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不是张雪峰讲学校和就业的事情很火嘛,所以一直也有人在问现在到底什么专业好就业。
又为啥每个年代容易就业的专业不一样,每个年代的好工作定义也不太一样。
过去十年的所谓好就业的专业还有好工作,可能下个十年就变得没有那么好了,我们这里也讲讲自己的看法。
01
事实上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很多行业或者说专业的性价比,简直就像A股走势一样牛短熊长。
原因是一个行业如果短期还不错,在资本和需求快速涌入的情况下会带来溢价。
巨大的短期行业红利和财富效应,会迅速拉高行业的整体估值和从业者薪资。
这个行业相对应的专业也会变成热门专业,于是大量的优秀学生和从业人员开始涌入。
然而在几年时间内,我们就会看到行业供需逐步平衡,甚至出现快速饱和,最后整个行业因为产能过剩步入长期阴跌。
行业都从供给不足变成产能过剩了,从业人员的日子自然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之前的热门好专业也就这么冷下来了,大家也就不会挤破头往里面涌了。
要知道除了石油、电力、烟草这类一直大家都觉得不错的金饭碗行业,多数行业好坏都和所处的时代需求有关。
在计划经济时候,所谓的好工作和现在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因为那时候没有彻底废除计划分配制度。
计划经济年代大家的收入差不多,谁能主导分配就变得很牛。所以在那个年代的好工作,是和分配端最接近的。
那个年代的好专业,也是那种能分配到粮食局、供销社之类的专业,也就是所谓的粮食学院啥的。
毕竟那时候就算你在供销社当个售货员,其实都挺牛的。逢年过节你可以买到别人买不到的零食,带鱼也可以买到最好的。
因为计划经济时代可不是你手里有钱就能买到东西,是需要按照计划来供应的。
所以在分配端能主导分配的那些人从事的就业岗位,就成了当时最好的岗位。
在2001年入世以后,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正式加入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这个阶段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产能转移开始从海外涌入,也随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需求。
从千禧年开始,不管你是读文科的工商管理、经济还是金融,又或者是理工科的机械、电气还是土建。
这个阶段由于需求都非常旺盛,全部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基本上只要大学毕业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土木工程,产能转移过程中建厂房需要土建,配套搞基础设施需要土建,城镇化开发房地产需要土建。
其实观察一下房地产这个行业从2001年入世以来的投资增速,也会发现整个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会有多大。
所以从2001年入世到2008年四万亿救市,这类专业一直都是很多人眼里的好专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确实这些年土建这个行业因为需求旺盛,从业人员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收入一直都不错。
不过凡事都讲个供需,供给上来以后如果需求跟不上,自然而然行业薪资水平就慢慢不行了。
这两年伴随着基建逐步饱和,房地产和基建项目开工逐步减少,土建也逐渐变成了天坑专业。
以前我们写过的《为啥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供需失衡越发严重》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前段B站不是有个土建老哥叫大猛子,直播了一段自己在工地的土建生活,直接劝退了不少人嘛。
汽车这个专业的薪资虽然之前也不算低,但大幅增长应该是在08年四万亿那波大刺激之后。
因为这个阶段国内刺激大件消费,除了让大家买房买家电,也开始逐步刺激老百姓买车。
从下图也可以看出,乘用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也是在2008年之后出现了跳升。
伴随着老百姓越来越富裕,在08年之后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买车了。
这段好时光差不多持续了七八年时间,从2008年次贷危机开始,一直持续到2015年那波棚户区货币化改造带来的房地产拉升。
之后由于供求关系逐步逆转的原因,这个行业的整体薪资开始走下坡路。
最近两年汽车这个行业里面,也只有新能车这块细分领域又开始火起来,薪资水平也一路往上涨。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汽车行业整体销量虽然不增长了,但新能源这个细分领域在政策推动的背景下,其实是高速增长的。
