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管:
尿急,除了跟前列腺有关系,还有可能是你在看名著。还记得那些年语文课本上给你推荐过的名著吗?你读完了几本?又读懂了几本?

那些假装看完名著、看懂名著,又侃侃而谈的人,你就不怕大师从棺材里爬出来找你吗?
文 | 赵巍巍
01
看两份书单:

一份是人民日报推荐的30本推荐书目(只列出前十本):
龙应台的《目送》、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乔治·奥威尔的《1984》、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霍金的《时间简史》、马斯洛的《人的潜能和价值》、雨果的《悲惨世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这个书单很有意思:人民日报列出来「大部分人都只是知道书名」的名著三十本,让你没法不去好奇又羞愧地买几本书看看。

《傲慢与偏见》电影剧照
于是在某个读书日的重大日子里,便兴致盎然,手捧香茗一杯,网购杂书两卷,怡然自得。不为什么,是因为——那天下午,是某几个网站在做「满减」的活动。
另一份是教育部给出的高中生必读的课外书:
《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 《雷雨》、《围城》、《哈姆莱特》 、《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这份书单无疑亲民的多,因为有些考试要考。至少有一半的书,我们偶然会恍惚一下——如果把作者的名字捂上去,是不是没有XX那么的好。此处可填上当红小生,比如郭敬明韩寒阿乙等。
这个想法很可怕,我尤其担心那些死掉的大师们会被我们气的从棺材里爬出来。
以上那些书,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名著。直白点,就是比较有名。但是,除了像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或者奥斯汀《傲慢与偏见》这些翻拍成电视剧电影的书外,很多名著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不是那么大。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海报
甚至,可以这么说,私人认为名著的三大特征:
  1. 考试要考,老师要背。
  2. 书名很长,字数很多
  3. 文字不友好,读不懂
你玩手机,比如iPhone,你会觉得真是简单,就是一个「home」键,操作简单,很人性化,好上手。但是你捧本名著,就感觉捧着大师们的牌匾一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该怎么读呢?为什么不好玩呢?他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常常困惑,读完这些所谓的名著,他哪里写的很好,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或者我怎么体会不到大师的好呢?
不经意地,我们又习惯性得落入我们讨厌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当中,非要读懂点什么才好。
读一百本书,非得懂三斤道理,非得读的懂吗?。
02
看不懂名著,很着急,怎么办?史铁生来安慰我们了:
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一本名著是非读不可的,也没有一个人把所有的名著都读完,看过很多名著却没有思想的人也不少。
他的意思是,不懂没什么的,知道写的好就行了。
比如说,今天去看勇士打马刺的比赛,你去说「嘿汤普森的走位真是灵巧得像条蛇」或者叹一口气,「阿德还是没能融入到马刺的进攻体系中」,又或者干脆拿支笔计算一下伦纳德的攻防效率。
但是,你也可以单纯地感叹道,今天这场球质量真高,好看以及库里真是牛逼。
比如说,你去德云社看相声,你对别人说,嘿其实小岳岳这个逗哏太容易走丢了,包袱飞的太厉害,还是捧哏的孙越老师能牵马下坡提纲挈领,调侃自己的身材帮着岳云鹏圆着场呢。
但是,你照样可以说,这场相声真值,以后带女朋友去吧。
比如说,你听李健的歌,你说「其实李健啊就像是对中产阶级的精神安抚者,不引发什么思考,不说年少往事,就是唱没有危险的艳遇,忧伤的爱情。」
但你说「我就喜欢李健的歌,他的《贝加尔湖》真好听」,那也没什么。
你不是专业的,你就得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平凡,不装逼,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因为文学或者艺术的本身就不好懂。
中学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教我写作文的时候说的:
写作文最忌讳用简单的形容词,好比你写一道美味,其实大可不要去告诉别人那道菜有多好吃,你只要描述这道菜是怎么美味的,读者自然体会的到——这道菜真好吃。
大致上,写书的人就是这样的傲娇想法——不直接写结论,就是列出「三页加见背面」的
推理过程,让你自己得出结论。

