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陪伴孩子学习时,你有发现以下这些状况吗?
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缺乏内驱力,总想着放弃?
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找不到学习方向?
找不到人生目标,不明白努力学习有什么意义?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是找不到解答?
在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分数却提不上来?
......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这种迹象,那家长们可要小心了,Ta很可能是在“假装学习”“保持勤奋”。 
 学校和课堂里的教育缺了什么?
  孩子学习出现以上的问题,通常来讲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没有找对学习方法,二是缺乏学习驱动力。
  在“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的教育浪潮下,从小,许多孩子的课余时间就被各种补习班塞满,孩子就像是被推着走,大家学、我也学,容易在长跑中迷茫。
  这种高压环境下,光靠老师、家长的督促,孩子是很难专注在学习上的,甚至,家长们过分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分数,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在如今多元的社会结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天赋若能得到鼓励和培养,将会成为带给孩子许多乐趣的技能。
  激发孩子对某项兴趣的热情,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兴趣上的成功能辅助孕育孩子学习上的成功, 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动力,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创造力。

   孩子的创造力与生俱来,不受束缚、没有规则、浑然天成。在如今多元的社会结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天赋若能得到鼓励和培养,将会成为带给孩子许多乐趣的技能。
  对兴趣的热情是孩子探索的动力,在兴趣上的求知探索会引发孩子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失败和挫折中的各种经历过程中学会初期的情绪模拟,同时家长的帮助和鼓励,在学习上或其他的方面会借鉴以上其中的经验。
  从孩子自身学习情况出发的这种教育观念,与这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时代所呼吁的人才培养思路不谋而合。
  在比尔·盖茨发布的2020年度推荐书单中,有一本颇颠覆我们认知的书——《范围》
  在本书中,美国调查记者大卫·爱泼斯坦在广泛研究了包括体育、艺术、科学、商业等多种领域的领军人物后发现,这些人从小就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才能。
  “专才”与“通才”之争,一直在教育界存在,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深度”与“宽度”之争。
  而这种涉猎范围的宽广,使他们思维的广度拓展了。因此,作者在书中指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多为孩子普及通识教育,先追求广度,再追求深度
  实际上,他本人就是“通才”的一个典范。原本从事科研工作的他,因为曾经修过新闻学副科,在工作后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不在科研工作本身,而是在报道与科研工作有关的领域。
  于是他便开启了体育新闻写作生涯,此后他以荣登”纽约时报“最畅销书籍的”Sports Genes” 一举成名,并成为SI的高级撰稿人。
  如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日益精细化,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时代的产物,学校里教授的“封闭性”知识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想让孩子们在竞争狂潮中脱颖而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接受通识教育,掌握“开放性”的知识和技能。
  越早接触不同知识领域和行业,孩子们就能越快培养跨界思维,并进行知识迁移,让所学的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融会贯通。
   因此,需要老师进行整合,将与之有关的内容相关联,让这个主题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各领域相互交错,围绕中心主题使各领域成为一个共同体,让幼儿在共同体中获得更加全面和完善的科学内容,提升幼儿的眼界及综合能力得到拓展。而这,正是传统学校和教育所无法满足的。
  传统教育会对孩子未来发展带来局限性。也因此,需要帮助孩子了解自我,发掘兴趣天赋,普及通识教育,不忘初心——“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而不是让课堂成为孩子的世界。”
往期回顾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进行删除。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