万事都讲个供需,新能源车销量的井喷,带来的是相关从业人员需求和薪资的井喷。
通信计算机这类行业,第一次出现繁荣期是在99-01年互联网泡沫前后的时候。
那时候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如果在大公司很容易就能拿到七八千块。
你要知道当时北京房价也就四五千块,等于说每个月工资就能买一平房子,这在现在根本是做不到的。
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不少公司开始裁员。之前的高薪因为热钱涌入停了,也变得少了很多。
通信计算机这专业第二次热起来,基本上又到了2010年左右,移动互联网经济开始热起来的时候。
这个阶段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数量和就业岗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薪资也开始快速提高。
大家之前说的高薪好专业,也逐步从以前的电气、土建等等,变成了后面的通信计算机这些能到互联网行业就业的专业。
至于大家看到很热的考公考编考教师热,其实在2016年之前并没有那么流行。
也就是因为这两年经济增速慢下来就业机会没那么多了,《越来越多人开始求稳了》以后才开始流行的。
如果你看统计数据的话,会发现即使考研也是从2016年之后,人数才开始井喷的。
在此之前考研的人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大学毕业以后多数人更多的会选择就业,而不是考研。
这两年是因为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速放缓就业机会没那么多之后,考研考公考编的人才越来越多。
事实上在2008年之前,因为当时经济增速快赚钱机会多,有杂志还发文忧心忡忡的谈到,那时候很多人不想要铁饭碗的事情。
上面的例子也充分说明一件事,就业的机会不是你读书带来的,而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
可能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某个专业比较好,主要是因为这个阶段这个行业的需求旺盛。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好工作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
所谓的好工作也会因为行业饱和以及供需发生变化,每隔五到十年就会发生变化。
02
说起这个好工作的话题,前两天小伙伴也在和我讨论,说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工作。
可能多数人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只是在刚工作不久的时候思考过。
这里拿出来抛砖引玉一下,看看能不能给大家一点点启迪。
我认为好工作的标准有两个:
一个是那种职业生涯相对稳定,收入水平在某个地方上,相对也比较高的职业。
另一个是那种可以给自己积累资源,而不是简单重复劳动,拿时间换钱的才是好工作。
当然了这两者也可能会有交集,中间也并不冲突。但是一个好的工作,必须具备其中的条件之一。
这里面也有几个问题,比如第一条说的职业生涯稳定。稳定这件事,其实是很难说的。
毕竟每隔十年就会有一个大浪潮,前十年你的公司看起来很稳定。并不代表十年之后,你这个行业依然稳定。
八十年代大家还觉得进工厂稳定呢,九十年代就赶上了国企工人那次大下岗。
千禧年大家觉得外企稳定福利好呢,过了十来年以后,外企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之前那些在外企上班,人到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不少也开始步入失业大军。
他们到了这个年纪失业,如果再想找工作。除了跑滴滴、送外卖、做保险经纪人,似乎也没有什么其他太好的选择。
可能回头看唯一稳定的,就是去做公务员。不过公务员的阳光收入,和当地财政是强相关的。
你在中西部可能年收入也就十来八万,但是到了东部沿海比如深圳,就能拿到三四十万,差距十分巨大。
第二个就是可积累的问题,多数工作是没啥积累的,基本就是简单重复的消耗时间。
这个基本不用举例说明,因为例子早就举不胜举了。我们在这里,倒是可以讲一个判断经验。
如果一个行业,大部分人在有了十年经验以后,再次参与求职竞争的的时候
还会被新毕业学生的学校背景,更高学历打败的话。那基本这个行业,就是整体低效积累的行业。
拿我熟悉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感觉上金融行业就比互联网,相对容易积累那么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现在互联网行业大厂里面的员工,目前都有螺丝钉化的倾向。
比如单单一个业务市场部门,就能分出传播、品牌、执行和媒介几个口。
甚至在媒介里面,还会细分出长、短视频和图文几块的负责人,把领域再次细分化。
因为互联网这块是一个高度分工,高度专业专精的行业,之后用管理体系把他们组织起来。
