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浩导演在互联网平台公布了他创作的纪录片《高三》的片源,而在3月8日,周浩导演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贴:“现在开始做up主,有点晚吧?”大家可以在哔哩哔哩上搜索:周浩的纪录林
据传,每年在众多教室里,老师会向正在就读高三的学子们播放一部纪录片;时光荏苒,迄今已近二十年,片中学生们的命运已发生了诸多变迁。
延伸阅读:
差生、尖子生和早恋生后来都怎样了?《高三》镜头之外的十二年
周浩导演发布的第一篇图文的标题为:3月12日,《高三》发布
2004年,经《南方周未》同事的方三文介绍,我来到他的母校福建省武平一中。开始了纪录片《高三》的拍摄……
快20年了,这算是第一次正式在网络发布此片。
我又看了一遍,情绪繁杂。
虽然高考还在,虽然王锦春老师还在那教书,虽然我还在做纪录片……但世界已经不是那个世界。
不知B站的小伙伴们看到那些年的高考,会有何感想?
(当年留下的,唯一一张现场工作照) 
关于纪录片《高三》: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热爱它,就离开它
作者:方三文

编辑:张先声
图片为纪录片截图
“铁路?没有。高速公路?现在还没有。要资源,没什么资源。”
“所以对我们武平人来说,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高考这条独木桥,考出去,离开这个地方”
王锦春这样教导他的高三毕业班上的学生。
在他的教导下,七十多名学生埋头苦读了一年,多数人如愿以偿地过了那座独木桥;剩下的少数,再复读一年,也会接着离开这个地方。可能说,他们所有的努力,就是离开这个地方。
纪录片《高三》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从2004年7月到2005年7月份的一年间,我的朋友周浩长期呆在福建西南山区的一所中学里,用DV机拍下了一个高三毕业班一年的生活。这部名为《高三》的片子,已经在多个电视台播出。
之所以轮到我来说这个事,是因为十多年前,我就是从这所中学毕业的,而《高三》里那个主角,班主任王锦春老师,就是我当年的老师。王老师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出来就当我的班主任,除了略微鼓起的肚腩之外,片中的王老师还是那个王老师,十多年前就如昨日。
这个大家争相离开的地方,有多可怕?从镜头里看去,小县城相当繁华,校舍也很现代化,看不出是一座山区小县里的中学。孩子们的衣着,和大城市里的学生相比,已经看不出有太大的区别。
这比十多年前,我还是王锦春老师班里的一名学生时,已经好多了。
同样发展的是这些孩子们离开这个地方的决心和意志。作为这种意志的表现之一,这所地处偏远的学校,连续三年考上大学的人数居全省之冠。这有点难以想像,因为这个县的人口和考生人数,在全省是排在后面的。
作为对这种成绩自豪的一种表现,县里一名领导曾经说:我们每年给外面输送一火车的人才,只拉回来一汽车。听起来很为县里没有人才而遗憾。
是的,当初我们那个班上的同学,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县城工作的比例是非常之低的。他们更中意的是福州、厦门、北京、广州、深圳这样的大中城市。
我有一次回家的时候见到为数不多的回到县里工作的同学,从他们的境况,并看不出县里急需他们的任何迹象。所以,接下来大多数人的选择,也只会是离开。
考上大学,其实只是离开那个地方的比较体面的一种办法。更多数的人,是小学、初中毕业以后,背着简单的行李,到厦门、深圳、东莞的工厂里面打工。那些工作,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人才,薪金也很微薄。可是,我所知道的是,这些年,小县城里的繁华,乡村面貌的改善,主要还就是靠他们打工寄回来的一点薪金。《高三》里好多学生的家长,就是在做着这样的工作。孩子身上体面一点的衣服和手表,就是这样挣来的。
我们那个小县,应该也不算很贫瘠,虽然地方有点偏,但还算山青水秀,基本从没什么自然灾害。可是说起来能给“人才”提供的资源,可真算是相当有限:仅仅够勉强养活耕种它的农民的水田,山上的一点树木,可供建小水电的几条河流,政府机关里面屈指可数的几个体面职位。“人才”在这里绝对不是稀缺而是过剩资源,如果太多的人才挤在那里,只会爆发对本已紧张的稀缺资源的争夺战。据我观察的结果,现在农村里生态环境好多了,邻里纠纷也少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对资源需求最旺盛的青壮年都到城里去了,退出了资源的争夺。
应该说,这个县里面发生的事情,只是中国宏大的城乡变迁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孩子,在他们的高三苦读,主要的目的就是离开自己的家乡;还有更多人,没读上高三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乡村社会,正在快速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各种资源都向城镇汇聚,人是其中最主要的。
这时候,我每听到大学生回家乡去报答父老乡亲,到西部去报效祖国,我就觉得特别可笑。离开那个地方,退出那个地方的资源竞争,可能才是最多的人能够为自己的家乡作的最大的贡献。
很多人回忆小城生活的韵味,很多人幻想乡间生活的美好,也有很多人怀恋自己高三的峥嵘岁月。可是,他们看不到落后地区的人离开家乡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可能只有看到《高三》这样的片子时才会有一点体会。只有你离开了,你才有资格伪善地说:那段日子是多么美好。我估计这也是《高三》里的几十名同学的共同想法。
作者注:一转眼,这篇文章,已经写了十几年了,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就以我老家那个县城而言,不但有了两条高速公路,甚至有了高铁,我说的很多东西,都不成立了。其中我特别想说的,我很尊重的李益树校长,已经英年早逝好几年了。
但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情感。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