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C讲坛
C计划主题讲座精彩实录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载到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媒体转载C计划的原创文章,请联系小C,注明作者,在文首标明文章转载自C计划,文末保留C计划简介二维码,并以“阅读原文 ”的方式回链到本文。
社会创新中的审辩性思维
编者按:本文是顾远老师9月13日线上讲座的实录,经顾远老师增补修订。回放完整讲座,请戳“阅读原文”。C计划系列讲座两周一期,多元的主讲人与你探讨教育、性别、公益、创新、情感等诸多话题,有趣,有料,有深度。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接受C计划的邀请和大家分享“社会创新中的审辩性思维”。
社会创新简单说,就是用更有效的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审辨性思维,则是critical thinking。在这里,我避免用“批判性”一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正如本次讲座的题目,今晚我会主要和大家分享社会创新中的思维问题,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创新中。但社会创新光有热情和好心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对社会问题有清醒认识,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好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良好的思维习惯,尤其是审辨性思维。
我们先来看一个很有名的案例。
从这个图里,大家能看出这个项目要解决的是什么社会问题吗?它的创新巧妙的地方在哪里?
没错,这是一个解决非洲地区安全、清洁饮用水的项目。它的创新之处,首先是水泵的动力,不是电能,而是小朋友玩转椅时产生的动能。水塔周围的牌子则可以做广告获得收入。这笔收入,又支持这个水塔项目可持续的运营。五六年前,这是一个明星项目。获得过包括许多知名基金会和国际发展机构的资助和大量报道。大家猜猜看这个项目后来的结果是什么呢?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有些伙伴已经看出来了这个项目的问题所在。这个项目的动力来源是一个创新之处。但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个孩子,得多么热爱转转椅,才会每天没完没了的去转?显然,它的动力来源是不可持续的。
同时,这样的饮水项目点往往是在偏远贫穷的地方。正常的公司怎么会在那儿做广告?尽管项目刚上马之时,曝光度高,有人在那里做广告。但在常态之下,广告就不再是一个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除此之外,这个项目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它的整个设计,其实是个蛮复杂的设备结构。这个设备要是坏了怎么办?谁来维修?材料从哪里来?这个项目的成本还很高,比在当地打一口普通的井贵了4倍。
这个第一眼创新的项目设计,并不是真正的创新。因为它没有真正解决社会问题,且不可持续。大家事后看,可能觉得这些问题很明显。但当初,人们怎么就没看出来?还会投入这么多资金,有这么高的曝光度?这背后,其实就涉及思维的问题。
非洲干裂的大地,和孩子灿烂的笑容放在一起——这样宣传包装的项目,不红也难。人们很容易第一眼就被打动。人们太过期待看到这样的创新方案,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很多人,也可持续发展。于是,人们只会去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而忽视明显存在的问题
当有了第一个支持者,特别是当这个支持者还是个权威人士或者权威机构,他们表态支持这样的项目,其他人很容易在光环效应下追随这个项目。越来越多的投资,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于是这个项目在人们眼里就显得越发的好了,形成了一个循环效应。
这样的项目非常常见。第一眼看上去很新鲜,很新奇。长远看,却不可持续,不靠谱,甚至浪费资源。人们事后总觉得一些错误很明显,懊悔当初怎么没想到?这是因为我们当时犯了很多思维错误。
我们再来看几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原因。
第一个问题:研究表明,印度女生在青春期后退学率大幅上升。这是为什么?
我看到已经有伙伴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例如上学贵、重男轻女、童婚、家务劳动等等。这些都是原因。但实证的调研却显示,根本原因是——青春期以后,女孩去卫生间频率增加,而绝大部分学校里都没有厕所。
还有伙伴提到印度性侵高发,其实也和这个相关——女孩要走到很偏远的地方去方便,增加了受到侵害的几率。
这让她们宁愿选择在家呆着,而非去上学。
第二个问题:艾滋病人是否应该实名接受国家免费医疗?
