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你会怎么解决?
 周一
思维 🌏
全文共4355字,阅读时间11分钟
🌿🎨🌏
起因
周四,王吃吃在楼下儿童乐园跟几个小姐姐玩贴纸,我远远地看着。一会儿,来了一对母子。
男孩似乎四五岁了,但是妈妈总是跟着他,而且一直在跟他说着什么。
男孩玩了一会儿,可能觉得无趣,就跑到王吃吃和几个小姐姐旁边,我远远听见王吃吃在叫:不要动!不要动!妈妈也对男孩说:姐姐不让动,你就别动人家的东西。我猜测可能是男孩动了几个小女孩的贴画。
男孩可能觉得无趣,就跑过来趴在我旁边的长椅上,拿出母亲的手机开始玩。
一会儿小姐姐们也离开了,王吃吃也跑到我身边,我看她有些无聊,就试探性地跟她说:你要不要跟他玩玩?他这会儿没人玩。
王吃吃上前邀请这个男孩一起玩,谁知男孩说:不要过来。然后,男孩拿着手机走了,王吃吃没有放弃,继续追男孩继续邀请,结果还是被拒绝了。
几次三番,男孩突然爆发了,大吼道:都是因为你,我游戏输了!边吼边踢王吃吃,王吃吃没有反击,显然她有些懵。在三米开外的我发现这一情况,马上上前干涉,挡在王吃吃前面。男孩的母亲也跑过来制止男孩。
但男孩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行为,甚至想绕过我打王吃吃。为了不使事态升级,我马上开始跟男孩沟通:孩子,你是因为被打断生气吗?男孩马上对我大吼:你知道你干嘛不管你的孩子?害得我输游戏!
我对他说:我跟姐姐说了她不会再打扰你了。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生气自己被打断了。说完,我上前抱了抱他。
谁知,王吃吃看我抱着男孩,马上大哭:你不许抱他,你是我妈妈!我只好扔下男孩,过去安慰王吃吃。王吃吃是个很好哄的孩子,在我认真跟她分析了男孩发怒的原因后,她的情绪渐渐平息了。
而男孩也被妈妈拉到一边进行教育,一会儿这对母子走过来了,男孩对王吃吃说:对不起,我不该踢你,可是你也不该打扰我。王吃吃不吭声。
男孩看着王吃吃说,可是,我还是想打你。王吃吃说,我觉得他不是来道歉的。我点点头。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有点危险的男孩。果然,过后发生的一切证实了我的猜想。
再次发生冲突
我预感到男孩的愤怒可能还没完全消除,王吃吃有可能在面对一个有攻击倾向的孩子,我这时不再远远看着王吃吃玩,而是采取了紧跟模式。
男孩此时已经平静了很多,我试着跟男孩聊天:你觉得你游戏输了是什么原因?除了被打扰这个因素?男孩不吭声。
这时王吃吃跑到滑梯的一侧玩,男孩站在另一侧,然后把一只脚朝向王吃吃,我马上警觉起来:小朋友,如果你想翻过来,可以告诉姐姐,姐姐会给你让位置。男孩停顿了一下,一会儿把脚收回去了。
王吃吃上到滑梯顶上,男孩说:你赶快下来,不然我揍你。王吃吃不理他,继续爬。我跟男孩说:姐姐爬,她自己会为自己负责,跟你没关系的。你不用威胁。男孩的妈妈这时也说男孩:人家有妈妈管,不用你管。
看到男孩如此具有危险性,我马上带王吃吃去一边玩去了。王吃吃问我:为什么要远离他?我说:这个弟弟太容易生气了,生气他就要打人。这样的人我们要远离。王吃吃说:哎,怎么我生气就撅撅嘴,他生气就要打人啊?我说:有的人就是这样啊,一丁点事就很生气,所以有些恐怖。
至此,王吃吃放弃了跟这个男孩玩耍的欲望,自己玩秋千了。
再次产生冲突
虽然王吃吃不跟男孩玩了,但是男孩的母亲倒是一直在跟我聊天。我断断续续知道了男孩的一些事情。
男孩今年五岁,上大班,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很少出来玩。爷爷奶奶是完全满足模式,想玩游戏就玩,玩四小时都没人管。爸爸妈妈先前一直觉得他家孩子的行为是正常的,直到后来出门发现孩子是个异类,才彻底慌了,想要纠正。
我很纳闷:五岁的孩子都上幼儿园大班了,难道老师没有反馈过孩子的情况?我心里突然有个猜想:是不是他在幼儿园被孤立,其他小朋友都被教导不要和他玩?所以,很少发生矛盾,父母也就没发现孩子的问题?
