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闺蜜发了一篇文章给我,标题是《如果父母好好说话,或许我的人生不会是这样》。文章大意描述了作者的表姐,各方面都很优秀却长年被总是母亲批评、责备,甚少获得认可的故事。尽管表姐的孩子已经长大,母亲的否定式教育方式却让表姐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自我怀疑,缺少自信,对母亲积怨已深
她说,这篇文章写到心坎里了。闺蜜也是个非常优秀的人,但也有一个喜欢冷嘲热讽、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当闺蜜意识并开始反抗母亲的权威后,母亲的反应强烈,激烈的冲突不断,至今仍在寻找和解之道
父母对子女的爱毋庸置疑,但以爱之名的控制和责骂,却可能将彼此推得越来越远;而孩子也常常会因为害怕父母的权威、存在抱怨情绪、不信任父母能真正改变等原因,难以理性表达自己的真实的需求,去争取足够的鼓励、认可、倾听和陪伴。
/ NYT /
但天底下,也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相比成年后的相爱相杀,如果彼此能早一点觉察到家庭的教育模式,并反思背后的利弊和问题,真实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好好进行沟通,故事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今年寒假的思辨课上,我们跟孩子一起探讨了王朔的代表作《我是你爸爸》,并做了一个测试——你的父母更偏向哪种教养类型?(注1)并思考:如果父母的教养类型跟你期待的不一致,你会怎么看待?孩子的回答令人感动:“父母的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等也会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方式。” 因此,不应过分苛责
C计划思辨阅读课寒假L7 课程探讨 /
是啊,父母的教育方式并非完美,看见不完美之处,尝试理解和沟通,尽管结局可能也未必完美,但却是彼此进步和成长的起点。
在课程结束后,其中一位小学员也深有感触,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写下了自己对母亲的观察、感受和期待,让人深受触动;而从母亲的回信中,我们也感受到——家庭是不能选择的纽带,但情感的流动、彼此的理解却可以通过努力经营和沟通来实现
今天这篇推文,也与你分享学员跟母亲的书信沟通全文。愿透过两封信,给你一些觉察和启发。
注1:美国心理学家Diana Baumrind根据父母对孩子的支持程度、控制要求程度的高低,提出了四种基本的教养方式,分别是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权威型和专断型父母都对孩子有着高要求,不同的是,权威型父母同时也能够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沟通,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专断型父母则较少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多地要求孩子听从命令。
添加文章底部客服微信,发送【教养方式测试】,可领取相应测试题。
亲爱的妈妈:
感谢您能从百忙中打开这封信!
今天我在C计划学习了《我是你爸爸》这本书,并通过手册上的课前测试认识到您的教育方式属于权威倾向。您给予了我相对应的支持,也指导我去学习、探索。
记得22年年末时我参加征文大赛拿到了三等奖,还得到了20元的稿费。我很开心迫不待地把事情告诉您。但您收到钱后仅仅是问我:“你参加的是什么大赛?文章我怎么不记得你拿给我看过?”那一刻我承认我有些失落,拿到钱的喜悦也消失了。妈妈,我感觉有时得不到表扬或认可会让我感到很些失落,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我常常觉得自己喜欢文学,喜欢阅读,喜欢讨论思辨话题。所以常常会拉着您讲我在C计划学到的东西,和您分享好看的公众号,讲讲自己的观点。但您常常在对着电脑工作,给弟弟讲故事,哪怕只剩我和你躺在床上聊天,您也总是会打开手机看各种群的消息。回应我的声音只有“嗯,嗯”。所以那次我很想知道您的想法,便重复问了您好遍,可最后您却很生气:“我听到了,你能别重复了吗?别婆婆妈妈的叨叨没完。”我很难过,我是想和您分享我的观点,但您并没有尊重我的观点,反而评价我“话多、唠叨”。
妈妈,我想用非暴力沟通法和您讲讲这件事:我看到您很少肯定、认可我,有时不太想听我讲讲我的看法,我感到有些失落、难过,有时也常常怀疑自己不适合学语言。我希望您能在语言上多多肯定我做得好的地方,明白我的内心情感需要,倾听我的想法,抽出一些时间陪我聊聊学习,讲讲C计划,给予我足够的支持、指导和建议
妈妈,我也知道您是会计专业,您更追求数字和理性思维,可能有时难免会和我的想法不一致。课堂上我们也学习了看待问题要分析“内外因”(编者注:不仅看到个人自身的因素,也看到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但我觉得“意识到”便是改变、接纳的开始。当我们开始思考“怎么办”时,便是改变的开始
妈妈,我很爱您,所以我希望您能和我一起探索,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坐下来,交个朋友,听听我的野心、热爱和期许;也听听我的焦虑、因惑、难过和悲伤。您会发现,我和当年的您很不一样,拥有更好的思维与激情;您也会发现,我和当年的您没两样,有着相同的初心和爱。到那时,我们一定是更好的自己。期待您的回信。
今日多云转晴
晚安  急切盼复
爱您的女儿
2023.1.19
回信
亲爱的女儿:
来信已经仔细看过了,第一惑受是:你的确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判断力、独特的情惑、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好的书而和口头表达能力,成长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又令人惊喜!你写的那些文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你面前的真实影像,不是“我觉得”,而是“你觉得”,父母对于子女之爱是毋庸置疑的,但表达方式和平时的一言一行、细微之处的回复与反馈,都会使孩子敏感的心理产生层层涟漪
通过这封信,我恍然明白了,在漫不经心地应答你的话之后,你可能真实存在的失望和被忽视的感受(以往通通在我的缺乏耐心之下当成了“矫情” )。所以非常幸运读到你的这封信,也感谢C计划的这次有意义的作业,让我认识到了一直以来忽略的问题。
欢迎你今后多多写这种信给我看,多反省,及时沟通和解决困扰,我们一定能向你所期待的“更好的自己”不断迈进
秒回的爱你的老妈
2023.1.19
滑动查看书信原文
互动时刻:
你有哪些想对自己父母或者对自己孩子说的感受、心声和需求?可以在下方留言,转发给他。
评论者均可获得C计划兔年限定版红包封面哦!
想了解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添加文章底部客服微信,发送【教养方式测试】,可领取相应测试题。

最新课程
怎样让下一代包容多元观点,学会独立思考?

C计划研发出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课,并且与阅读、写作结合,开设了儿童思辨阅读在线直播课。希望帮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好的思维训练,成长为独立思考、能够理性交流的人
点击下图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思愉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小阅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留言互动
不错过理性的声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