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尾之际,回望2023年,生活有了更多细微的变化。我们终于可以频繁地出门,但远方的战火、技术冲击、性别议题、工作与生存困境等旧问题仍然存在。我们既要怀着对生活最朴素的坚守,又要了解时代表象下瞬息万变的事物,以开放的心态,来应对生活中的诸多不确定。
将目光放回寻麓书馆,这是快速奔跑、充满惊喜的一年。
我们完成291场交流,17000+读者与我们线下相见。除了一直在坚持做的“麓客通识”和“开垦社群”,今年也尝试了诸如:献给城市的人文礼、寻麓·在场、成渝纪录片创作者年会、寻麓集市等城市级人文项目。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关注时代个体的困境,共建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地、我们的附近、我们的微观世界。

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写过,“唯一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访问陌生的土地,而是拥有其他人的眼睛,通过另外一个人、一百个人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观察他们每个人所看到的一百个宇宙,每个人都是一百个宇宙。”
以下,是我们的2023年度「 瞬间」,与你回望。
2023年初,我们拟定年度主题时,其中一个关键词便是“城市”。
我们将目光放到身处的城市,考量到颗粒度微小的人的感受,比如:探寻浪潮外的可能性、在“一个人的社会”中疗愈创伤、做一名任性的女性主义“扫兴鬼”、何以成为“真实的个体”、失落的边地群像……从人的真实当下需求、困境出发,首次启动了“献给城市的人文礼”项目。
近大半个月,我们联合8家出版品牌、8家独立书店、4个文化平台,与作家蒋方舟、导演顾桃、译者何雨珈、哲学教授林曦、艺术家李勇政等113位文化人,同1800+读者在80余场公共交流里遇见“我们”,思想因流动而生生不息。
分享场地从寻麓书馆蔓延至成都的多个独立书店,在合适的尺度之中,颠簸生命里额外的价值表达,成为了个体信念的内省力量,它可能来自于你的同伴、你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我的笃定……以书籍为载体,我们搭建起表达的桥梁。
当我们在谈论“通识教育”时,总会自动联想到大学的通识课程。在寻麓书馆,“通识教育”的践行已进行了三年。
论及其意义,顾湘在《老实好人》里的这段话可以作为一个参考范式:“如果来日我所站立之处变得干涸贫瘠,生活皱缩起来,我也将凭着储藏在心里的水,像苔藓一样活下去,并使我脚下一点石头化做土壤。”
通识教育就像心里的一汪丰盈的水,当不确定成为某种确定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确保内心的安稳。
今年我们共策划了 70 场通识课程,围绕六大主题,同艺术家何多苓、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四川大学徐沛教授、艺术家何利平、导演周浩、四川大学讲师周鼎、导演范俭、书评人维舟等80余位文化人一起去挖掘、探索、交流与对话。
解构宏大的历史,回归具体的个体;打破领域的区隔,探索多元思想的融合;停下虚空的脚步,回望过去的乡野;站在偏偶一角,看见她们的力量;在影像与现实的撕裂中,寻求另一种表达……

我们在多元的通识领域里认识自己,更认识这个复杂且多元的世界,在生活的缝隙里找寻意义感。
开垦,作为一个共创社群,已成立两年。
我们通过“共同做事”的方式,将社群成员凝聚到一起。在今年,一百多位“垦垦”因为阅读而彼此相遇,又以共创的方式照见彼此。Ta们共发起90余场活动,不仅有坐而论道,还有起而行之,这构成了我们鲜活的记忆。
“开垦”主题分支社群陆续成立。历史学博士Amy发起的「微观历史实践」社群,读书阅微知著,行走历史现场;正念欧卡轻疗师Lin和自由职业者POYO发起的「靠近自我」社群,互为光点,擦亮沉寂,照见彼此,丰盈生命;读书人长社发起的「不读不得行」社科共读社,带领大家阅读社科领域的经典著作,通过文本了解更具体、更生动的学者大家;插画师KIMI发起的「这一波儿,开启女性视角」社群,通过阅读文字观察社会, 借由她者故事觉察自我;余华的小迷妹发起的「文学漫游指南」社群,让文学的瞬间落入生活的日常;读书博主甜菜发起的「这里有诗」社群,每天和诗歌打个照面,给灵魂以片刻自由……
两期“开垦文化日”也在上半年顺利落地,这是一群热爱阅读的伙伴们的节日,也是一场聚焦到“人”,注重“交流”本身的派对。
70余位开垦社群的成员参与共创,他们有的是摊主、分享人,亦或共创人、协助者,不同主题的交流互动在这里密集发生,通过书籍交换互相的生命经验。猜电影、聊游戏、写一封信、共创诗歌,用有趣有料的方式走进彼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包容、自由、舒适地互动与表达,真诚地讲述彼此的故事,认真地去感受每个人的有趣和不同。正是这些与书、与人的美好记忆,对自我、真实、生活的追问和探索,构成了我们共同的公共生活。
“我们都是黑暗海洋上行驶的孤独船只。我们可以看到其他船上的灯光,虽然我们无法触碰这些船,但是它们的存在以及处境的相似,给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安慰。因为知道有这样的人存在,就足以让我们确认自己并不孤独。”开垦社群,让我们在生活的浓雾中找到彼此。
「寻麓·在场」是今年的全新探索。我们首次尝试TED演讲模式,从构思到落地,在忐忑心情中,寻麓的团队花了两周时间。
主题由我们今年的观察延伸而来,太多人深陷于虚无和困顿之中,而这些真实的生命轨迹经历至暗时刻,开启了人生另一种定义方式。
