才能跟戚继光差的远了,有的甚至连手下多少兵,多少船,多少给养都算不清。所以根本没法打仗,这就是典型御敌无方,扰民有数,不光在大明朝,放眼整个历史,中国的军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吃老百姓喝老百姓最后还骚扰老百姓,一遇到事,跑的比老百姓还快。

看到这样的情况,戚继光深知,要想抗击倭寇,这帮土匪兵肯定不行,就得重新招募新军,而招什么人呢,就得招那种对倭寇深仇大恨并且好勇斗狠的人,对于新兵,戚继光先要解决的就是军纪问题。有功者赏,后退者罚。赏罚分明。他的军纪严格到什么份上呢,如果让你冲锋,敢后退的,就全部杀掉。士兵如果擅自离队小便,会被割掉耳朵,戚继光的二儿子触犯军法,照样被杀掉了。有了纪律还要有技术,不怕死不代表都得去送死,戚继光最成名的恰恰不是他铁一般的军纪,而是他的鸳鸯阵,11个人为一队,前面两个人一个拿着长盾牌,一个拿着短盾牌,负责防御,后面是队长专门负责指挥,两边是两个狼铣兵,说白了就是长3米的带刺的枯树叉子,后面四个长枪手,后面还有两个人拿着粪叉子,在后面警戒,防止敌人迂回。这个阵型很奇葩,完全利用了多种工具的优点,回避缺点,组成了强大的杀伤力。特别适用于对付倭寇,由于倭寇都是双手持刀而且刀法精湛,所以拼刀拼枪,明军都不行,所以我就给你一个树杈子,你的刀才一米长,我的树杈子3米长,你且砍不到我呢,而且上面到处都是刺,很容易就把你的衣服挂上了,你行动稍一迟缓,后面的长枪兵上去就给你来个窟窿,即使你近身了也没用,盾牌手挡你的刀挡几下还是没有问题的,长枪手随后还是能够找机会扎死你。这套阵法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你离远了砍不到我,离近了也不会马上砍到我,但我先用树杈子把你挂住,防止你跑了,然后拿长矛就能戳死你了。据说后面那两个拿粪叉子的还经常能放出一两个绑着炮仗的箭,扔到敌军里面爆炸。说句实话这么玩就有点耍赖了,搞得日本人很崩溃啊。自己宝刀和一身武艺尼玛完全没有用武之地,莫名其妙就被大树杈子给挂到了,然后莫名其妙就被人串了糖葫芦。而戚继光自打练成了鸳鸯阵,基本上场场都是完胜,经常就是伤一两个,歼敌数千。每次打仗都跟游戏一样简单。
跟戚继光同时的名将俞大猷就没有戚继光明智,他就提议说对付倭寇你得在海上歼灭,那么怎办呢,你得给我配战船火枪,最后就是压根没人理他,俞大猷还纳闷呢,我这么好的建议怎么就没人识货呢,说白了就是太贵,谁给你出钱?还是戚继光的办法好,小米加步枪,不怎么花钱,自己掰根树杈子就能杀敌无数。况且那时候的火枪也不怎么样,那时候还叫火铳,质量不过关,稳定性也差,很容易炸膛,而且也没比弓箭射程远多少。还不能瞄准,只能是一起发射,打一个横截面,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士兵也不爱用。
1563年戚继光由于战功卓著,被任命为福建总兵,基本上武将里面他算是干到头了。而他一直在南方打仗,由于地形限制,基本上也很难有北方那种几万人的大冲锋,所以鸳鸯阵最为合适,都是小股力量各自为战。没有永远正确的兵法只有最适合的兵法,显然这个时候鸳鸯阵就是最适合的。