这是某一年两会期间,一个人大代表提出来的。大家觉得,艾滋病人应该实名吗?如果实名,会有什么结果?
这个提案的代表,本意是好的。免费医疗,实名享受,这样会更方便管理,让医疗费用真正落实到艾滋病人的人头上。但如果真的实名制,会带来什么问题?——并不是更多的艾滋病人获得免费医疗,他们反而会选择隐身在人群中。因为他们不愿被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一旦曝光,因为社会歧视和偏见,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伤害和损失。
所以提出让艾滋病人实名治疗,其实是一个不过脑子的提案。
第三道题:联合国的一份发展报告中提到,数据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对非洲干旱地区的妇女地位有直接影响。
大家觉得是什么原因?这背后的逻辑链比较长。全球气候变暖,当地环境恶化,植被减少。而贫困地区的生活燃料,都是当地的植物。从事收集燃料这项工作的,通常都是一个家庭的女性成员,尤其是女孩。当她们每天花更多的精力在取柴上,学习的时间会被压缩,这将限制她们的长期发展。如果我们不在现场,不去调查,很难想到这样一条因果链。
通过这几个例子,是想让大家看见:去解决社会问题,不是仅仅有好心、撸起袖子去做就行了。我们首先要有好的思维习惯,要对社会问题有清晰的、审慎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在理解社会问题时五个常见的思维误区
先看一句话:“新中国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这句话很多人听过无数次了对吧?这一直被视作证明执政党执政有效性的证据,强调它的卓越贡献。
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句话,会发现它存在很多可以被挑战的地方。例如,这样的比例很了不起吗?事实上还有比这个更高的比例?例如新加坡一个农民都没有,也养活了600万人口。所以这个比例有意义吗?
再者,食物的充足与否和土地面积相关吗?大量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在一个民主、信息透明的国家,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饥荒。土地面积,与粮食安全,并不是必然相关的。
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为何说党和政府养活多少人?难道不是纳税人养活了党和政府吗?
这么常见的一句话里就存在着这么多可以反思的地方。这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我们要打破定见,要挑战很多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观点。
例如关于教师的隐喻。将教师比作园丁、蜡烛,知识的传播者——这些都是有害的隐喻。教师不是园丁,就像孩子不是那个等着栽培的花朵一样。教师也不是那个知识唯一的来源和权威。获取知识还有很多不同的渠道。教师的角色这些年来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们更像是学习过程中的协作者、教练、引导者和陪伴者。这些我们非常常见的隐喻,背后的定见,都需要反思。
再看一个案例。英国伦敦政府曾颁布过一项法令:流浪乞讨的行为是违法的,行人施舍,也是违法的。这个法令看上去违背常情——做好事也违法?
伦敦政府的逻辑是这样的:英国是个高福利国家,给无家可归的人也提供了非常好的福利。例如他们每个周都有津贴,我2011年在英国时了解过,这个标准是每周96英镑,此外还有廉价住宿。有这么多的福利补贴,他们却还要呆在街上,政府认为这样的人具有反社会人格,所以纵容支持他们,也是违法的。
但很多公益组织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政府的思路不对。无家可归者之所以要流浪街头,不是因为反社会人格,而有更深刻的原因。
例如大家看到图片上的这个NGO。他们组织无家可归者排演节目,学习才艺。照片是我去观看他们在伦敦南岸的演出时拍的。你根本分不出来,谁是志愿者,谁是流浪者。他们在排练、演出中,找到情感归宿,更好的融入社会。我记得那场演出开头的歌舞剧,是一个流浪者自弹自唱。歌词的第一句是:“我出门从来不打的,可女王不也是吗?”流浪者整个人的精气神儿都变了,彻底摆脱无家可归的那种状态。这样的项目针对的,是流浪者精神上的匮乏,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
又例如Big Issue这家社会企业。他们出版杂志,培训无家可归者售卖。贩卖的收入,一部分给流浪者,另一部分供杂志社持续运营。更重要的是,销售的过程,是流浪者与人互动的过程。让他们和社会保持接触,才能让他们回归生活。这些问题,都是政府的政策没有考虑到的。
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思维误区:看到病症,却没看到病因。
第三个案例,在中国。
这是一家媒体在抨击的一个现象:很多人到家政服务市场,来给家里的老人找“全职保姆”。什么叫全职保姆?是说她需要上得厅堂,下得卧房。和生活伴侣一样,满足老人一切需求,包括性需求。媒体认为这件事非常丑恶,抨击家政行业混乱。
