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461 篇文章
题图:十年前,一迪刚出生
还记得开始写“奴隶社会”这个公号第一篇文章的那张桌子。

就是在题图的右后方,那张深咖啡色的高脚桌。是在加州 SANTA CLARA 租的一个 Airbnb。
时间是 2014 年 1 月 31 号。
那时候安迪不到四岁,鲁迪一岁半。因为一迪快出生了,妈妈和小姨都到美国帮忙,我们租了一个大点的房子。
那是我在麦肯锡的第九年,一迪的预产期是 2 月 14 号,我在 1 月底暂停了工作。
白天妈妈和小姨会带安迪鲁迪去旁边公园玩,一迪还在肚子里,工作暂停了。所以孩子出去的几个小时里,竟然突然有了一点平静得无所事事的感觉。
像龙卷风中心的那种平静——你知道很快就会忙得不可开交,但眼下却真的有闲。
2014 年公众号刚刚时兴起来,于是在 1 月 31 号那一天的“无所事事”里,开始写了第一篇文章。
华章琢磨了一个公众号的名字,对,就是现在这个“奴隶社会”。一个自我调侃的名字,我们都觉得很有意思,但也害怕不会“通过” (现在回看,这种被审查的害怕真是由来已久)。发现竟然注册成功了,于是这一篇文章,就在这个新的公号上发出去了(欢迎考古这第一篇文章:《奴隶社会的缘起》)
▲ 十年以后
那时候想不到,10 年后的今天,在公众号早已经“过气”的 2024 年,它还在,而且还有一直在平稳增长的读者(现在是 154 万订阅用户)。
也想不到,10 年间,它承载了这么多普通人的故事和叙说,这么多个体和家庭的历史,这么多扭曲时代的挣扎,痛苦和爱。
十年间,奴隶社会共发表了 3400+ 篇文章,几乎每天一篇,这些文章后面是世界各地的上千位作者。这一篇篇的文章,在一个表达受到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的环境里,坚持了某种表达。
十年间,共计 2.5 亿次阅读,近 2000 万次转发,有 250 余篇 10万+ 的文章,通过这一篇篇文章,让我们看到很多不可以说的话,不可以讨论的事,用某种方式说,用某种方式讨论。
5 年前,2019 年 1 月,是奴隶社会五周年,邱天写了一篇文章,叫《那些奴隶社会教我的事》——
熟悉“奴隶社会”的读者会想到,这个标题是致敬那篇《那些离婚教我的事》。
《那些离婚教我的事》是我在“奴隶社会”发表的第一篇文字。如今这个公号快满 5 岁了,借用这个标题,也挺有纪念意义。     
当年一诺约稿时,我已停笔两年,手生笔涩。我饮下一瓶红酒,进入微醺的状态,在一个夏夜写下了此文。
在随后 1000 多个日日夜夜里,这次写作,和随之而来与“奴隶社会”的链接,与它的作者、读者的链接,对我后来的生活与心智,产生了当时难以想象的影响。    
让我借此机会,回首这 1000 多个日夜里,那些“奴隶社会”教我的事儿。    
第一桩事,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俯瞰时令人头晕目眩。
这句话在这个公号,至少出现过四五次。可我还是要写下来,因为这确实是“奴隶社会”教我的第一桩事。     
原话出于德国戏剧家毕希纳,我第一次读到是在刘晓枫的书里,大约 20 年前。    
 “奴隶社会”还是个小号时,我接连读到了两篇在麦肯锡朋友圈里刷屏的文字——小花的《大头和小花的十二年》和徐莉的《爱情是一种值得等待的信仰》。     
那个每天喊着“巴扎嘿”兴致勃勃去奋斗、从开颅手术中活过来的小花,那个在妻子被判定术后不能有孩子时说“没关系”的大头,其实就生活在我身边。     
而莉是我熟悉的朋友。我俩都是麦肯锡北京分公司的(小花在上海),我们都在麦府时间长,算得上“老人”(小花算后辈)。我们一起吐槽过、一起八卦过,然而在这篇文字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这个在麦府被打着美丽、独立、酷的标签的姐姐,依然对爱情保持着最纯粹、最干净的向往,和我一样。     
当时,“深渊”这句话就一下子涌进我心里。     
走在街上,熙熙攘攘,如果我们肯倾听、肯发现,每个路人都在挣扎着自己的挣扎,绽放自己的绽放。   
我曾试图用一句话总结“奴隶社会”,想到的是“一个真人在思考”。在这里,不是少数大咖在解释人间冷暖、在传授人生捷径,而是一个个无名之辈,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文笔未必精炼、姿势从不取悦,却因为真挚,所以动人。     
这就是我心目中“奴隶社会”的意义,让一个个深渊持续爆炸,让我感受人性的深与美,让我敬畏世界的宽与广。
……
现在回看邱天的这段文字,还是一如既往地穿透人心。
