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ni|ZOOMiN特写创始人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
我有时候会跟以前辅导过的孩子一起做分享,孩子们会讲讲他们申请期间的一些经历,出国读书的感受,以及回望18岁的自己那种全新的思考。
这些孩子的表达常常自带光芒,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常常引得现场家长啧啧称道,有一回家长跟我说:“我感觉你们的学生真的生龙活虎,很有主见,又很成熟。但是我儿子不是这样.....是不是你们挑选来分享的孩子,本身就很优秀?是不是他们天然就很有想法,天然就这么优秀?
这时候,我总会跟家长说,我在留学行业做了十几年,如果都是孤立和个案,是很难开下去的。
毫不夸张地说,这十余年年来,我们内部一直在研究、探讨背后的规划逻辑和方法论。我们觉得,一定能探索出一套稳定的方法,去探究这些孩子为何能在大家眼中如此生龙活虎,如何能通过我们的辅导,让这些孩子拿到属于自己最好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升学规划按照一个个组装零件去拆分出来,以美本申请为例,基本就是这些要素:你需要交一个标化成绩,比如托福、雅思、SAT这些考试的分数;你需要提交高中四年的GPA记录;你需要填写十个课外活动,还有五个位置可以填写你获得的荣誉;最后,你需要用650字的文书,向大学招生官去讲清楚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具有什么特点;另外,还可能有补充材料,让你填写为什么想去这所大学,你能给大学提供什么,以及你希望大学为你提供什么,等等。
按照这一整套“组合拳”下来,升学规划似乎就是“标化+GPA+课外活动+文书”,随着孩子逐渐步入申请规划期,家长将对这些流程非常熟悉。
你会发现,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专业支持:有专门的机构辅导标化;有专门的机构帮助管理GPA;有专门的机构设计背景提升活动......最后将这些成果和经历交到文书老师手里。
这是一个普遍的流程,每走一步都是一次通关。于是,很多家长也将“升学规划”这件事拆分为一个一个板块去做,这种逻辑本身很正常,但这些年我们遇到过一些现象,发现这种规划方式的弊端。
文书一直是我们的强项,之前有家长拿着孩子的各种材料,包括一份其他老师辅导过的文书来找我们,希望我们给文书润色。结果我们发现,孩子各个板块的信息,都非常割裂,标化、GPA、课外活动、文书,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生形象,我们就好像同时在看四个学生的作品,很疑惑:到底这里边呈现出来的人格,哪一个才是真实的ta? 
比如说,课外活动展现出浓厚的戏剧爱好,但其他材料又提交大量科研的东西。很难想象,一个很喜欢戏剧创作的人,同时把大量时间投入到物理科研中。我们在留学行业见过足够多的学生样本后,对人的性格、喜好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会发现人是具备不同认知特点和行为特点的,如果孩子是A类认知特点,ta极少可能性会喜欢B类活动。
比如说,一个数学很强的孩子,很少会对画画非常感兴趣,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概率更低。数学很好的孩子通常在音乐上会更有天分,相比画画,这背后是有科学道理的。如果申请材料之间的割裂感非常严重,在阅人无数的招生官眼里,是一眼就能看出的破绽。
除了人格上的割裂感,有时候材料之间的“付出与收获”还很缺乏对应性。
比如材料中的“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填写每一项活动的时间段,这是贯穿在高中生涯的活动呈现。我遇到过学生在这一项里填写某科研活动持续了400小时。一般来说,400小时的时长,学生应该对这个科研有了不错的认知或思考,但后续文书里,一句话都没提过这段科研,通篇都在阐述对戏剧创作的热爱,回溯到课外活动中的戏剧创作,却只有50个小时的时长。显然,逻辑上并不能说通。
有人说,海外大学申请很容易造假,学校也不会一个一个活动去核实。但招生官会根据材料来拼凑一个学生整段的高中生涯,以此了解学生的特质,一次推测学生接下来四年在大学会有怎样的表现。材料之间不自洽,就很难令人信服这些经历。
所以回归到问题:升学规划=标化+GPA+课外活动+文书,这就是对的吗?我们认为,如果把规划等同于这些“零件”的拼凑,就把规划想得太简单了。
好的规划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认为,好的规划不是简单的拼凑,要追溯到规划的本源,它一定要有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同时又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好的规划应该要深度去理解这个“人”,以及这个“人”与ta“时间”的关系。
我们在海外大学申请这件事上辅导过这么多孩子,最后总结出来一个道理:所有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关系的问题,而放在升学规划上,就是“人与时间的关系”
不好的规划是将人与时间孤立看待,人造了这个“人”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将一个个考试、活动塞进这个人的时间里。这种方式为什么不好?尽管这么做,也许能最大程度将大学申请所需要的成果填充进孩子的高中生涯,但长远来看,破坏了这个具体的人,与其时间之间的关系,破坏了孩子对时间这个资源的理解,这样到了大学迟早要出问题。
我们很多孩子到了海外大学会发现,每天有那么多课程要上,那么多书目要阅读,那么多人需要社交......如果处理不好自己与时间的关系,是根本应对不来的。
理论上,留学机构收取家长的规划咨询费用,就是帮孩子做好时间规划的,但这里面一定要划好范围,留足空间给到孩子去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构建好自己与时间的关系
否则,就很容易本末倒置,到最后发现,我们把申请搞出来了,但“人”不见了,孩子与“时间”的关系不见了。可惜的是,这样本末倒置的规划案例,太多太多。
好的顾问一定是深度理解学生这个“人”是怎么样的,包括ta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ta对于时间的看法,ta是如何分配时间的......
对人的多维度了解,才能梳理出一份合理的规划

“人”与“时间”的关系对于申请规划的影响,这个话题如果要展开讲,太多太杂了。但希望通过以上两类规划方式的阐述对比,能让大家初步了解到我们的规划理念:申请规划,不是简单的“零件”拼凑,本质是在对“人与时间”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后,给予孩子的有效影响与支持
  更多相关阅读,可点击:
➡️
Huini说|除了分数,冲藤还需要这项特质,但是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没听说过
➡️
Huini说|去一个地方,让自己勇敢地破碎一把
➡️Huini说|“守护一颗生鸡蛋”
➡️Huini说 |申请结果好的都是哪种人?看懂,你就了解了留学的本质
扫码添加小助手:交流群|做咨询|开放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