大家觉得很多人给老人找全职保姆的原因是什么?老人有各种需求,有性需求也是一件正常的事。但为何不能再婚、再找合适的伴侣?这就和子女对父母再婚的态度、对遗产分配的态度紧密相关了。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遗产分配中的问题,就只能用全职保姆这样一个替代品来满足老人的正当需求。当我们看到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时,就不会简单的抨击这个行业多么丑陋。
这是我要说的第三个问题。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显性的问题,而非隐性问题
这里再给大家分析几个概念:简单,复杂,错综复杂。
什么是简单?这个螺丝就是简单的,放在任何地方都是作为一个传动装置来使用。
复杂,英语是complicated;错综复杂,则是complex。
复杂是简单的组合。可以被还原为简单。例如这个手表,看上去很复杂,但是可以拆开成一个个的螺丝,由这些简单的螺丝组合成了复杂的手表。
而错综复杂,很难拆开。一旦拆开后,很难再拼接成原来的东西。例如人体,就是个典型的“错综复杂”,它是各个简单器官有机的组成,但除非你是哪吒,否则躯体和四肢拆开再组合,你是活不过来的,因为内在的联结都已经断了。
再比如小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人们发现这之后的死亡人数,甚至高于战争时的死亡人数。因为打赢一场战争是件复杂的事,而建立一个民主制度,则是错综复杂的。
这要求我们在解决社会问题时,要有清晰的概念,要理解问题的复杂性。
超级复杂的问题是什么样的?
这是北约总司令在阿富汗战区视察时,战区官员向他展示阿富汗局势图。这位总司令后来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一盆热腾腾的意大利面扣在了投影仪上。
各种利益相关方,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只有辨明什么是简单,什么是错综复杂,才能理解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也不能简单化。
再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Tom shoes,是一家生产轻便布鞋的企业。它的模式叫做买一捐一。买一双,捐一双到有需要的人的地方去。这个模式广受好评,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这是个有问题的模式。大量免费的鞋投放到一个地方,帮助了一群人,又会影响了另一群人——当地做鞋和销售鞋子的人。鞋不是高科技产品,谁都能做。本地制鞋的小工业、小手艺人,会因为这种免费的鞋的到来,生计岌岌可危。
这就是忽略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制造另一个问题。后来Tom shoes就改变了策略。把相应的钱,在当地建鞋厂,雇佣当地的人来劳动,保留当地的鞋业,维持就业,并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再来看这张图。
在牙买加这个国家,人们发现车祸的死亡率特别高。大家能看出来是为什么吗?
——因为开车的人,坐车的人,骑摩托车时都不戴头盔。
大家想到这个原因了吗?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呢?恐怕跟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有关吧。
我们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取决于我们的立场,我们的视角。当我们看到这个图的时候,是不是只看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社会问题错综复杂,有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我们不可以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一个问题。要了解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态度。审辨式思维,就要求我们在形成观点之前,了解不同视角下的不同观点,形成共识,进行审慎判断。
以上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在理解社会问题时,要避免的五个思维误区:
1)我们要避免定见,形成反思;
2)我们既要看到病症,更要分析病因;
3)而且要透过表面原因,看到不太容易看到的、隐性的社会问题;
4)我们必须避免用过于简单的方式去对待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5)最后,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只从单一视角去理解,而要从多元视角理解问题。
上面说的是思维误区要避免,是“破”,接下来我们来“立”,也就是如果去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具备的三种思维习惯。
先看个例子。
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我听到一位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论断:“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志愿者的数量将大幅下降。”请问大家,这句话里暗含了什么前提假设?