同样的,只有一小批人看书,会看到作者的推理过程中的脉络和想法——绝妙的思考,画面感呈现的手法,不经意却巧妙的安排,抖个机灵般的才气,通篇下来长短句式的变化,以及写完这个就要上趟厕所的着急。
而作者花了那么大的心思,布置了那么多的手法,不是为了向你显摆「哥们我这都知道这都会写」,而只是用语言构筑一个独立的世界,让你看到你人生的可能性,让你看到他对许多事情的结论,以及顺便让你爽那么一小下。
相比于直接呈现画面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阅读所对应的书籍,比如金庸的小说,并不是一个「能马上收获快感」的事情——相反,需要很长很长的前戏和很大的假想能力——
你需要脑补《天龙八部》里少林寺那场大战的戏剧冲突,脑补《神雕》里杨龙崖底相会的那种心境,想象张三丰在百年之后看到郭襄的手书时的神情。

《神雕侠侣》剧照
这些都很考验一个人的生活体验,读书阅历和对人性的洞见。
名著的本身,也没那么了不起。任何一本书,不过是前人的经验与知识的总结,都是荷尔蒙过剩的产物,你有幸有足够的资本,穿过文字表面的花花世界,闯入到前人留下的一口心气里,无非就是知识摄取,和一次审美的体验。
如果没能理解,被名著的门槛绊了一跤,甚至觉得名著读着没那么上口,也没什么。
你还年轻,没有必要去懂那么多。不懂,就不懂吧。
03
另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从来都是推荐书目,很少有人会告诉你如何从书堆里扒拉出一两本有趣的书。
所以,我们认为是名著的那些书,有的并不适合你去读。

正如上面说的,很多名著,本身就是很难入门的。如何找一本有趣的、能读的懂、能让你爽的书呢?
其实你看,作者们其实都有传承,就连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师也有师承——当然,很少有人会公开告诉你我学的是哪位。但,几乎每个作者的脑袋上都供着三个灵位——
假设你喜欢冯唐那种雅痞文人式的、「坏起来和流氓一样」的风格,你读他的《猪和蝴蝶》、《三十六大》这些非小说的书,就会发现他对王小波、亨利·米勒、李渔这些人简直喜欢的不行。然后,你就可以尝试着去读《红拂夜奔》、《性爱之旅》和《肉蒲团》这些。
假设你就喜欢韩寒身上的那股「我要操这个世界的」劲,就从他的杂文里就能看到他极为推崇的三位作家——李敖、钱钟书和王朔。
假设你是一个骨子里安静的人,就喜欢汪曾祺这种江南烟雨气息,你就喜欢那种淡淡的不着急,你看汪曾祺,稍微列下清单就会被吓一跳——汪曾祺简直就是沈从文的天字第一号的狂热粉丝,他写过的文章:
《沈从文的寂寞》、《梦见沈从文先生》、《沈从文的边城》、《又梦见沈从文先生》、《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传〉序》、《又读〈边城〉》、《与友人谈沈从文》。
看完这些,你就去找点沈从文读读,听一听湘西凤凰的风情。紧接着,你会发现——虽然鲁迅把沈从文骂成那样,但沈从文是很推崇鲁迅的《社戏》、《故乡》啊。
法子其实很简单,就是顺藤摸瓜,找到他妈。
王小波在一次生前采访中也说,他不太喜欢拉美系的那些作家,他喜欢罗素、福柯、卡尔维诺这些人。所以你仔细能体会到,像他早年写的《万寿寺》里有卡尔维诺这些人的影子。
所以,当你先搁下所谓的读不懂的名著,恰恰是你读书的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
别把名著太当回事,也别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像阅读理解一样读名著」和「我该买几本书」上面,读喜欢的书,让自己爽,最好。
对了,不知道哪本名著里写的一句话——睡觉前读半小时哲学方面的书,能延长做爱的时间。
我为什么不太读的懂呢?
— THE END —
本文作者:「赵巍巍」,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赵巍巍」(ID:Vichatting)。原标题:「看不懂名著,怎么办?」
如果你还想看
快戳我!你的书荒由我来守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