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乐写在前面:

瑞士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的前三甲中稳定的占据一席,在2021年INSEAD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中位于第一,在WIPO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也是第一。如此傲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是因为卷的更早,卷的更强得来的么?
几年前,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引起了热议。我们知道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教育者的理念,都是从自己国家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无法平行移植。但当成年人拥有了更广阔和多元的视野,就可能少一些唯我独尊的“文化自信”,多一些自省和自由。
感谢爱群姐的无私分享~也欢迎生活在不同文化地区的读者联系我,分享你的经历和感想。 
本文作者爱群,在美国生活10年后,随瑞士丈夫搬回瑞士。其中的一个理由是丈夫要让在美国出生的儿子“成为瑞士人”。她用中国人的眼睛观察欧美两地的文化异同。孩子的教育是她感触最深的部分。
瑞士教育的“卷”与“舒”
当我们决定从加州搬来瑞士的时候,正赶上美国疫情的高峰,搬家的计划只好后推了一年。没想到,一年后,奥密克戎又掀起一波感染高峰。要不要再等一年?Peter说,不能再等了,再等一年孩子就要上5年级了,怕是来不及准备“吉米”。
啥是“吉米”啊?
Peter简单地解释了一番:瑞士的孩子在小学毕业时(我们住的苏黎世州是6年级,也有的州是5年级),会参加一个考试,叫“Gymnasium Test”。根据考试结果,孩子会被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通过考试的,去读吉米(Gymi)中学,中文翻译成“文理中学”。6年后,不用考试,直接读大学;剩下的大部分会去secondary学校,以后去当学徒工(apprentice)。
我一听,这不就是把“中考”提前到“小升初”了嘛!Peter还火上浇油地说,我读书那会儿,我们那个地区的吉米录取率只有5%。
我一阵眩晕。如果一个班有20个孩子,5%的录取率意味着全班只有一个孩子可以上吉米中学,只有这一个孩子有机会上大学啊!为了这么点儿的概率,我们真的要不远万里地搬家吗?留在加州上个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很难吗?
苏黎世大学的自习大厅。这所大学是Peter的母校,是瑞士12所大学之一。
果然,到了瑞士后的第二年,5年级刚开学,学校就“应家长要求”给5、6年级学生家长开了一个Gymi说明会,向家长介绍吉米考试的流程和准备情况,并告知,学校将从6年级开始,提供每周一次的备考课程。
我的心一下子悬起来:这不是跟国内的情形一样吗?当年我匆忙带着女儿移民美国加州,不就是为了避开北京残酷的中考吗?为啥转了一圈又和“小升初”加“中考”不期而遇了?
一位同年级华裔孩子的妈妈告诉我,整个苏黎世州吉米中学的平均升学率大概有20%。但地区间的差距挺大。差的只有4-5%。我们住的这个镇属于苏黎世比较好的学区,能达到30%多。
30%也没多少啊。孩子班上17个孩子,只能上5个。而且这一带的孩子大多来自富裕家庭,家长和孩子自己都很有抱负,也舍得投资。周三下午没课的时候,只有几个难民家庭的孩子在外面玩;大多数孩子都去各种club, camp, class, training。 那个华人妈妈还准备在学校的辅导课程之外,给孩子报一个private的升学辅导班,而且竟然有这样的辅导班!
这是要卷的节奏啊!
这不是Gymi考试,而是瑞士的奥数竞赛。
自从那次家长会后,吉米就成了我的心病。逢人就问,你考过吉米吗?难不难?不过,了解得越多,越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非黑即白。
在我每周一次的德语课上,有一回老师米诺什说,她的女儿正在备考Gymi,头悬梁锥刺股那种的,每天晚上只睡很少的觉。
我问,你的女儿不是已经在Secondary 学校上8年级了吗?为什么8年级还要考吉米?这个吉米到底是小升初还是中考啊?(最后这个问题我是问自己的。)
米诺什用德语吧啦吧啦一通解释。我听得云山雾罩。回家再次审问Peter,才知道,原来Gymi考试并不是像高考一样一考定终身,也不像美国SAT那样隔3个月就可以考一次,而是一年一次。就好比一条河,虽然在6年级的时候分流成了两条,但此后每个学年结束,都会有一次考试,就像每隔100米就有一座桥一样,把两个支流连接起来。通过的,可以转去吉米;如果没通过,即使已经在吉米的也要回到Secondary学校,双向流动。
也就是说,如果小升初没考上,还可以参加中考。米诺什的女儿是自己选择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不去上Gymi中学的,原因很有趣:她讨厌学拉丁语。吉米中学会在7-8年级设置两年的拉丁语课,而Secondary学校就没有。如果她从9年级开始入学Gymi,就可以成功避开。
后来我才知道,像这个姑娘这样放弃小升初,两年之后再去考Gymi的不在少数。有的孩子就是晚熟,十几岁的时候还玩心甚重,不懂得用功;或者懵懵懂懂,搞不清楚自己长大要干什么。直到有一天幡然醒悟豁然开朗:我要上大学!
而这个时候,Gymi中学总在前方不远处等着你。努努力,头悬梁锥刺股一下,还可以赶得上。
3月底,就在放春假前的最后一堂德语课上,米诺什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她的女儿考过了!
对瑞士的教育体系了解多了,我开始觉得,能去吉米固然好,Secondary学校其实也挺不错。
所谓的Secondary school,是针对小学阶段的Primary school而言的,意思是第二阶段学校。其实就相当于常说的初中。我最初望文生义,以为是“二等学校”,心里先就有了偏见。
作为和文理中学Gymi相对应的普通初中,Secondary内部又分两类,A部和B部,依据仍然是考试成绩。A部的学生,在三年之后如果不能去Gymi,就继续读职业高中。而B部的学生,毕业之后就去当全职的学徒工,出徒之后就准备工作了。
A部的职业高中实行双轨制,就是一周三天或四天去当学徒工,两天上课。毕业后,可以工作,也可以继续读职业高校,比如师范学院,金融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等等。
所以并不是说读了secondary就没有资格上大学了,只是在瑞士,很多高等职业学院是不算在“大学”系列里面的。
更何况,在这一整套公立体系之外,还有私立学校可供选择,比如受很多留学生青睐的酒店管理学院。
学徒们在企业里学习面向实践的知识(SwissInfo)
比较来去,我发现瑞士的Gymi-A部-B部大体可以和国内的高中-职高-技校相对应,但更灵活,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可以流动;教育的针对性也特别强,用官方话语来说就是 “高度参照就业市场的职业教育”,因此,瑞士是世界上青少年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即使所谓的差生,也会根据自身特点,在学徒工制度下学到一技之长,相对容易地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而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也更多样。再加上瑞士相对较高的薪资水平,只要获得一个职业,不用起早贪黑也能过上相对平稳的生活。我把它称之为“保底式教育”。
当然,如果孩子真的是块料,作家长的也不能拖后腿。升学辅导班,该上也得上。
所以你说,瑞士的教育到底是“卷”还是“舒”呢?
- 相关往期文章 -
-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成长合作社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