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自然生态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11月18日的一条新闻,在清水镇双大路梨园岭段附近,村民发现了9只斑羚被困在一座废弃的蓄水池中,镇林业站和森林公安救出9只斑羚放归森林。
图片来源:网络
说起斑羚,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小时候读过的一篇动物小说,长大了可能还会听到“辟谣”,“斑羚根本不会跳崖逃生”。真实的斑羚是什么样呢?今天是国际山岳日,我的这篇文章就来讲一讲这种高度适应山地环境的动物
什么是斑羚
斑羚的中文正式名是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说的“斑羚”就是它,是偶蹄目牛科斑羚属中的物种之一。
斑羚属全部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山地环境中,分布区域从东北亚的泰加林山地至南亚北部和东部山区。这个属一共有五种:长尾斑羚(N. caudatus)、中华斑羚、喜马拉雅斑羚(N. goral)、赤斑羚(N. baileyi)和缅甸斑羚(N. evansi)。根据2021年版的《中国兽类名录》中的记录,这五种斑羚在我国均有分布。
中华斑羚,拍摄于北京门头沟 ©Fender
长尾斑羚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东部至东北地区,境外延伸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半岛。中华斑羚分布最广,我国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东南部至西南的山地区域均有分布。喜马拉雅斑羚简称喜山斑羚,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地,近年来西藏墨脱成为了国内的热门观鸟地,山南市洛扎县的卡久寺是观赏和拍摄棕尾虹雉的一个著名地点,那里就有稳定的喜山斑羚活动记录。
喜马拉雅斑羚,拍摄于西藏卡久寺 ©刘勤
赤斑羚体色红棕色,是斑羚中最为鲜艳的,主要分布地是在西藏东部,墨脱观鸟中寻觅赤斑羚也是一项必看的项目。缅甸斑羚分布在缅甸北部地区延伸至印度和我国的西藏和云南。
无论哪种斑羚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喉颈部的“斑”和短短的角。斑羚名中的“斑”就是指其喉颈部大多为灰白色的斑块(赤斑羚的斑块为淡黄色)。斑羚雌雄都有密布横纹、朝后的弧形锥状短角,雌性的角较雄性的细。
青羊”是北京土著
在我国,喜山斑羚、缅甸斑羚、赤斑羚分布在局部边缘地区,长尾斑羚的分布也比较局限,最常见的就是中华斑羚。在北京市区周边的山区就有斑羚活动,它们是北京山区的神秘隐士。
说到斑羚的神秘,就不得不先讲一下它的一个俗名:青羊。如果你在北京山区观鸟,问问村民或者放羊人“见没见过斑羚?”对方很大可能会说“没听说过”。但是要是问“看过‘青羊’或者‘野山羊’吗?”很可能会得到肯定的答案。
斑羚的俗称就是青羊,冬季时斑羚体色深褐色,过去称为“青色”。冬季斑羚较深的毛色,能吸收太阳热量增加体温。而斑羚的夏毛则是瓦灰色,与山体上繁盛植被的阴影混为一色,是天然的伪装色。
斑羚立在山头上 ©嘎
在1926年的《图画时报》上刊登过一张“西山之怪兽”的照片,这张照片由原北平美术学院副院长、北平博物学协会会长金绍基在樱桃沟所拍。在北京西山有斑羚分布,“怪兽”就是一只斑羚。
如果把时间再向前倒推一百多年,清代宫廷御园中就很可能饲养过斑羚,甚至乾隆皇帝还命令宫廷画师把斑羚绘制下来加以保存。清代皇宫中曾有两幅《青羊图》,画中有两只半大个体的斑羚在山石上嬉戏。这两幅画其一由郎世宁和方琮合作绘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另外一幅由郎世宁和金廷标合作绘制,流传至海外被南美收藏家收藏。
郎世宁用西方油画式的笔触绘制了两幅画中的青羊,而中国本土画家用传统技法绘制了画中的山石和植物,可谓中西合璧,虚实结合。
低调的山地隐士
现在北京分布的野生有蹄类动物只有三种,即野猪、狍子和斑羚,斑羚是其中唯一的牛科。这三种中大型食草动物最出名的当属野猪,其次是狍,而斑羚则非常低调而神秘。
野猪名声在外,一是因为近年来媒体上常见野猪进城、野猪肇事等信息,二是野猪相对不太怕人,而且多是家庭群体活动,经常给人数量稳定而多的感觉。而狍子的曝光率也不低,这是因为它们喜欢山区林缘、林窗空地类型的生境,冬季时山中通常有积雪,而此时的狍子体色枯黄在雪地上极为显眼,狍子还会发出类似狗的单音节吠叫,声音会引起人的注意,也就增加了它的曝光率。
