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ni
作为国际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我能隐约感觉最近这几年教育界似乎正在经历一场暗流涌动的巨大变革,而疫情三年更是推助了暗流变激流。
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最早是传承人类的智慧和知识经验,或者说促进人类的生产力发展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那么现在全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正在反其道而行之:想要获得智慧和知识经验,只要动动手指便能无穷无尽
枯燥传统的授课与就业市场经常脱节,昂贵的学费和贷款负担早就让大学变成了阶级固化的堡垒,这套自工业革命以来传袭的教育模式正在极大地限制、甚至绞杀生产力。美国高等教育讨论的网站上诸如“现在的学生如何不愿意去课堂上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亟待重视”、“花在高等教育的昂贵开销名不符实”等等话题比比皆是。我想这不会是一个偶然,只不过大家还在等待一个不得不拐弯的时刻。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南加州大学 
自哥大排名跌落的新闻一出来,我就不断被很多人追问个人看法。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此次事件。起初,一位哥大数学系的终身教授Michael Thadde认真地研究了一下本校的数据,但他测算得出的结果与U.S. News的公开数据不符合,于是他把自己学校给举报了。尽管有人猜测哥大将因此不再参与今年的排名,但U.S. News借着东风硬是炒作了一把,仍然公布了数据调整后的哥大排名。
不难理解的是,本轮博弈最大的赢家是“垂垂老矣”的U.S. News排名榜。一阵喧哗之后,榜单得到更大的曝光,让更多人不得不重新讨论所谓“排名”。
如果大胆推测,数据呈报包装、做假的情况,哥大绝不可能是唯一的学校。这几乎明示了“排名”从概念上就立不住脚,更不要说在数据收集层面有各种可能的漏洞。美国大学的基本数据都被辑录在一套公开的套表Common Data Set上,而U.S. News在付费后也可以提供原始数据。只要每个学校来几个数学系的研究生,按照Michael Thadde提出的几个疑点,如法炮制一下,或许就能验证我这个猜测。
尽管已经有相当多教育者和知识分子都对排名嗤之以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份榜单对于国际市场的客户有着深刻的意义。
全世界大部分的国际学生、升学顾问都拿着这套排名研究报考学校,对于不了解美国的国家学生家庭来说,排名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他们家庭教育投资的风向标。不管我们这些升学顾问如何向家庭介绍美国4000多所高校的多元性,介绍每个学校独树一帜的特点,大部分家庭在做升学考虑的时候,仍然会以前20,前30,前50划线,更不要说在中国有非常多的留学机构以排名为标准,收取额外的奖金。
排名的评价维度 
为什么排名那么重要?因为排名代表着给虚拟的知识投资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而定位总是能带来价值,这无关知识或真理。我认为这种定位可能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发生巨变。
现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的很多家长确实会更重视学校的教育理念,但对于排名的执着在很多2、3线城市还是很普遍的。这就好比买衣服,对品牌有见识的人会去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去搭配而不是只买大牌,但谁会否认爱马仕是硬通货呢?排名大概也就是这么个概念。
教育和大学是非常缓慢生长的组织,比如哈佛、耶鲁还有普林斯顿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取代。但是每次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候会有新学校“冒头”,比如康奈尔和约翰霍普金斯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冒出来的研究型大学,所以借助第三第四次数字化革命的趋势潮流,未来可能会有代表新时代的学校在排名中冒出来。
最近这些年,我和我的同行比任何时候都见证了更多的学生抑郁、焦虑、休学、退学。
这里有复杂的原因,而不仅仅像大部分公开报道那样归因于家庭或者学校的压力。在我观察的00-05后里,他们最常触礁的一个问题是“意义问题”。曾经有一个8年级的女孩问我:“老师,数学老师一节课40分钟讲4道题,我回家看视频10分钟就全部学会了,我为什么要去学校学呢?”
还有很多很多学生会跟我讲在哪一年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从而推延至为什么要去上学)的问题。有一个在国际学校读书的女生,她整个高中都在琢磨自己为什么要上学,她为此研究了全世界各地的学校,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成年人聊天,遍寻答案未果。
一个12年级正在选校的男生说,“我现在能在网上直接看MIT的教授讲课,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选择一个普通的大学呢?”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有时我也想,如果我也是一名Z世代,我还有必要上大学吗?
18岁的我显然没有孤注一掷、拒绝社会凡俗的魄力(如果有的话,这样的学生大概去哪里你也不必担心了),但是让我在一个异国他乡的世外桃源待上4年,难道就是最好的选择吗?如果不上大学,又应该怎样有效度过18到22岁的这四年呢?作为一个快35岁的、有一些些社会阅历的人往回看,那些真正教育了我的时刻,都是因为我全情投入,才能这个世界无数次交融交汇。上哪一所大学,哪一种排名的大学都是重要但不是首要的。无论在哪个环境,去找一个让自己能勇敢地破碎一把的地方。这或许是一切意义的解毒良药。
后来这个男生决定要选择一个校园社区文化高度自治的学校。也许他已经明白,虽然“知识”已经变得唾手可得,但是“大学”作为一个人文环境,其更多的意义是为了让一个人在心智眼界上得到成长。
撰文:顾卉妮

编辑:Amy Kang
版式:龙荆
制图:+ -
图片来源:《WE留学生》官方剧照
(本文内容不代表彭博编辑委员会、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商业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观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