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草场地工作B站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6轮预告
写作/影像工作坊第6轮
主持:吴文光
时间:4月24日(周三)晚8-10点
线上腾讯会议室
工作坊继续接受参与与旁听报名
有意者请发邮件至草场地邮箱
想临时旁听,请在草场地公号后台留言
工作坊开篇
工作坊小结
参与者出场
继续上轮工作坊
(参与者说:自我简介,为何参加工作坊,对主持人提一个问题)
工作坊论题
“47公里”影像书写:场景与人
创作案例:影片“47公里”系列(作者:章梦奇)
(继续工作坊第五轮未未完论题)
创作案例第三组:标语墙(“只有……主义,才能救中国”)+人
1
案例:14岁雪松,初识标语墙(“47公里”之四“搭桥”,59”)
2
案例:梅婶出场,准备讲述已故儿子故事(“47公里”之七“斯芬克斯”,54”)
3
案例:16岁方红指认标语墙(“47公里”之八“窗”,1’47”
书写
政治标语遗迹被当作背景。意识形态符号隐喻下的不同村人。
创作案例第四组:田地烟雾+农人/女孩
1
案例:田地烟雾中一农人之1(“47公里”之四“搭桥”,13”)
2
案例:田地烟雾中一农人之2(“47公里”之八“窗”,128”)
3
案例:5岁琪轩奔向田地烟雾(“47公里”之六“生”,28
4
案例:16岁方红田地烟雾走来(“47公里”之八“窗”,42”)
书写
借景造势。烧荒作肥,一种农耕日常发生,“人”的加入,被赋予一种作者意识的影像书写(案例1和2是现场记录,案例3及4是现场设置)
创作案例第五组:风景+静处
1
案例:少年雪松坐倒伏树干(“47公里”之七“斯芬克斯”,52’)
2
案例:金黄谷浪一农人安坐(“47公里”之十“2020”,33”)
书写
一处自然风景,与不同的“人”相加,生出不同意味
乡村旷野+孩子
1
案例:梦奇与村中孩子坡顶远眺远处(“47公里”之八“窗”,28”)
2
案例:梦奇与村中孩子远望村子全景(“47公里”之九“童话”,56”)
书写
一处看似平常普通村野风景,因为作者与一群孩子身置其中,“风景”有了意味延伸
第5轮工作坊之后
第五轮写作/影像工作坊做完,兴奋感是“意料之外收获”,这是工作坊离开老生常谈模式轨道走入陌生地带时的最希望得到的。今天细想,先记录下现在想到的。
1,写作文本展开
第五轮工作坊论题“‘47公里’影像书写:场景与人”的进入,是梦奇打开她13年前(2010)最初回村笔记。我当然13年前就在当时的草场地邮件组读过,也做过编辑把这些文字发到当时的草场地博客,或者还摘取片段提供给当时报道民间记忆计划的媒体,但昨晚线上梦奇再次打开,我有一种“最初读到”的新鲜品味。用一个形容的话,就是尘封多年的老酒打开,或者干脆说吧,就是一种“出土文物”感觉。总之,就是“更多意味”的读出。
比如笔记所写“47公里”,一个普通平凡一点不起眼甚至名字挂不在嘴上的小村子,“47公里”里程路碑成了人们对它的抵达辨识(含着简单无所谓不放在眼里态度),以后在梦奇作品中“47公里”成了创作者对一个地方的重新命名(辨识指认重新定义),通常来说,这属于创作走向的一种“高级”。这一点在以前草场地创作中已经被多次讨论过。
梦奇打开的当初文本中,又呈现更多可咀嚼含义,比如笔记中写到这个村子曾经有过的名字,现在的“钓鱼台村”,人民公社时期的“民跃大队”,然后写到“一个名字被随意改来改去的村子”。读到这句话,再想到已经被作者命名的“47公里”,是不是可以想象为这是对那种“随意修改名字”的针对?
2,前期写作的创作积淀
影像创作通常有“前期”“后期”之说,前者指的是“拍摄期间”,后者则是“剪辑制作”。草场地创作群在邮件组平台展开的文字创作交流也有“前期”和“后期”,前者更多体现在“回村笔记”或“长篇写作”(最近几年出现),后者主要是“剪辑笔记”。
第五轮工作坊梦奇分享她的回村笔记,都是当时回村期间写下的(一般是当天晚上写下白天所见所遇及所思)。这样的“回村笔记”实际是“现场笔记”,与通常的“拍摄笔记”的最大不同是,它离开了“为拍摄而写”的目的性,是一种现场的“在场”,相遇,经历,目击,“所思”在这里反而不是多重要,按梦奇说法是,“白描写出所遇所见”。
其中一段写拄拐杖何老人是最典型案例。这个何老人出现在梦奇“47公里”系列中好几部片子,不过一直是“过场”人物,即没有被当作一个“中心人物”,但昨晚一段描述在何老人屋子“所见”,我有“读到一个短篇小说”感觉。
这些“很有味道”的文字并没有在片中被实现,但如果离开实效目的来看,隐藏在这些文字背后的种种情绪感悟依然“有用”。我的理解就是,它融汇在创作积淀中。
3,写作通向感知生活的巨大现场
这是第五轮工作坊后的感悟之一。这么想是,“电影就是电影”这个行当已成痼疾的非常轻视“写”,所谓“文学”只是被拿来借用的“药引子”。昨晚工作坊梦奇分享的回村笔记,只是七十万字的凤毛麟爪,就我读过并顽固留存脑子的更多文字想,预感随着工作坊一个个“47公里”论题打开,会有更广阔的“阅读”打开。所以生出这一句感慨。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