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走了,双增来了
打算开一个系列,讲讲初中如何做减法。

小升初,在今天往往指择校,为升入顶尖初中要展开的一系列备考活动。
然而,直到朵拉进入初中我才发现,小升初真正的压力根本不是择校,而是从“双减”到“双增”。
因为初中和小学真的太不一样了。
如果问一个孩子刚刚小学一年级的家长,老师是怎样教学生的?
她/他会说,用课本。家长一般都比较关注教材的学习进度。往往会问:学什么,学到哪一步了,老师是不是课本上所有的内容都教了?
这是因为家长进不去课堂,能看到的只有课本。但课本可能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重要。课本只是老师的教学工具之一。很多科目存在一纲多本,也就是教学大纲是一致的,但是课本则多种多样。像小学英语教材甚至有十多种。
像韩兴娥这样的知名语文老师,甚至会用短短一两个月学完课本,而把主要时间用于学习经典名著和自创教材,学生照样学得好,考得好。(怎样轻松带孩子“海量阅读”?
那老师是怎么教的呢?
小学教学是通过活动来完成的。活动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包括早读、课堂问答和游戏、考试以及课后作业等等。老师是一整套活动的设计师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目标和中心。
家长关注课本,而老师们特别关注两件事——课堂管理和作业。前者是活动有效的基础。孩子配合,活动才能展开。后者活动的反馈。作业做得好,说明活动有效。做得不好,未来活动还得调整。
考试,当然也是活动之一。但是自从双减以后,考试就不是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龄阶段的重要活动。在北京,小学阶段的最主要考试往往在课外,由家长来操作,目的是参加初中的点招。
但到了中学,就变了。
考试作为最主要的活动,贯穿整个中学阶段。高考指挥棒,渗透到学生中学六年的日日夜夜。
你不知道这个知识点要背?考一次就明白了。学什么,怎样学,都是通过周测、月考、单元考、期中期末考来落实的。
同理,教委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和考试挂钩。你的学生水平如何?你们学校教学怎么样?搞个区统考就知道了。
所以,双减结束了,双增来了。
一增学业压力——更长的学校学习,更少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学校作业,更多的课后补习班;更多的学业,更少的自由时间。
二增身心压力——青春期的变化,适应新老师、新同学和新学校的挑战等等。
这样一来,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压力骤增。和小学生相比,初中生更需要双减。
怎么减呢?既然考试多,那就从试卷开始。
先改变考试结果
整个教室都炸了。
朵拉这样给我形容的初中第一次考试的场景。她说,考完后,同学们还在议论考题时候,老师就发了答案。于是,懊恼、后悔、庆幸等等各种情绪在教室里弥漫开来。
在小学的时候考试不多,考分又通常很高。比较下来,初中考试成绩就很难接受。学生在学校已经不开心了,回家后全家还得一起焦虑。
怎样才能不焦虑呢?很简单,改变考试的结果。
你会问,考试结果还能改变么?分数不是已经定了吗?
是的,分数定了,但是这并不是对孩子的全面评估。
对于考试,学校一般给两个信息:一是考分,说明孩子整体的知识掌握程度;二是排名,说明孩子整体掌握程度和别人比较的情况。
这两个信息当然很重要。尤其是初二下到初三的重大考试,这种分数和排名,对于2+4或者1+3 中招项目是有意义的。中考的意义当然不必说了。
但如果是平时的考试,尤其是初一的考试,这两个信息用处没那么大,副作用倒是不少。
因为光一个分数,是没有指导意义的,你不知道孩子具体哪方面学的不好,也不知道怎么改。排名则把关注重点转向了他人,增加了孩子和家长的心理负担。
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个结果,把简单的分数细化成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把和别人比较的数据,转向关注自己的数据。
怎么做呢?试卷分析。
把抽象变成具体
先说分数。一个总分是抽象的,因为没有解释孩子的具体问题。但是仅仅浏览试卷,也不一定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如果你和家长聊天,你会发现,很多人喜欢把错误归类于抽象的原因而不是具体的问题。什么粗心,缺乏天赋,性别性格啊。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把什么都归类于天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家长为孩子的草稿模糊找原因,说有的孩子就是天生思维活跃,缺乏那种脚踏实地清清楚楚打草稿的“天赋”。
但是为什么家长喜欢归类于抽象的原因呢?因为比较容易,可以快速用一个词解释各种问题,不需要缜密的思考和逻辑推断,也不需要证据证明。
这不是懒嘛!