戚继光是个武将,之前我们说了,武将朝中无人是很难过的,而戚继光显然也很熟悉官场之道,所以他很快就依附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谭纶,这个人文武兼修,很有军事天赋。戚继光的总兵就是他给争取来的。1567年谭纶升官到蓟辽总督,戚继光也被调来了,而他们很幸运,在背后有一个更大的人物支持,这个人就是张居正。戚继光从一个南方将领变成了北方将领。此时他的任务是去对抗蒙古,他的鸳鸯阵就只是辅助了,因为骑兵冲锋,你拿树杈子捅人家,显然没什么卵用。而且骑兵上来就是10万人的大冲锋,鸳鸯阵11个人的列队,估计都不用打就被踩平了。
所以戚继光要在北方搞军备改革,还是从练兵做起,他把自己的江浙戚家军调到了北方,并扩充到2万人,张居正对于戚继光,特别的喜爱,说他练兵的过程中可以不受监管考核。这引起了文官的不满,但这些敢于炸刺的文官全都被张居正不声不响的干掉了。

戚继光在北方的练兵跟南方截然不同,他买军马并且大量制造火器和战车,特别是战车,成了戚继光北方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戚继光把民间的大车改造成了战车,平常能拉着走,打仗的时候打开就跟屏风一样,步兵在后面犹如一个小堡垒。这个战车上还装备了弗朗基,是一种轻炮。一旦打起来瞬间提供火力支持。而鸳鸯阵还在,但主要以战车为依仗,不脱离战车独自作战。拿盾牌那两位主要的任务不再是防御,而是砍断马腿,而长枪手就把落马的敌军戳死。狼铣也变成了铁器,以应对战马的冲击。戚继光的军队,相当于一个混成旅,骑兵3000,步兵4000,重型战车好比坦克128辆,轻型战车216辆,先是用炮轰,然后拿火枪打,接着拿刀砍马腿,最后才是骑兵追击。有一次俺答准备入侵,结果一看戚继光的部署,于是果断回家了。随后很快,明朝和蒙古就讲和了,所以虽然戚继光打造了这样一个战术系统,但基本上就没用上。因此没有战绩。这也是挺遗憾的。小股的骚扰,也都是等戚继光死了,这帮蒙古人都去了辽东,骚扰李成梁去了。那也是一位名将,更是一位名将李如松的爸爸。但估计蒙古人已经觉得,相比于戚继光,这已经算是一个软柿子了。
戚继光在北方15年,基本上没怎么打仗,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布置的太牛逼,实在没敌人敢惹这位爷,所以他也只能写写诗喝喝酒,然后还经常请大家吃饭。这里要说一句,戚继光同志也是受贿的,更是行贿的,否则他不可能过得那么滋润。也正是因为他经常宴请文人,所以不少人都写文章歌颂戚大将军,甚至包括那位大骂张居正的王世贞,也是戚继光的好朋友,这就让戚继光名声更大。不过在张居正死了之后,戚继光也被反攻倒算,他只能申请退休。否则肯定会被整,而万历皇帝也毫不犹豫的把戚继光革职,这么一位牛人带着兵,而且还是张居正的党羽,实在让皇帝很不踏实。

戚继光怕老婆出了名,甚至他娶妾生子,都不敢让老婆知道。他在军事上能力卓越,主要取决于它政治上的鸡贼,这才使得他的才能有机会施展,而他并不洁身自好,所以才换来了美名,他运气好抱到张居正的粗腿,但也是不幸的,最后受到张居正的牵连,从贫困中而来,又在贫困中死去,而他的千古功业,也在张居正倒台后毁于一旦,他打造的蓟辽防线曾经让蒙古闻风丧胆 ,连摩擦的勇气都没有,但后来却在后金的铁蹄之下不堪一击,不得不说这是戚继光的悲哀,更是大明自毁长城。
说完了戚继光,明天我们说以为哲学家,李贽。这位大哥批判重农抑商的思想,跟封建思想也是格格不入,颇有些现代意识,如果能好好利用,说不定明朝真能走上资本主义萌芽的道路。咱们明天再讲。
【点击下面链接 收看往期节目】
【请您理性点击广告 不要过度点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