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
····
····
高考季结束了,孩子们报志愿、等通知书的事情,使得几家欢喜几家愁。
  每年高考后都会发生家长篡改高考志愿的事。被父母控制过度的孩子们,会在这一刻彻底崩溃,与家长的矛盾就像打碎的镜子,再难和解。
 伤害自己最深的人,恰恰是自己最亲的人。

01
逃离父母
  父亲对小戴的严格管束是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他规定女儿每天必须在10点之前回家,只要超过了,就是一大顿训斥。
 那时候的小戴心中始终无法释怀对父亲的怨恨,家对于她来说已经不再是港湾。
  在不喜欢的学校里,她每天都高兴不起来。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有一天,她跟同学约着逛街、看电影,晚上11点回家,比父亲的规定晚了一个小时。
  这种违逆在父亲看来是绝对不允许的,他狠狠训斥了小戴,也是在这时,小戴终于忍不下去了,她只想赶紧逃得远远的。
  大三的时候,小戴在学校信息栏看到一所韩国大学的招生信息,她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
  她毕竟是文科状元,报考之后很快顺利通过,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买好了机票。
  整个过程,父亲全然不知,临走的时候她才以先斩后奏的方式通知了父母一声。
  父亲勃然大怒,他终于也尝到了被先斩后奏的滋味。他狠踹女儿的房门,差点把门踹坏。但是女儿去意已决,离开才是她唯一解脱自己的方式。
  在机场临别时,父亲的表情罕见地变成了无奈和不舍,直到那时,戴柳才知道父亲不止有严厉和蛮横的一面。
  逃到英国的小戴,经历了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多年后,她也在韩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想起父亲那段往事,也可以试着去原谅了。
  现在的她,也会偶尔给家里打个电话,父亲也终于可以说出一句:
无论她做任何决定,只需遵循心中的意愿,只要她喜欢,父母就快乐。
  这样的和解,是需要小戴经历多长时间的内耗和天人交战,才能慢慢从自己的怨恨中解脱出来,只有她自己知道。
  而这个擅自扼杀孩子上北大机会的举动,听上去很过分,但现实中每一年都有大量这样的家长,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02
被绑架的人生
“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该原谅吗”的词条下有一条特别令人窒息的回复,讲述了自己的当年被妈妈篡改志愿的经历。
高考过去已经十年了,这个孩子依然没办法原谅她妈妈当时的做法。
  考了超一本线30多分的成绩,普通211和偏远一点的985院校都没问题。结果硬是被妈妈把第一志愿改成了普通一本会计专业。

  然而这个学校的会计专业分数要的太高,她被调剂到了二本的法学专业。这件事,成了她一辈子难以释怀的痛。
  大家也纷纷共情她的经历,表示确实很难谅解。
  可以说,高考是一个人终身命运至关重要的一个节点。选学校、报专业,可能直接决定着贯穿一生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
  豆瓣上有个热门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聚集的是一大批认为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想要处处控制自己的人。
  可怕的是,这些控制无一例外都被打着“爱”的名义。
  心理学家曾经评价掌控欲强的父母:
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在控制欲强的父母眼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永远需要规划、需要保护,一句“为你好”,便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巨网。殊不知,这种毫无界限感的控制,最终只会走向伤害。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控制,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利己的表现。因为他们真的没有设身处地地共情孩子的需求,他们只看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而这种期望其实是他们自己的需求。
  因为孩子具有独立人格,而且高考的孩子已经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拥有了充分的决定权。所以对孩子的爱,一定是要以尊重他们人格独立性为前提的。
  而当父母的观念和孩子的想法会有冲突时,那些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最终都会去替孩子设身处地着想,尊重他们的想法。
  爱有不同的尺度,也有不同的境界。那些控制过度的所谓爱,其实是不够爱。

03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
   曾经有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怀疑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
  “只有成绩好、表现好,才会夸我、对我好,他们爱的只是那些外在的表现,是他们的面子,而不是真正的我自己。”
  “跟父母无法沟通,他们根本不愿意听我的真实想法,只会否定我,想用他们的道理说服我。”
  “从小开始,不能生气、不能哭,他们骂我说这是没出息,会让他们心烦。”
  这往往是因为,家长们爱的方式不对,没有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随着孩子的成长,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会越来越强。
而不少家长却常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忽视、否定、命令、逼迫孩子。
  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家长陪伴孩子成长,不光是有爱就够的,还要学会正确爱孩子: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有了尊重和理解,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更紧密,父母更了解孩子,孩子也更愿意和父母谈心,遇到问题愿意求助父母。
   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效果才会好。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而要教育好一个孩子,让他成长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才,我们首先要承认一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做选择的权力。
  我们只是父母,不是谁的主人。
  当父母的爱中带着强烈的束缚,孩子感受到的,只会是沉重的负担。而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倾听和接纳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才会更高,主体感才会更强。

往期回顾
01
全面了解珠心算,4-8岁才是最好的学习时期
02
ChatGPT的出现,教育应该如何发展?(一)
03
为了不让你的孩子在学习围棋的过程中半途而废,请您仔细阅读本文!
04
如果你准备考上好大学,一定注意把握好英语学习!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进行删除。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