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蒙特利尔一所学校的工作人员发现该校学生签署了一份集体自杀协议,对此学校迅速采取了行动。
这件令人不寒而栗的事件发生在私立中学College Anjou,62名9年级和10年级的学生签署了该协议。
本周早些时候,一名员工在校园内发现了一封信,签署人均同意在2018年1月30日集体自杀
校长Luc Plante说,信一共三页,第一页涉及自杀协议。
事发后,学校立即通知了警方,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告诉了学生家长。
邮件中校方表示:我们正在认真对待该事件,你的孩子可能已经签了这份协议,所以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谈谈。
另外,学校还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条防自杀热线电话号码。

Plante指出:鼓励自杀是一种犯罪行为,警方成立了一个危机管理团队应对该事件。
三位散发这封信的学生声称这只是一个玩笑。
Plante表示,已经和所有签名的学生都谈过,三名发起自杀协议的学生已经被停学。
虽然没有一个学生说他们打算真的自杀,但是专家说,看起来有些人有心理压力。


数据显示,目前自杀是魁省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原因,第一是车祸。魁省青少年的自杀率正在下降。
自杀会传染,真不是开玩笑
每年,全世界有几百万人试图自杀,其中有近100万人自杀成功。在美国,自杀是排名第11位的死亡原因,在15~2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排名第三。而在中国,自杀已经成为15~34岁青壮年的首要死因。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伤害研究与政策中心近期发布了一篇报告,涵盖了1999年到2005年的数据。根据这份报告,近10年来,美国的自杀率首次出现增长,这主要是因为40~64岁的白人自杀行为增多。
经济危机也为这一问题推波助澜:2009年4月,美国抵押贷款融资巨头房地美(Freddie Mac)首席财政官自杀身亡,与此同时,许多在经济危机中破产的人也选择了自杀。2005年开通的美国政府全国预防自杀求助热线的求助电话记录数据显示,2009年8月有57 625个求助电话打进来,而2008年8月这一数字为47 191。

自杀会传染,不是在说笑。模仿导致自杀,自杀在心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已经得到了学界公认。美国的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维特效应”,这源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
书中的主人公维特因为失恋自杀,该书出版之后引起德国青少年自杀风潮。这种现象也曾经出现在中国:湖南澧县的一家纺织小厂,在某年的四个月内,竟有九名女工相继自杀;我们所熟知的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传染性自杀的可能不得不警惕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就会感到压力、焦虑、悲观或生气,大脑会不由自主的全神贯注某个主题,有的人思维转不过弯,越陷越深进入“死胡同”。

  “自杀的负面情绪或许会传染的”,一些媒体报道中解释,一个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挫折之后,选择在网络中寻找自己的同类,或是相互慰藉,或是一同寻找一条解脱的路,走着走着,或就走向迷途。

  研究发现自杀情绪确实存在传染的可能性
又一则留学生自杀
2017年10月3日,10点零五分,一则寻人启事突然出现在facebook上,发帖人是在美国犹他大学攻读该校的物理与天文学系唐晓琳的同学。很快,这则寻人启事在华人圈的社交媒体上不断被刷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图为唐晓琳的学校同学在脸书上发出的寻人启事
在新闻里,她的名字往往与另一位失踪、同为北大毕业生的来美留学生章莹颖连在一起。
  在她攻读博士学位的第7年,但无望毕业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在金门大桥结束生命”。这样的结局真是触目惊心。
  图为唐晓琳的个人图片。
如何防止集体自杀
防止自杀或者传染性自杀,首先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谴责自杀,在社会上对自杀行为形成一种统一的、众口一词的否定态度。
曾经长期研究中国自杀现象的加拿大医学专家费立鹏说过一句话:
“自杀,一个都太多。”
这个道理看起来很容易明白,但实际上,当面对具体的自杀者的时候,其实并不容易执行。比如某大学研究生自杀,自杀者留下一封
5000余
字的遗书。很多读者读完之后,对自杀者形成很强的同情情绪,一旦有人在这个时候谴责自杀,便容易引起公众反感。
谴责自杀不是谴责具体的自杀者,但激烈的情绪往往会模糊其间的区别。
其实,学校、媒体和公众都有责任做的一件事是,应该尽力不扩散自杀者遗书,以防感染旁人、被人模仿。


还有一件事应该做的是,应该尽力
找寻自杀的根源,限制自杀
。自杀者只求一死,但不同的自杀者自杀的理由未必相同。一个社群因为某种规范或者习俗,过于松散或团结,都可能导致自杀者增多,又或者在规范新旧交替之间形成规范暂时的缺失,也可能导致自杀。如果说自杀仅仅限于个例,是很难找寻出根源的。但
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比如学生毕业答辩、找工作期间,学生自杀者明显增多,甚至有传染的迹象,又或者说自杀者老是集中于某个群体,比如贫苦的大学毕业生,那就值得我们反思了。
学校和官方应该有责任去搜集这方面的数据,找寻其中的规律,适当干预而不是等闲视之,最不应该讳疾忌医、秘而不宣。
当一些具有自杀倾向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会产生一种心理感染或心理暗示。心理咨询师史瑞萍表示,“面对死亡每个人都会恐惧,但当具有自杀倾向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从众的心理暗示会让人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懦弱,这就是网上相约自杀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有些人自身有抑郁障碍,或是遇到了困难挫折用自杀的消极方法应对。在自杀前,他们会有孤独、恐惧的心理,因此借助网络征集自杀同伴,互相壮胆。”
面对相约赴死的自杀率,面对那些年轻的面孔,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伸出手来,帮他们一把。比如建立专业的“干预自杀”的志愿者队伍。
此外,也要联合学校、公司以及相关各大网站论坛,灌输挫折教育、生命教育,阻止自杀意念扩散和传播。毕竟,任何一个生命都是极其珍贵的。
关于我们
汉加风平台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草根创业。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闲闲聊时事》为一周新闻综述;《加国职场》关注留学生就业;《汉加财经》为北美和中国每日财经简讯及《温哥华创业故事》系列、《加国养老》专题。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