这里倒不是说互联网行业就没有办法积累,比如你是技术专家,也可以有强大的技术积累的。

但是这方面的机会比较少 ,而且完全靠个人和天赋,不是一般程序员能做到的。
而且互联网这个行业技术迭代比较快,选错赛道,基本上前面的积累全废。
比如诺基亚是手机霸主的时候,你一直在塞班技术耕耘。突然大家都去用安卓了,可不是积累全废嘛。
我们之前在《为啥这两年我们感觉压力越来越大》里面,讲过这个故事。
如果不靠技术积累,那就只能靠人脉积累了。毕竟人生前半场发展靠的是智力和努力,后半场可能更多的需要靠关系和人脉。
不过互联网行业想要有点人脉积累,基本上都要到高层了,中层怕是都没戏。
而且即使是互联网公司中层,更多的资源也是来自平台。离开平台手里就没啥可以交换的资源,也就谈不上什么人脉了。
这点就像我们之前在《人脉的本质是互惠互利》里面,曾经讲过的一样。
这点金融行业就好很多,虽然这个行业也很卷,但是如果你花时间精力的话,确实是可以有资源和技术积累的
不过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能在大金融公司升到一定的级别,至少是中层吧。
然而级别能不能升上去这玩意,除了自身能力,又和背景和自身资源强相关。
这些往往超出了个人努力的范畴,这个也是金融行业VIP特别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家庭背景。
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说的金融,说的至少是一线城市大券商投行总部、公募基金、保险资管里面的投研岗。
只有这些岗位上积累的人脉、资源和知识储备,才能有一部分留在你自己手里。
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们才会看到,很多投行人可以转行FA或者VC,公募可以转行私募或者财富管理。
银行柜员、保险代理人、券商客户经理,或者是其他中后台部门就谈不上什么资源的积累了。
这些岗位虽然也是金融,但这个是金融服务业,和金融本身没太大关系。 
这些岗位,有点像互联网公司的行政,大部分也都不会有啥沉淀可言。
当然做客户经理如果自身能力强,能服务好几个大客户,可能稍微好那么一点,但整体也好不到哪儿去。
可以说这些金融服务岗位,更像是拥有了服务业底薪,还有互联网螺丝钉属性的工作。
我自己也曾经遇到过那种把职业生涯稳定和资源积累,结合的比较好的。
这类人往往是在那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核心部门,或者北京某些核心部委的工作 。
以前我们在《金融行业有点卷》里面,说过个金融业通过考入监管部门曲线上升的例子,其实是这个道理。
这个规律也并不局限于金融或者互联网,很多机关的处长甚至更高位置下海以后风生水起,其实是一个道理。
这里我们甚至可以说:你的工作是资源积累型还是消耗型,决定了你职业生涯的后半程。
其实第一次思考工作是累积型还是消耗型,是在刚刚毕业没两年管理工厂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不懂什么流水线作业,只记得公司老外说我们要把工序拆细标准化。
这样每个人都不会完全掌握整个流程,大家只做流程里面的某个步骤,这样新人培训上手就会特别快。
如果这个人不合适或者说走了,也可以很快找到替代的人,短时间培训以后就把这个人替代掉。
他讲完这套理论,我当时脑海里第一个念头就是,那这样的话我自己可替代性也很强。
如果我在这个公司工作到一定年限,公司里面每个步骤又是标准化的,那我不是很快就可以被替代掉嘛。
现在年轻出去找工作没啥问题,到了一定年纪再就业体力和反应都会变慢,恐怕就没有现在这么容易了。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才让我下定决定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能给自己累积资源的机会。
其实从工厂离职出来自己做的时候,公司的老板还对我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他说你不到三十岁手下管着大几百工人,在你们同学里面也算是发展不错了,为啥会想着要从公司离开呢。
可能他没想到的是,改变我人生轨迹和思路的,是他之前关于流程标准化那番话。
我自己当时还有个想法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谓的好工作,和时代关系是很大的。
在变化很快的环境里,一个人在某个阶段年薪百万,失业了可能连20万的工作也找不到。
所以如果想要做转变,那么就要趁年轻趁早,越往后拖想要改变就会越难。
当时做这个工厂管理工作下限已经在这里了,因为最差也可以管理一个大几百人的工厂。
这在刚毕业几年的同学朋友里已经很成功了,已经超越了毕业那几年大多数同龄人的水平,算是个不错的职业。
但是上限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一直做下去,可能未来十几二十年上升空间也并不大。
因为我们当时一共也就八个工厂,现在已经管理一个了,过几年再管理一个也就是极限了。
而且我个人觉得,伴随着后续工业品领域大量投资带来的产能增加,我们生产的产品很快《就会陷入产能过剩的内卷化博弈中》。