文字是过去,但每个真实的人,生活都在继续。
2017 年我在上海和大头、小花,还有另一位麦肯锡的老朋友 Molly 一起吃饭,留下了这张照片。
2023 年,大头已经是麦肯锡的合伙人,他和小花带着他们五岁双胞胎宝贝来看我。又留下了下面这张照片。
Molly 在 2023 年成为了星巴克咖啡中国区的联席首席执行官。星巴克在中国的目标是 300 个城市经营 9000 家门店,每年创造超 10000 个工作岗位,而 Molly 就是这后面主要的掌舵人,想想真是了不起的一件事(Molly 也在奴隶社会发过文章,考古在这里《大神 - 没逻辑有意思》)
当然,大部分的读者和作者,我们不直接认识。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文字看到彼此。下面的留言截图,算是对这些看到的一个纪念吧。
请你来翻一翻,看一看,这里面有你么?你现在哪里?你好么
左右滑动查看留言精选(因所有留言均已公开,所以此次截图保留了读者昵称,以示尊重)
是啊,深渊
邢军曾经是我在麦肯锡的客户,后来因为是老乡,同好,成为了好朋友。
她在 2015 年 3 月发表了《选择坚强因为爱》。她是典型的职场女强人,我认识她的时候她是制药公司中国癌症产品线的负责人。但这篇文章写的是二儿子乐乐患脑瘤的几年一家人的经历。里面,她的丈夫引用了丘吉尔的话,If you are going through hell, keep going....
乐乐最终还是离开了。
痛到深处是无声。如果这段痛有什么记录,其一就是在照顾乐乐的时间里,邢军每周都会写一篇“职场邢动力”的文章(第一篇在这里《年底了,你会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吗?| 职场邢动力(一)》)。每周都如约交稿,每次都内容充实,干货满满。后来这些文章汇成了《决战职场》这本书。
因为知道邢军在经历什么,我每周看她如约出现的职场文章时,心里都是五味杂陈。心疼,敬佩,哀伤,激励,混在在一起,像打翻了调料瓶。
我想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吧,面对这些深渊和痛苦,作为家里的成人,只能撑起精神,让生活继续。所谓“却道天凉好个秋”,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无奈吧。 
文字是单薄的,但用文字记录,有时候,也是普通人还可以做的最后的努力。
很幸运,这么多人没有放弃。 
除了这一个一个“深渊”,我们也看到了社会的缝隙里的普通人,有机会关注和这些缝隙相关的事。
2018 年,欧阳艳琴写了为了那些“一块屏幕”改变不了的命运》,2017年,我去北京皮村,写了一篇《范雨素和我有什么关系》(很遗憾,这篇25万阅读量的文章已经不存在了,2021年我写了一篇《谷爱玲的成功,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这篇有56万阅读量,也看不见了),也在 2017 年,我写了一篇《清华圈粉了,然后呢?》起因是亮马桥路边卖自己剪纸的河南老汉,我买的他的两张剪纸,现在还在。2018 年,写了钝感中年》…… 写的时候,是北京清理低端人口的寒冬,只能说,那“喉咙痛”是双关吧。
还是要做事
还是有很多人在做事。
“美丽中国”的《39 岁 CEO 辞职到乡村支教,却收到一封监狱来信……》,“是光诗歌”的《为什么,她要教大山里的孩子写诗?》,“公益盒子”的《还有什么比亲手改变世界更有趣的事情?》,“青草公益”《那些读中职的孩子,现在都怎么样了?》……奴隶社会这些文章,让在一线坚持做事的 NGO 被看到, 在每年的 99 公益日协助草根组织做了倡导和筹款——
▲ 2022年九九公益日公益团队反馈
与此同时,奴隶社会成就了很多书的成书和出版,还有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作者们的小说连载:马曳,诺澄,虎皮妈,二湘,微木,彭爽,到现在连载张惠雯的纪实文学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也成就和见证了很多个人 IP 的从零到一, 我们编辑找到了几位朋友在奴隶社会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陈行甲:《
再见,我的巴东
》2016年

菠萝:《雾霾导致肺癌毫无悬念》2015年
邢军:《选择坚强因为爱》2015年
大J小D:《我们的这一年》2015年
二湘(楚歌):《摩羯座的爱情》2015年
高琳
(有意思教练)
:《
前男友们和老公,教会我的那些事儿
》2017年

非非马:《你想找个什么样的另一半?》2017年
