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小喵
这两年印度电影貌似在国内很火爆,从之前的《摔跤吧,爸爸》(←点击蓝字标题即可查看之前楚楚老师的影评),到今年的《起跑线》。大概是中印两国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人口很多、收入差异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等,只不过印度更严重一些而已。
我去年就在谷阿莫的频道看到了他对《起跑线》的讲解,觉得真的是好讽刺,没想到今年国内竟然引进了。不知道为什么我搜不到他的片子了,想看的读者欢迎在文末查看视频下载方式。
正文
楚楚先生
守望孩子,给孩子前进的力量!
1
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是印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上最好的学校不惜付出一切的故事。在经过靠关系、贿赂、在学校附近的富人区买房子、参加培训机构学习如何进行学校面试等都遭遇失败之后,他们通过装扮成穷人到贫民区生活和贫民区认识的朋友帮助下争取到了学校对贫困孩子的招收名额。
电影的最后是孩子的父母意识到让孩子拥有快乐、培养良好的品格比起像机器人一样培养各种技能、难以融入学生群体、在并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所谓名校里更重要。
电影的最后,他们决定让孩子到一所他们捐赠的普通公立学校学习。
电影里最重要的主题是在一个人口众多但良好的教育资源稀缺的社会里,父母们秉持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为子女教育拼尽全力的教育现状,同时也凸显了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这个现象。
2
现今社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焦虑与日俱增。
电影里面妈妈对孩子的过度焦虑值得我们深思。
孩子想出去玩滑梯,妈妈就必须让孩子在炎热的天气穿特别多、擦好防晒乳、防蚊液,带好头盔,还要把滑梯用消毒湿纸巾擦干净以后才可以让孩子玩。
到了孩子需要上学的年纪,她认为只有去最好的学校,孩子才能过得幸福。她的丈夫觉得去公立学校也可以,但是她特别激动地反对:“在公立学校,什么都学不到。女儿会害怕跟别人沟通。如果别人说英语她就会害怕。她会不适应这个社会。最后,她会被孤立,会沮丧。如果她开始吸毒怎么办?”
所以,孩子妈妈的逻辑是如果孩子上公立学校,孩子最终就会因为吸毒毁掉自己的一切。
不仅仅是对待孩子上学的事情,孩子妈妈觉得只要孩子的生活中出现一点儿挫折,最终结局都会走向毁灭。
电影里,妈妈对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存在过度焦虑。
如果你认为电影的情节有些夸张,但是现实当中我也见过类似的家长。
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妈妈坚持每天都要把孩子送到课室,一番叮嘱之后才离开。总是跟我抱怨孩子身体特别差,然而他孩子长得确是很高大强壮的。如果他发现孩子跟同桌有矛盾,孩子妈妈就要求我把他们分开。甚至他孩子不喜欢坐在前面的同学身上的味道,孩子妈妈也要求把他们的距离尽可能拉到最大。
还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意外被推到,就认为是校园暴力。孩子跟同学闹矛盾,孩子爸爸亲自到学校训斥对方。诸如此类。
生活中比电影夸张的情形并不少。
3
很多父母认为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环境和资源,尽可能减少孩子遇到挫折的机会,甚至不让孩子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就这样,孩子就能无忧无虑地长大,这也是父母应该努力做到的。
可是,只要给孩子提供了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孩子就不会遇到挫折了吗?
只要孩子身在社会,他就必定会遇到挫折。
挫折,就是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遇到挫折的人可能会失望和痛苦。
这障碍可能让孩子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达到目标,也可能让孩子主动或者不得不放弃目标。
在学习方面,学习不感兴趣、成绩退步、学习压力等等。
在人际交往方面,与同学朋友产生矛盾、受到孤立、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等等。
在人生其他事情上面,各种意外事件、金钱问题、健康问题等等。
挫折,本是我们人生必经的一部分,是不会消失的一部分,是需要我们去面对的一部分。
我们做不到帮孩子挡掉所有的挫折,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
当我们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如果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面对这个世界,到时候该怎么办?
我们要做的,除了减少危害生命健康的几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为什么要有勇气?
