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周末休息一下大脑,不聊什么严肃话题了。本来今天的计划只是跟大家介绍一下5月的积分福利活动和抽奖,但本周看到的两个不知道是不是该说成“有趣”的新闻,还挺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的,所以积分福利活动的介绍就放今天的第二条文章了。本月的积分福利产品是一套图书:穿越史塔克的神奇魔法世界》(13册)。定价:258元,本月    积分福利活动为:5积分+56元。

第一件想跟大家聊的事,是上海松江区法院最近判的一个案子:去年3月的时候,方女士的2岁的儿子流感高烧,她没有带去医院,而是花了4万找瑜伽教练办了“理疗卡”,经过灌肠、放血(耳尖)等折腾之后,孩子情况越来越差,变成肺炎。还好送去医院及时治疗,一个多月后才出院。
在今年1月,方女士将瑜伽教练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费用,而瑜伽教练以没有合同为理由拒绝返还。最终法院裁定被告返还33400元,同时将涉嫌非法诊疗的行为线索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二个新闻,是浙江中医院推出了两款新产品,非常能满足当今用户缓解焦虑的需求:减肥汤和防秃套餐。居然畅销到把自己的小程序搞崩了,而且网上瞬间出现了各种“仿品”,让医院很不开心。但毕竟成分比较简单,比如减肥汤就只是乌梅、山楂、甘草、荷叶、丹参等五个挺常见的成分,谈不上什么秘方,就是新闻中描述的“荷叶乌梅汤”,勤快点的自己在家也能泡。
之所以想把这两个新闻一起分享给大家,除了它们都让我有大开眼界的感受外。也是觉得它们之间有些共通感。
类似灌肠等等所谓“儿童理疗”就能治感冒发烧等等的“诊疗项目”。早年间也是一些正规医院搞“新型创收”时候的产物。之后因为“广受欢迎”,所以流传到街边的各种“推拿店”,只是没想到如今连瑜伽教练都敢用来给2岁的孩子治病了。
而更相似的,是这两个新闻中,所谓的“治疗”,做所以被用户所认可、买单,核心的理由,与其说是有什么神奇特效,不如说是它们满足了用户减少焦虑感的需求。
一个瑜伽教练就可以靠“灌肠治流感”的“理疗卡”,忽悠到几万元。当然不是因为她有多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和很多诈骗骗局一样,无非是通过各种话术,利用用户的焦虑感,麻痹他们的理性,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并不是罕见的个案,前些年主打灌肠推拿让孩子退烧的路边小店在全国各地都很红火,反而是几年防疫中对发烧患者的敏感,让这类店关了不少。不过即便是在这些服务最爆火的年代,它也只是针对婴幼儿,没有拓展到成人市场,甚至连针对学龄儿童的都少。

换句话说,那些相信给孩子灌肠推拿退烧比看病吃药更好的家长,自己生病的时候,却不会这么做,而是去医院看病了。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是两者的焦虑感不同 —— 成年人自己发烧生病习以为常,自然知道要不死扛,要不看病吃药,因此不会也不需要相信什么“神奇疗法”。但如果是婴幼儿生病,则马上无比焦虑,这时候理性思维就没那么管用了。而孩子长大上学了,家长对生病比较习以为常,也就慢慢不再相信路边小店的灌肠放血了。
但学龄孩子的家长,同样也会因为其他焦虑被其他人忽悠。就比如现在卖的各种神奇的近视防治仪器,很多逻辑就说不通的产品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也是因为它们的核心功能,和销售话术并不是防治近视(也不可能是),而是缓解家长的焦虑而已罢了。
当然的,同样的忽悠,从不同人嘴里说出来,效果当然不同。几十年前的各种虚假电视广告,都是要找一些演员扮演专家。现在的防治近视产品,往往也会弄几个包装的“眼科专家”来装点门面。
举个例子,假如是一个普通人跟你说:增加食欲能帮人减肥,你大概会觉得他有病。但如果是医院卖酸梅汤,说开胃增加食欲可以帮人减肥。那我们就可能觉得好像挺有道理的,说不定它能在胃里开通一个亚空间网道呢。
最近文章

1

本期优惠活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