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20世纪初以前,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尽管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带有图书馆性质的藏书阁、藏书楼早已有之,藏书之事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但它们只是服务干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
而韦棣华的到来,直接改写了这段历史,开启了图书馆的新纪元,让公共图书馆理念深入人心,让“智慧与服务”、“平等与开放”的精神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中华大地上。
为“智慧与服务”,凝结着深厚的xin仰内涵——“认识耶he华是智慧的开端”。韦棣华深知,没有从至高者而来的智慧和爱,如何能尽心尽力地服务好读者呢?
1899年11月,韦棣华从纽约来到了武昌文华书院任教,华书院是美国ji-du教圣公会于1871年创办的一所寄宿学校。
有过图书馆工作经历的韦棣华很快发现文华校园内图书资料贫乏,教师学生无教学参考书籍,在整个武汉也没有一座可供大众阅读的图书馆。
于是她动员教员捐献图书,写信给她的朋友,请他们帮忙收集二手图书及筹集资金来购买新书,如果某本书复本过多,她就将多余的复本拍卖出去,所得款项又可以用来购书,在学校设立了一个小型的图书阅览室。
这个小阅览室大受师生欢迎,这使韦棣华认识到,把西方的公共图书馆理念引进中国,并建立一座大型的新式公共图书馆已非常必要。
为了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和资金筹措,她又专程返回美国就读于纽约普莱特学院、波士顿西蒙斯学院,学习图书馆学。
学习之余,她奔走各大学游说,得到哥伦比亚等大学及jiao会相关人士的大力赞助。
1903年,带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建设款项,韦棣华回到了武昌文华书院,她买下文华附近的一块叫龚家花园的地皮,并做好了前期建设的准备工作。
1905年,文华书院为新的图书馆举行了盛大的奠基开工典礼。
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开幕典礼
1909年5月,在文华书院正式更名为“文华大学”的喜庆日子里,图书馆主体建筑完工,新的图书馆被命名为“文华公书林”,即民众化之公开图书馆,这个文雅诗意的名字,突出了“公”字,强调“公共、开放、公享”的意义。
1910年5月16日,文华公书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开放典礼,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诞生。
此后的岁月,为中国图书馆教育培养人才和为文华公书林筹款便是韦棣华的主要工作。
开放之后,公书林经常举办演讲会、读书会、故事会、音乐会等以吸引读者上门读书。
1914年,还成立了一个流动图书馆,通过开办系列文化学术讲座等方式来宣传现代图书馆及其服务,还在校外的圣迈克尔氏教堂和三一教堂各设立了一间阅览室,吸引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读者前来借阅图书。
并且隔几周更换一次,还设分馆三处,广泛服务武汉市大中学及广大市民,并向市民阐述和宣传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和意义。
1914年至1916年,文华公书林还在上海、南京、杭州、开封、太原等城市组织巡回演讲,向民众普及图书馆知识。此举引起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蔡元培因此称文华公书林“弥孚众望”。
文华大学校公书林
到了1920年,文华公书林历经多年扩充,已经拥有9400册英文图书与11500册中文图书,设立了23家巡回文库,在日常借阅服务之外还能提供各种讲座。
渐渐地,文化公书林发展成为武汉三镇最为重要的文化场所,为当地的教育与文化事业之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韦棣华与文华图书馆同呼吸共命运,终生未嫁,至1930年,文华大学开办图书科10周年,共培养了60名毕业生,其中33人在国内图书馆任职,29人任馆长,他们分布在中国10余个省份,在全国最重要的30座图书馆任职。
文华书院学生参加"文华公书林"的开工奠基典礼
不仅如此,美国各大学的东亚图书馆也多由文华图书科出国留学生创办。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图书馆界至今提起来仍如雷贯耳,如沈祖荣、胡庆生、裘开明、严文郁、汪长炳、桂质柏、童世纲、吴元清、顾家杰等等。
由于韦棣华卓越的成绩和华中大学(1924年文学大学重组为华中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成立一所独立的图书馆专科学校的条件基本成熟。
1930年韦棣华不顾年事已高和严重的心脏病开始为成立新的学校而奔忙。1930年9月,“武昌私立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成立。
此时韦棣华来华已有30余年她的后半生整个都献给了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民国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称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
1931年5月1日,韦棣华病逝于武昌,享年69岁。
韦棣华逝世后,她的学生沈祖荣遵照她的临终嘱托,把文华图专一直办到1953年,后并入武汉大学,文华公书林后经华中大学并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韦棣华 从1899来中国,到1931年病逝于昙华林,将终生心血付与中国图书馆事业。
韦棣华女士倾尽半生,用三十余年的努力与坚守,让我们各级各类图书馆在国内各地生根发芽,正是她带来的公共图书馆理念,让我们如今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走进图书馆,享受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与服务。
无论在以什么为主流的时代,心里总有一个位置留给书籍;让无论处在什么社会地位的人们,都能在阅读这件事儿上享受平等;让人们无论身处在多么浮躁繁华的世界,都能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
本文来自:厦门大学图书馆咨询部

教图报刊
消息树网站
图片网络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