因为我们的人生需要积极向上的正面力量,才能不被挫折打倒。
有勇气的人,是面对挫折能够不自暴自弃、想尽办法再次迈开脚步前进的人。
有勇气的人,是不会觉得世界都不可靠,不会对世界绝望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人。
有勇气的人,是不仅仅自己身体力行展示自己的勇气,还会感染身边的人变得更勇敢的人。
在培养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的家长会从不让孩子遇到挫折的极端,直接到了给孩子故意经历不必要的困难的另一个极端。
比如,在孩子生重病 的时候仍然要求孩子完成家务活和学校作业,认为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吃苦的精神。
又比如,在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认为不能提供帮助,同时严厉要求孩子一个人完成,相信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爱孩子,所以才想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那么,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就始终不能忘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帮孩子抵抗所有的挫折,但是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理解和支持,同时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当孩子摔倒了,如果不是严重情况,我们不需要直接把他扶起来。一般情况下,他会自己站起来,我们给他投向鼓励的目光和微笑就可以。如果他哭了,我们可以走过去蹲在他面前,关心他,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必要时搭把手。
当孩子遇到学习问题时,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感受,跟他一起讨论制定怎样的方案帮助他的学习,也要让孩子明白我们可以辅助他,但是不能代替他学习。
当孩子跟同伴发生矛盾时,我们可以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跟他一起想办法该如何处理,然后让孩子自己去面对。
当孩子失去勇气时,我们需要陪在他身边,让他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我们还可以跟他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如何克服的故事,或者通过家庭活动来让孩子获得力量。
4
英国的心理学博士西尔维娅 ·克莱尔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我们爱孩子,就需要让他们有能力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风雨阳光。等孩子成长到需要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在旁守望着他们,理解他们,支持他们,相信他们。
最后,在这里给大家送上一首纪伯伦的诗歌——《论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和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结语
李小喵
我们之前在微信群里和大家分享过王祈老师关于正面管教的讲座。她说过: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挫折:
一岁有一岁的挫折,比如吃饭的时候无法很好地把饭送入口中;
三岁有三岁的挫折,比如无法成功穿好衣服;
五岁有五岁的挫折,比如无法系好鞋带;
等等……(原话记不清了,可能年龄和所对应的活动有误)
不是说写不完作业、交不到朋友、考试考不好才是挫折。每个阶段都有小小的挫折。
然而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创造一个真空理想的环境,躲避所有的挫折,而是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去解决这些困难。这样孩子在过了青春期以后家长放手,才不会一下子摔得很惨。因为家长之前每一年都有确保孩子达成相应的目标,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这样放手之后孩子会走得很稳。
另外最近我在听一些幸福家庭的相关讲座的时候,也有提到,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之间彼此相爱比把孩子送到名校上学更加重要因为和谐的家庭关系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爱,这样的小孩更容易有健全的人格
我见过很有钱的私立学校的小孩不听话不愿意好好学习的。因为父母太忙,实在没时间管,所以就让保姆和家教帮忙。只有开家长会的时候才会露面,孩子平时基本都见不到大人。因为见不到,所以偶尔见就是宠,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导致孩子一身“公主/王子病”。
即便管得严的,也是见面之后拿着成绩单冲着孩子吼:“为什么有这么多C!你怎么能学成这样!为什么暑假班的老师都给我打电话!这有多罕见你知道吗?因为一般暑假老师都不愿意管!她都给我打电话!可见你有多捣蛋!”
这两种家长对应正面管教专家简·尼尔森的理论就是:骄纵型和严厉型的家长。两种都不可取,要用平和而坚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孩子出生不自带说明书,父母上岗之前也不需要考证。但是我听过这么一个真事:有一个女孩子在交男朋友之前就一直听育儿讲座,后来结婚之后拉着老公一起听。现在俩人一起养小孩养得很好。所以教育这件事是可以后天学习的,而不是纯靠自己摸索。
如果您也被育儿这件事折磨得焦头烂额,那么不妨加入美国教育漫谈的微信群,和我们一起讨论。我们有21天不吼孩子的打卡活动,也有教家长如何高效管理孩子情绪的讲座。希望可以帮助您缓解养娃的焦虑。文中提到的视频我们也会在群里分享下载方式。
【入群方法】在公众号美国教育漫谈回复“”即可查看↓
更多干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