没错,暗含的假设是,志愿者只能是年轻人。而且,老年人只能被帮助,而不能帮助别人。
大家看到的左边这张照片,是一个典型的、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一个老人的标志,上面的路牌指向公墓。老人的生命就是走向公墓。
我们一说老年人,就是“夕阳”红,发挥“余”热,安度“余”生晚年——等待必然的归宿。
说那句话的专家想到的应该就是那样的老人,可他一定没想过,老人还能是右边的样子。这是网上很红的“疯狂奶奶”。老人可以旅行,可以学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追求。我在英国时读过一本书,书名叫《我还没死呢》,是英国一位女议员写的,就是针对社会上这种对老人的误会和偏见。
我们要养成的第一种思维习惯,就是要去挑战假设。挑战那些约定俗成的刻板成见。每一次打破假设,都意味着一次创新的机遇。
再举个例子。
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我们说到残疾人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问过很多人,他们很坦诚的回答说是“缺胳膊少腿、可怜、需要帮助、弱势群体...”这样一些表述。
有多少人首先会想到贝多芬、罗斯福、海伦凯勒?如果说这些都是外国人,不认识,那谁想到了千手观音、张海迪?
为什么都没有想到呢?那是因为我们有非常严重的刻板印象。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思维习惯叫做“优势视角”。这是指,当我们试图帮助某些人,不是去想他不能做什么、缺什么,而是首先去想他可以做什么,有什么
利用他有的、可以做的,去设计一个方案。这就是思维范式上的转变,就是优势视角。
这张图上展示的,是威尔士一家叫Pack It的包装公司。这里的员工,60~70%都是自闭症患者、肢体障碍者。但你们看他们在照片上的状态,与很多人印象里残障人的状态是有明显差别。这家公司通过流程的设计、安排,让残障人士能够有效发挥他们的专长,做能够做的事。
为什么员工不是100%的残障人?因为那样的话,就等于是把残障者包养起来。这家公司采用的是一种残健融合的方式——因为真实的世界就应该是这样,残障者和健全人共同的和谐的生活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大家还可以去搜丹麦最大的软件公司,名字翻译成英文叫Specialist。这家公司专门做软件测试,大多数员工是自闭症患者。为什么?因为自闭症有个特点。要么特别好动,要么特别安静,非常专注。这种对细节的专注,让他们能够专注的检测代码、寻找bug。他们的能力表现,甚至会比很多健全的员工更强。这就是一种优势视角。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我们为什么工作》。很薄很好读,但一定会给你带来震撼。
我们再看第三个思维习惯。
这里的图片没有发错,我们再来看看开头提到的那个案例,它叫PlayPump。
我要说的第三个思维习惯,是“参与式理念”。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比弱势群体更高明。觉得自己很聪明,见多识广,设计特别好,是带着一个解决方案去当地,去帮助弱势群体。
我们不是他们,我们没有生活过他们的生活,我们不会比他们更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生活场景。这需要我们打破假设,用优势视角,和被帮助对象一起寻找解决方案,也就是所谓的co-design。我们要相信被帮助对象,也是有能力、资源和智慧的。
像这个PlayPump项目,建设成本和使用及维护的成本都非常高,就是因为它不是用参与式理念来设计的。我曾经写过文章,提出过社会创新的四条“在地性原则”。
一是尽可能使用在地的材料——例如TOMSHOES最后在当地建设鞋厂,用当地的材料去生产。
二是在地的技术——所使用的技术,一定是当地人可以理解,可以掌握学会的。如果当地人难以掌握,那维修就需要从外地请人,成本高,不可持续。
三是在地的劳动力——一定让在地人员参与,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从一个项目的设计到服务的提供,让当地人员参与其中。
我们看到PlayPump,整个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当地人都没有能够参与,而是外面的人做好了再交给当地的人,所以这个项目不可持续。
在地性原则的第四条,就是能够实现在地的维护和管理。一个项目,不能让当地人永远需要我们。人们不需要我们,说明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或者他们可以自行去解决了。
用当地的材料、当地的技术、当地的劳动力、当地的管理维护,可以持续性的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
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还会用到很多思维习惯、理念和原则。我们今天时间关系,先分析这三条。这三条之间,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挑战假设才能打破刻板印象,然后我们才能找到受众拥有的资源,用优势视角让他们参与到社会创新之中。
谢谢大家的参与。预祝大家中秋快乐!