正说着,突然男孩又闯祸了。
一对姐弟玩秋千,姐姐坐上红色的秋千,男孩就过去推,姐姐说:我不需要你推。但是,男孩不听,继续推。姐姐有些生气,去玩其他秋千,男孩跟着上去。总之,不管姐姐去玩什么,男孩就跟着捣乱。
姐姐跟生气: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我不想跟你玩,你过去。
姐姐话还没说完,男孩把黄色的秋千翻了个面,秋千的一角砸在了弟弟的额头上,弟弟马上就哭了。
男孩妈妈赶忙跑过去,一看弟弟的额头都肿了一块,还有些渗血丝。姐姐马上带着哭腔大吼:你孩子怎么这样,没长眼吗?没看到旁边有人吗?
姐弟俩的哭声很快引来了他们的奶奶。奶奶一看不乐意了:你这孩子缺教育!男孩妈妈马上说:我让他给你道歉!奶奶说:这哪是道歉的事?都给我们砸成这样,必须给个说法。
男孩妈妈抱着受伤的小朋友,仔细查看伤势,安抚小朋友的情绪。男孩马上叫道:你不能抱他,他不是你的孩子!
对方奶奶说:你这孩子等着,缺教训!哪有这样的孩子。
男孩妈妈马上说:这样,我们先带孩子上医院,看哪里给伤到了。这时男孩的爸爸也来了。
男孩爸爸这时开始安抚受伤的弟弟,男孩的妈妈则把男孩拉到一边进行教育。
我没有带王吃吃继续追踪最后结果,但是,我觉得想让男孩道歉很难的,即使道歉了也不是真心的忏悔。
复盘
回到家,王吃吃主动跟我谈起了这件事。
——他踢我踢得挺疼的。我觉得他不是真心道歉。即使他后来给我买了葡萄,我觉得也不是真心道歉。
——是,我能感觉出来他不是真的觉得自己错了,只是妈妈觉得他错了让他道歉他才道歉。
——那为什么我不让他玩游戏了他那么生气,我爸爸玩游戏我去捣乱爸爸从来不会打我?
——每个人生气的程度不同。有些人生气就撅撅嘴,有些人生气就骂人,有些人生气打人。你爸爸也生气,但是他觉得你就是个小孩,没恶意就是爱捣乱,所以虽然烦但也不至于打你。但那个男孩子就不同了,他觉得你不让他玩游戏就是剥夺他的快乐,他就非常非常生气。
——玩游戏真的不好啊。
——是啊,游戏中的人很着迷的,所以以后我们要远离玩游戏的人,因为生起气来真的要把房子都点了。还有一点,你要注意,以后别人干啥不想被打扰,你不要去打扰,否则他真的有可能生气。
反思
其实,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几个问题:
1.要不要尊重一个孩子玩游戏的权利
这件事让我反思了社交的一些细节,比如我们要不要尊重一个人玩游戏的清静权。
玩游戏的人到底有没有清静权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毫无疑问,他是有这个权利的。但是,作为旁观者,我们通常觉得:你玩游戏是不对的,我把你从游戏中拉出来是为你好。正是这种错误认知,我让王吃吃白白挨了一顿揍。
社交中有个基本准则就是,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你要尊重。也就是,你可以不理解别人为什么那么痴迷游戏,但是你要尊重别人玩游戏的权利,做到不打扰。
父母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把这种认知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会觉得我不是越界了,我是为你好。
所以,我觉得我给王吃吃起了不好的示范,害得她挨打了。
还有,让孩子明白社交中的界限很重要。周四发生的这件事,很多细节其实都和界限有关系。王吃吃不让男孩动贴纸,是她在树立界限;男孩不让王吃吃打扰自己打游戏,也是在树立界限;姐姐不让男孩推自己,更是在树立界限。
每个人面对界限被突破,态度也是不同的。王吃吃是言语反对,男孩现实言语反对后是行动反对,姐姐也是先言语反对后行动反对。只是不同的是,男孩采取了攻击,而姐姐只是行动转移。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