……
当然,也因为这个公众号,开启了一土学校——
2016 年那篇《你也为孩子上学发愁吗》仿佛就在昨天,我们希望,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这也是后来学校出一套书的名字)8 年后,一土学校依然在北京和广州健康的发展。而且在各种磕磕绊绊中,发展得不是一般的好。这“好”,不是校区多么高大上,而是孩子们的眼里,有光在闪耀。 
学校里精彩不断(可搜索“一土教育”关注学校公众号),不是因为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创新,无非是坚持回归常识,但这是这个时代最困难的事——《儿童友好,女性友好,应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
因为这个公众号,开启了诺言社区,现在已经是第六年《寻找炬火 | 一场蓄谋了三年的分享》;开启了很多普通人向内看、向前走的旅程。也开启了一土全村,我们的家庭教育平台。
因为这个公众号出版了我的书,力量从哪里来《乏力时代,力量何来?》现在已经是第 14 次印刷了。我的新书也会在 2024 年出版。
2019 年,奴隶社会 5 周年纪念,我们在北京做了一整天的聚会,很多朋友从世界各地赶来,很多作者做了难得的分享《五周年,你来了吗?》。
现在回看,都是无价的记录——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五周年现场照片
但是,从 2019 年底开始, 一切变得模糊。
不过,这样也好。
让更多人醒过来,包括我自己。
去睁眼看世界,知道为什么历史总在重演,普通人总在遭难。
也睁眼向内看,看到如何得自由。
再经由着内心的自由,去创造新世界。 
因为这模糊,2019-2023 的五年,似乎比 2014-2018 的五年,要快得多。
你有同感么? 
这很神奇,也就是说时间不仅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19-2023,是被剥夺的五年。
2024 年开始,希望是从“被剥夺”,到“拿回来”的五年,拿回自己的生活,重建自己的秩序。
2016 年,在做一土的各种痛苦中,我写了一篇文章《如何做成一件事》。没成想因为这篇文章,促成了迈克尔·辛格的书《臣服实验》被翻译成中文,被中国读者知道。六年以后,2022 年我去佛罗里达见了辛格,写了一篇《我的奇幻之旅》,在视频号上放了我们的直播。2023 年他的新书《清醒的活》也翻译成了中文。从一篇文章,到一个横跨七年的经历,到几十万看到这些书的读者,这本身,就是臣服实验吧,宇宙带给我们的奇迹超过我们的想象。
2014 年 1 月 31 号,一迪还在肚子里,2 月 11 号她出生,我写了一首小诗《给宝贝的一首小诗》——
2024 年,她就十岁了。
孩子的成长,提醒我们时间的样子。
时间的力量,也许就是如此吧——
最后,致敬看到这篇文字的你,谢谢你。
不管你身在何处,在何种境遇,让我们别忘记,生命是奇迹。
让我们允许时间,在我们身上留下痕迹。 
这痕迹,表面是成长或者衰老,如果我们思考,我们面对,就会有机会知道:
这痕迹的本质,是我们和真相的相遇。
妈妈七十岁的时候, 我写了一首长诗:《
时光的缝隙里,那耀眼的光
》。

也把这首诗送给你,新的十年,希望还能一起。
你这十年还好么?希望在留言里看到你。 
十周年,是不是做线下?说实话,还没想好。
你希望有你愿意来吗告诉我们一下你的想法吧!
扫码即可参与互动分享:
写在最后
我自己的文章,这几年其实写得越来越少。
因为我固执地认为:
被扭曲的表达,不如不表达。
不能触碰真问题的讨论,不如不讨论。
而且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曾经的正能量,是因为看得很片面。
片面的正能量,其实是负能量。
这时候的所谓励志故事,是一种自欺和他欺。
所以,还不如不说。
少制造垃圾,也算是一种贡献吧。
但我后来发现,这种愤世嫉俗的放弃,也是一种高傲。
“真话不全说”,也是可以说真话的。
公共表达,能说的再少,也不能放弃。
因为放弃,就相当于把世界让给了你不赞同的人。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凭什么是我让?
当然,还是写得不多,因为水平还不够,智慧还不到。
线下可以多说一点。所以如果有机缘,可以在 4 月樱花季,参加我的京都线下工作坊(详见今天的二条推文)。
2019年以后我的部分十万加文章,一并分享在这里:
-  END  -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