懒没问题,但是这种分析不仅没用,还起副作用。因为下这样的结论就很难有挽回余地了。改变一个具体的问题容易,改变人的性格多难啊。改变性别更难。
哦还有,天赋。把孩子的错误归咎为天赋,你不是骂自己嘛?你不仅否定了孩子,也否定了自己,否定了自己的配偶。这错也难以改正,因为孩子已经生出来了。
怎样才能不用太辛苦,还能获得更加有价值的分析呢?我推荐用KSM试卷分析表。

KSM是三种类型错误的简写。K是Knowledge的首字母,即知识型错误;S指代Skill,即考试技巧型错误;M指Mentality,即心态型错误。通过试卷分析,可以把自己的错误放在不同类型的框里,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这三类错误,都属于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 但是三类错误分析起来比较好操作,而且具体问题这就比抽象的问题好解决。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粗心”。有的粗心可能本质上是因为基础题做得太少,没有形成肌肉记忆,时间紧张就容易做错。这实际上是知识不牢固,应该放到K型。
有的粗心,则和做题技巧有关。比如现在的题目里坑比较多,常规做法是把题干里的关键词画圈。如果不知道这个技巧,很容易在解答时文不对题。所以如果审题不仔细且没有画圈,是属于应试方法上的问题,即S型错误。
有的粗心,则和心态有关。一紧张,就看得快,然后就略过去了。
三种类型的错误都有各自的解决方案。比如心态紧张的,可以多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或者听一些音乐放松一下等等。总之,有一个大致的解决方案,就还是有救的,于是心里有底了。
把关注他人转移到关注自己
当然,如果是专业人士,比如老师,不一定会用这样的试卷分析表格。
因为教师必须关注更具体的题型和知识点,才能分析整体班级学生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出题做参考。
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这张表主要解决的还是情绪问题,或者说可以转移注意力。前面说的,是“我很笨、我很粗心”等抽象结论转移到具体问题。还有一种,就是把从关注他人转移到关注自己。
看待考试结果,往往有两种视角。
一种是把考试视为一个单次的事件。这意味着一个不可改变的结论,不可挽回的结果,不可调整的数字。如果考砸了,就难受。考得多了,就等于难受的无限循环。 这是典型的学生和家长视角。
还有一种,把考试视为一个过程。  第一轮,从课堂学习到考试评估学习是否掌握,然后考后分析。下一轮,调整教学,到考试评估调整是否科学,然后再考后分析。这是典型的教师和教研员视角。
两种视角的最大区别,就是看不看个人排名。家长和孩子都会和别人比,教师和教研员也会比班级、学校和地区,但是相对超然一点。
转换视角的工具就是试卷分析。因为试卷分析是需要时间的,忙着这摊事就没空去为排名伤感了。二则试卷分析引导你去专注于自己,去分析自己的问题,思考如何改善。
这样一来,整个流程就变了。过去考试像看电影,考完就是结束,看完就是伤心或者兴奋。现在考试像看美剧,一季又一季,猜到开头猜不到结尾。中间很多彩蛋,结尾还都是伏笔。时间还长,一切皆有可能。
用流行的话来说,考试就不是目的也不是结果,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个过程和一种工具。
注意事项
做这么多分析,并不是说要享受考试,或者说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初中学习就是好的。
正如此前BetterRead的文章《他们这样学——理解考试,就理解了学霸的成功与遗憾》里所言,人才或者官员的筛选制度,在任何国家都是核心利益群体的一种分配机制和社会稳定器,目的是为了让相关群体感到自己有上升的空间。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各地经济及资源不平衡的社会中,考试是相对大家容易接受,而且很省钱的一种方式。
不一定但是可以接受的还有很多。我们不一定喜欢绩效考核但是依然接受;我们不一定喜欢食堂,但是依然会去吃。
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行业和公司都要采取同样的绩效考试制度;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下馆子或者在家做饭。 
关键是,怎么能够提高考试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精神内耗。这里几个注意事项要分享:
1 考完拿到答案,不要花太多时间和同学或者家长交流,而是尽快展开分析。越快开始行动就越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
2 在分析具体原因的时候,不必纠结错误到底归哪一类。归类只需要大致分析,甚至一个错题可以归类到两个原因。更具体精准的复盘是在错题整理的时候。
3 如果有时间,最好把错误相关的知识点标注出来。以后考试复习的时候,不必看错题本,只需要看试卷分析表就知道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在哪里,利于精准复习。
考后的试卷分析,主要是为了管理情绪,为之后的错题复盘以及未来的复习打好基础。那么有没有同样好操作的试卷分析,可以对考试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呢?
有,且作用很大。 
下次分享。
相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