狍子在雪地里相当显眼 ©猫盟
反观斑羚却是极为低调,野猪倾向在平缓的山地和农业区活动,狍子多活动于平缓的低山林地,在冬季也会下降到农业区觅食。斑羚则青睐陡峭的山地,这得益于它们的“登山鞋”。许多高山分布的牛科动物,蹄甲极具韧性与摩擦力,类似汽车的轮胎或者我们登山鞋的鞋底。每对蹄甲后有一对接近三角形的悬蹄,在相对平缓的地面上这对悬蹄并不触地,在侧身行走或在陡峭地形攀登时,正是这对悬蹄进一步增加了稳定性和摩擦力
北京门头沟,斑羚在陡峭的山岩上活动 ©大好
山地活动的习性也使它们极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斑羚体色与山体颜色接近,伪装效果极佳,而且斑羚极为安静,这些低调的特质使它过着深入简出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斑羚的繁殖能力也不如野猪和狍子,斑羚一岁半初步性成熟,深秋发情交配,孕期6个月,次年4-5月繁殖。大多数情况下产一仔,偶尔有生产两仔的记录。在自然中,斑羚的天敌相对少,食肉哺乳动物极难在陡峭的地形中捕捉斑羚,它主要的天敌来自天空,只有金雕能从天而降,捕捉斑羚幼崽或把成年斑羚推下山去。
中华斑羚偶尔会一胎两仔,拍摄于北京门头沟 ©季京旺
北京哪里能看到斑羚
我第一次在野外见到斑羚,是在十几年前,小五台保护区的一条沟里。那是一只干瘪的尸体,内脏和肌肉已被自然分解接近消失,干硬的皮像一张纸壳。瓦灰色的体毛已经褪色成了土黄色。后来随着观鸟观兽频率的增加,我发现在北京想看到斑羚其实并不难,有时斑羚的遇见率还要明显高于野猪和狍子。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相对恢复,北京山区斑羚的遇见率以及红外相机拍摄率都增加很多,许多驴友和自然爱好者都有在山区目击斑羚的经历。只要栖息地环境合适,斑羚可以出现比较高的密度,它们会有固定的排泄点,也是用气味标记地盘、同类互相交流的地点。北京斑羚目击率较高的地区有密云的白河峡谷,门头沟的雁翅镇、沿河城,灵山的椴木沟,昌平、延庆、房山等地,几乎每一处山区都有斑羚的踪影。
中华斑羚,在北京的山地拍摄 ©夜来香
2020年夏季,我和北京鸟友蒋航在雁翅镇附近山区夜观时,在一处山区水塘附近的山曾经看见了三只斑羚。我们在和当地村民聊天时获悉,当地人们俗称的“野山羊”在冬季早晨经常下来喝水,它们会寻找河道中不冻的水面,经常能看到若干只结伴而来。老乡的描述在科学上非常准确,斑羚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活动区域,在山坡爬上爬下,称为垂直迁徙。
在野外观鸟时,顺带寻觅斑羚不难,夏季时为了躲避低山地区的高温,它们会向较高的区域转移。夏季夜晚时低处的人为活动减少后,斑羚也会下到山脚下活动,它们会来到水边喝水,还会在山脚下舔舐岩石表面析出的结晶盐,甚至山区废弃的民居、桥梁和长城遗迹附近也会有斑羚活动,是建筑析出的盐吸引着它们。
北京山地,斑羚趴在山头上 ©嘎
冬季时为了躲避气温的下降,它们多会迁徙至气温相对较高的山区中下层区域。冬季时雌性斑羚和当年初夏出生的幼崽,会与其他雌性集结成小群活动,冬季经常能看见三只以上的个体一起活动,所以才会出现9只斑羚被困蓄水池中的情况。山区冬季时午间向阳的山坡也会吸引斑羚,它们会停留在向阳的位置,享受着冬日暖阳的沐浴。
2023年国际山岳日的主题是“恢复山区生态系统”,世界约一半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位于山区,山地生态环境是无价的宝藏。在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地区,斑羚凭借飞檐走壁的攀岩能力,在人类难以企及的陡峭山地苟延残喘。
足够的有蹄动物猎物,是一个生态系统能够支持大型猫科动物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我们的“迎豹回家”理想,需要的不仅是豹,还有营养级下层的食草动物和其他生物。当北京的山地环境逐渐恢复顽强的斑羚会复兴,在山地生态系统扮演重要的角(猫)色(粮)
-End-
成为猫盟月捐人,共守中国荒野
.........关于北京的斑羚,你还可以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猫盟,记得给我们标🌟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