开场由素人舞者剧场带来,一场关于日常碎片的现代舞《http:》,流动的情感,与你我形成共振;接着,戏剧治疗师千山鸟讲述十几年的自我疗愈历程,勇气直面心理创伤,成为生命的创造者;艺术家王帅在疾病中重新审视人生,用线条艺术,告诉我们“活着是一件特别NB的事儿”;小说家孙一圣在“辗转反侧”的人生中,在书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微光;出版人涂涂以“做书”作为抵抗的方式,在抵抗之中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理解;行为艺术家王曦悦挣开孤僻童年的束缚,将经历汇成创作的宝藏,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于闽梅尝试与母亲和解,审视并反思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现象,推动性别平等启蒙。尾声,绿叶红花乐团演绎《生命的河流》《舍夫沙万》等八首动人曲目,漫步宁静歌唱的森林,有清欢与乡愁,也有诗意与温暖。
在距离麓湖5公里的位置,我们迎来了新馆——寻麓书馆·麓山馆。新馆围绕着“给现代人提供精神的栖息地”这一核心议题。
进入这片广袤的人文森林,你可以看到寻麓书馆开馆以来曾来此分享的八十多位学者的签名书墙19家图书出版品牌的特别荐书,那些关于“生命的、学术的沉潜”;参与联合运营的7家独立书店,汇聚成一个个城市的精神角落。
迈步至二楼,上百位各领域的文化人选出的那些“塑造我们的书籍”在面前铺陈展开,通过具象的人的思考脉络,感知TA们历经困惑后的沉淀。
“书是多有感情的东西啊,如果它真的有价值的话,有些人因为书永远和你在一起,你身上有很多人,不同的时间他们是不同的存在。你从来不会孤独。”如记者杨樱在书单推荐语里这样描述,藉由这些书籍,成为波澜壮阔的河流,冲刷出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河道。
上半年,我们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联合主办了中国唯一以翻译为主题的大型论坛——“时代的回响”第五届译想论坛。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罗新教授、作家杨潇、译者陆大鹏、明室创始人陈希颖等16位文化人。我们畅谈直击人心的非虚构,在对谈中看见女性力量,探讨AI的机遇和挑战,了解小而美的书籍设计与出版,在主题书展中抵达“附近的远方”,决心为读者传递时代的“回响”。
以真实的叙事方式,将大家带入各种各样的故事和经历中。在论坛现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徘徊沉思。
一切记录与语言让我们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感受生活的张力,也感受影像的张力。
我们联合凹凸镜DOC、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学院、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发起一场“西南偏南 :成渝纪录片创作者年会”,李一凡、范俭、赵刚、马占冬、陈心中等20余位成渝纪录片创作者们相聚在麓湖5场重磅放映、2场纪录片论坛,在影像中见证了个体的真实,在交流讨论中激发出关于纪录片的力量。这些真实而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得以在更丰富的情景中,重新思考影像记录的价值、日常生活的意义、以及生命的复杂性。
4月初,春回大地,万物生长,我们将节奏放下来,将寻麓书馆的活动放置于麓客岛上,围绕“交流友好”打造场域的寻麓集市。“风景在我体内思考,我是它的意识”,写作者蒲实、诗人余幼幼、译者何雨珈等40位文化人齐聚麓客岛,和读者朋友们交流互动;24个文化主题摊、1场主题书展、4场分享会落地,彼此独立但内容又遥相呼应。
在湖畔的岛屿和春光,在书页中穿越时空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遇见真实的个体,自由的流动,密切的交流……
我们和创意人-风哥联合发起了“远云不隔山”系列交流,邀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宏、导演邵艺辉、写作者蒲实等13位分享者带来分享,不预设主题,任由话题在互动中自然生长。经由Ta们与观众的深度对话,为大家带来对世界更丰富、更多元的理解。
联合张颖律师发起“明亮的对话·心理学版”,社群成员自发参与共创,带来9场现场辩论。辩题围绕心理学领域展开,探讨个体在时代下的内心需求,通过思想的碰撞,为参与者提供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以“理解”与“被理解”触发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链接。
我们与四川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铸刻文化、浦睿文化、新经典·琥珀、生活·新知·三联、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后浪等出版品牌产生深度链接,北京大学蔡华教授、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旅英作家王梆、远家创始人宁远、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文史学者岱峻、作家张明扬、作家张丰、写作者胡安焉、作家易小荷等嘉宾来此分享,或探讨社会科学何以多维,或畅谈他们的虚构与非虚构,或寻求怎样用精神食疗抵抗虚无……
内容统筹 / 撰稿:Wali     
新媒体呈现:破风文化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email protected]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