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翻小红书,看到一个神奇的帖子。
如今都已经成年,成果如下:
这是就是高阶中产花费千万培养出来的小孩,读得是名校,而且还是医学、建筑等有前途的专业,最终居然养成了这样:对钱没感觉,对家庭没责任心,做事只凭自己喜好,遇到小挫折就退缩,活到而立之年还只能啃老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对所做的一切一点儿都不觉得羞愧,成家立业的年龄还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年迈父母的供养。
之前,很多人觉得只有公立教育才会把小孩教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做人做事少根筋;实际上,国际教育里真金白银栽培出来的娃也有类似的问题。表面上看学校教育模式的问题,但实际上问题的核心更在于学生背后的家庭。
大部分的公立学校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基础普通,毕业后至少还惦记着找份儿稳定的工作养活自己而国际学校的孩子家庭条件大多优渥,从小沉浸于自由主义,不愁柴米油盐,脑子里装的都是「随心所欲的生活」,至死都觉得自己是个少年。
谈起这,一些人就会反驳“国外的年轻人不都这样吗?想干啥干啥,人生永远在路上。” 而且一些父母也觉得没什么问题,花2000万养一个小孩,不是为了他能找高薪的工作,而是希望他能享受人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问题。这些名校加持的孩子实现了自己“自由人生”,但为什么还是不甘心呢?
因为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这一点儿:国外的年轻人到了18岁,父母就可以选择负担一部分学费或者不提供学费支持,他们想继续读书的话,只能靠自己。但中国父母不会,花了几千万做出了产品,还要包终身售后。一旦有了售后,很容易就破罐子破摔。反正坏了可以换新,就像开头故事里的大儿子,2000万白学了个牙医,34岁重头再来读神学。
有人还觉得钱没白花,一把年纪还惦记读书,不是很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劲头吗?话是没错,但麻烦学费自己解决。四肢健全、脑子不坏的人,大学毕业实现不了经济独立,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还有不少中产家长觉得,投资教育要有一颗做慈善的心,只求付出不图回报。可慈善的结果你接受得了吗?
就像故事里的老爹,60岁了还养着三个儿子任劳任怨,但也忍不住跟朋友吐槽,带着一丝淡淡的无可奈何:就算慈善不图回报,也不能是无底洞,总要有个头吧。可现在哪里看得着……
但这也怨不得别人,都是家长教育的结果:一心只想给小孩充分的选择自由,从小就衣食无忧,送他们读几十万的国际学校,参加全球精英小孩的夏校夏令营。2岁之前就玩遍了全世界的海滩,5岁去非洲看大象、喂长颈鹿,8岁走完了欧洲的大部分的博物馆……
却忽略了自由基础是经济独立。胡适说,发展人的个性,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只讲自由不谈经济基础。最后的结果就是:养出来的小孩越没用,书读得越多越缺乏独立性。
哎,一声叹息。中产家庭扎扎实实掉进了精英教育的陷阱:
没有豪门的富贵但不缺骄养的物质,以为不惜财力让小孩读名校的软培养就是对他好,殊不知这种事无巨细的安排和打点,会让他们变得眼高手低、没有积极进取的锐意,成为残酷竞争中的一群弱者。
既然能轻轻松从父母那里得到一切,谁还会自己奋斗啊?



往期回顾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进行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