因为按照经济规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就是供应量增加和产能过剩。
就算是货币再超发,能和货币超发挂钩的也基本集中在可以金融化的资产端。
由于产能过剩的缘故,我们看看发达国家的工业品价格基本是几十年不变,甚至价格还会出现一定的下滑。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日常用的家电、汽车和家里装修用的各种建材等等。
所以未来自己需要面对的,可能是多少年以后公司产能产量上升,但整体利润并没有上升多少。
公司自己没有赚到更多的利润,自然为公司工作的员工薪资水平,也就不可能有啥大的提升。
所以这个行业上限的天花板,其实也已经在那边了,看趋势也已经是非常明显了。
后面没有继续走制造业工厂这条路,行业上限天花板的考虑对我来说,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尾声:
事实上只要标价买卖的商品,都会受到供需这个底层规律的影响,价格的变化也是跟着供需指挥棒走的。
只不过有的商品周期变化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有的商品周期变化需要的时间相对短。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业品产能提升快,大家一窝蜂搞产能建设,需求增长没那快的情况下很快就会过剩。
学历这类商品的供给提升慢,毕竟培养一个毕业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只要经济增长够快,这些毕业生增量就会逐步被消化。
但是经济增速一旦慢下来,整个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需求不足了,那么供需矛盾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所以说到底万事万物都是讲供需的,只要供应提升比需求提升快,那么价格提升就很难。
如果从供需的角度看,任何行业也都会从供不应求的红利期,经历大量投资之后转向供大于求的微利期。
这期间对多数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这个行业的就业岗位从大家嘴里的高薪好工作,转变成传统行业普通工作的过程。
同样还是从供需的角度考虑,在未来我们的外部需求随着各国都在搞逆全球化,大概率是趋于减弱的。
国内的需求伴随着老龄化和生育率的下滑,可能因为需求提升带来价格持续上涨的,也就是和技术蓝领相关的服务业了。
因为就算经济增速再放缓,技术蓝领工作因为就业意愿不足带来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也是不会太低的。
这点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里面,我们也会清晰地看到这里面出现的趋势性变化。
从下图可以看出:汽车、家电、电脑和通讯产品这类工业品多年价格基本没啥上涨。
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基本都是医疗护理、儿童看护这类需要点技术的服务业。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普通人不愿意从事技术蓝领类型的体力劳动。
从某种程度意味着这些行业供给在减少,但这些行业的需求始终是保持稳定的。
那么这些需要付出传统技术+体力的人,因为供需逆转收入水平变得越来越高,也就是必然的。
未来我们国家在没有外劳输入的情况下,保姆的收入十年翻两番,修水电装空调收入比普通白领高,也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不过除了少数在红利期的新兴行业之外,大多数普通人所处的行业都是传统行业,这些行业未来都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都说分析自己从事的行业要看现在,也要从未来的角度去考虑,所以更好的选择是看看成熟市场是什么情况。
毕竟越是发展到后期成熟的行业,能观察到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反而会越强,行业里的收入水平真实性也就越强。
所以在这些传统行业里面,怎么寻找不会那么容易陷入内卷和博弈的领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点对大多数人都很难。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我会比较看好哪个行业,在目前老龄化和生育率降低的背景下,我自己比较看好的行业是中医和相关服务。
这个之前写过篇《未来传承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里面也讲过类似的道理。
这类传统行业随着社会老龄化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大,但供给增长的速度却没有那么快。
如果想在其他传统行业里面找机会,也是秉承类似的思路,毕竟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