Q & A
Q: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思维方式?
A:我认为中国教育里最缺的一块,就是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审辨性思维。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极其匮乏。甚至可以说是当局有些人有意识的扼杀了这部分的教育——不希望更多人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希望人们对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但审辨式思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获得更好的人生,却是最重要的。
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审辨式思维?这方面有很多的书。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意识的要求自己,独立思考,不去人云亦云。独立思考,学会质疑,不是对所有东西不置可否,更不是所谓不分是非对错的辩证思考。
审辨式思维有特定的方式和框架。例如得出一个结论,要检查证据、假设,要看论证过程是否合理。这需要思维训练。当我们对很多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就会慢慢培养起一种思维能力和习惯。现在说培养创造性思维,审辨式思维也重要。只有打破成规,打破刻板成见,才有可能去创造。
Q:在这个时代,做社会创新创业是不是太难了?
A:相反,我认为在这个时代,社会创业创新更容易——你不需要租办公室,不需要购买软件服务,甚至不需要组建全职团队,我们可以用社会协同的方式工作。只有家里有电脑,就可以做很多事,这都是以前不具备的。
现在做社会创新最难的是什么——反而是最简单的问题:我们要改变世界,解决社会问题——那我们在为谁解决什么问题,创造什么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些失败的案例,都是这个原因。我们并不清楚理解用户需求,一厢情愿,自以为是,抛出一个解决方案。
如何才能深入理解用户?这方面有很多书籍可以参考,已经有很多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可以使用,例如设计思维,精益创业等等,帮助我们改变思维习惯,深入理解用户。
Q:如何察觉思维误区和惯性?
A:思维误区不容易被察觉,所以才叫思维惯性。这是一种人的本能。如何才能避免?那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思维谬误。
关于思维谬误,已经有很多书籍文章,有人梳理了上百种思维谬误,大家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到。大家可以先去了解这些谬误,然后对比自己的日常生活,看看我们自己常犯的是哪些,应该如何避免。
这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对我们的思维进行训练。从有意识的训练,到最终化作一种良好思维的习惯,甚至本能。思维训练并不枯燥。每个公共事件,我们都可以拿来做案例分析,看看网上各种评论是否说的在理,存在哪些思维谬误,自己的判断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将思维回归生活的过程。
小C补充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才能更有效的识别假设,了解如何通过严谨的论证得出一个更好的观点——欢迎参加C计划“魔鬼思维训练营*大脑加速器”的第一期课程。三周时间,从区分事实与观点入手,开始系统性的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才能避免思维误区,看到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避免定见和偏见——欢迎参加C计划“魔鬼思维训练营*堵住思维漏洞”系列课程。第一期课程还将开最后一轮课。四周时间,集中攻克”错误归因、错误标签、非黑即白、立场先行“四大谬误,打破刻板成见的逻辑链。
想要报名?识别文末二维码即可!
主讲人| 顾远
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
中国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领域的重要推动者
任多家知名社会创业和教育创新机构的理事2
013年发起成立“Aha社会影响力加速器“,
发现并支持来自民间的教育创新,
致力于推动创新和创业在社会化学习领域的实践。
正在报名!
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堵住思维漏洞
9月26日起,四周时间填补错误归因、过度概括、非黑即白、立场先行四大脑洞!
大脑加速器
9月19日起,三周时间,区分观点与事实,学习论证基本常识。
PlanC-Edu
Civic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
或许你还想了解更多
批判性思维八要素 时间管理
公民教育身份与暴力性别偏见
思辨 X 赋能 X 改变
Change your mi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