2.光有自由没有界限的教养方式不可取
我跟男孩和他的母亲都进行了断断续续的沟通,发现:在这个男孩的世界里,只有家人和游戏,没有社交和同伴。他五岁了,他从来没出来和同伴玩过。而在家里,他是没有被规则约束过的。他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游戏到几点就几点。
简单来讲,他是被惯出来的孩子,在家中极度自由。自由和界限要并存,但是他只有自由并没有界限。这是其一,他的行动没有界限。其二,当他的界限被他人突破后,除了攻击他人他又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界限。
简而言之,他不明白社交的基本原则:合理保护自己的界限,又不能突破别人的界限。互相尊重彼此的界限,这样才能和平共处。
当然,我也有忽视王吃吃这方面的问题,也要重点沟通下跟人交往的界限问题。有一次,一个小妹妹坐在秋千上玩,王吃吃过去推。小妹妹不让推,王吃吃坚持。在我干涉以后,王吃吃才住手。
所以,其实孩子们都有过界限被侵犯的经历,但是孩子们很难做到举一反三,由单一的一件事学会理解界限问题。
比如,这个男孩在推别人秋千时,妈妈曾上前说:你学学人家,看怎么拒绝别人?但当时男孩正沉浸在捣乱的乐趣中,根本不听。
所以,教导孩子要从具体事上引导孩子反思,但是得让孩子安静以后再进行。
仔细推敲,其实孩子理解不了别人的界限需要尊重,跟家庭教育也有关系。
想想,我们是不是在家中会随意扔掉孩子的东西,而不经她的同意?有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简直烦死了。守着一堆破烂,不玩的玩具就是不肯扔掉。于是,我们一生气,就会趁孩子不注意,把玩具扔掉。这种行为无疑是向孩子暗示了:东西是你的,但是我可以无视你的看法扔掉。
当我们没有学会尊重孩子,孩子也就出门很难做到尊重别人。
3.偷懒式带娃不可取
即使家里有帮手,也不能完全不管。时下祖辈带娃很常见,为了减少家庭矛盾,有的父母不会或者无法给老人提建议的,这样表面看减少了家庭矛盾,但潜藏的危机就出现了。如果老人能采纳年轻父母的建议,那父母就制定整体思路,让老人负责监督:什么事情可以允许孩子做,什么事情不可以。
如果老人不是很配合,这时,做父母的更要留意观察,要多抽出时间带孩子,以自己的力量去正向引导孩子,跟孩子保持一种互相尊重的关系,让孩子学会真正的社交。
还有,要注意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及早发现问题。比如,这个男孩已经五岁了,孩子三岁就上幼儿园了,去幼儿园就得社交,难道老师就一点没反馈过孩子的社交问题?还是,老师反馈了,家长没有太在意?进而,老师管不住,只能让孩子自己玩,这样保证不出问题?
所以,当父母真的不是只给孩子提供钱,让老人和幼儿园看着那么简单。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及早觉察到问题,及时纠正和引导。
这些日常的问题,背后是
父母的“觉察”

您能觉察到孩子,觉察到自己么?你能找到正确的方式,来破解育儿路上的各类难题么?
我们总说要“反思”、“自我觉察”,但真的能找到那个点么?

如果你找不到,不妨体验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让景芳和专业的老师,用全新的角度引领你破解育儿难题!
下方扫码,1元即可体验!
作者 | 萌小果 
亲子教育观察者,游戏力深度实践者。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面对孩子和同伴的争吵,或者孩子遇到的各类社交问题,你是怎么处理的?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