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合作社

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事

关注


芬兰教育再好,和我有什么关系?

作者  |  颠颠驴


说在前面  |  小乐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颠颠驴,她是我从初中开始的死党,相爱相杀一起成长。她比我早几年当妈妈,有一个特别通情达理又从容智慧的儿子宝仔。宝仔的到来让她不断学习,反思,成长。我眼见着她藉由养育一个孩子,从曾经那个敏感,对自己不满的女孩,慢慢变成了今天这个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后放飞追求自我的妇女。


硕士毕业之后她就稳定的一直在一家外企工作了十几年没挪窝。直到今年初她突然告诉我辞职了,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段职业旅程—儿童教育。前一阵子聊天我说到美国教育其实有很多问题,但是似乎因为强势文化,书籍的翻译和引进渠道相对成熟,被更多的传播到了国内。其他国家有很多比美国更好的教育,养育模式。老驴正好读了芬兰教育的书,也参加了关于芬兰教育课,于是便有了此文。


关于芬兰教育如何牛的文章已经很多,然而我们并不在芬兰,那些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能隔岸远眺么?又或者我们其实是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具体方法,合理的运用到自己平日和孩子的相处中去呢?这些问题的答案,看完这篇文章,我们自己去思考吧。



最近10年来,芬兰教育越来越被国际教育界认可,很多乐于学习的年轻父母也被芬兰教育深深吸引,我就是其中一个。


我对芬兰教育的最初了解,来自一个叫PISA的测试。是的,就是那个上海学生曾两次总分第一引发全国讨论的测试。简单的说,PISA是经合组织(OECD)发起的针对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技能力的评估。每三年测一次,中国2006年开始参加试测、2009年正式参加,到2015年时已有12个省市的学生参加。


为什么选15岁的学生呢?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基本完成了基础教育。又因为是跨国评估,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教育体系之间,就有了横向对比的效果。让人有点意外的是,根据PISA评测,芬兰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技方面的表现都是全球最佳。不止如此,陈之华在《世界最好的教育》 一书中,还透露了一个芬兰人参加PISA的小细节:


原来,标准操作是把试卷预先发给各个国家,然后在指定时间、随机挑选学生作答。部分国家的做法是提前拆卷,了解难点、培训优等生参考,但是单纯、正直的芬兰人是完全按照要求操作的。


由此可见,芬兰学生在PISA考试中的得分含金量之高。当然,除了芬兰,亚洲国家排名也很靠前,如果知道这些国家的孩子是以超出芬兰孩子数倍的学习时间取得那些成绩的时候,你也许并不意外。更可贵的是,在所有参与PISA测评的国家中,芬兰学生的整体通过率最高,学生之间能力差距最小。这是芬兰教育践行“平等”的成果。

 

“质量、效率、平等 、国际化”,这就是芬兰教育的关键词。事实上,正因为“将教育视为未来竞争力、安全和繁荣的关键因素”,芬兰也是全世界最稳定、清廉、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这也激起了我更强的好奇心——经历过20世纪末的教育改革后,芬兰人如何能通过短短十几年,将教育从落后迅速提升至全球最高水平?


过去的一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童书妈妈”的两个活动:一场书目为《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陈之华著)的读书会; 一次为期两天的幸福教师成长培训,由芬兰教育部专派首席专家Jaakko Skantsi授课。


对我来说,这次探索像是个“视觉变焦”的过程。陈之华以一个移居芬兰的外国人视角,从芬兰的国民性格,政治环境,教育制度,学校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材出版等宏观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芬兰教育“整体形态”。Jaakko分享的教学设计、尤其是课堂观摩,则将镜头再向前推进,让我明白芬兰人在“制度”、“教师”、“课堂”等每个教育环节如何雕琢出“质量、效率、 平等、 国际化”的效果来。


1

教育制度



这张图解显示,芬兰的每个教育阶段和学习年段与国际无异,差异在于9年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以在不同类型、级别的学位中选择、切换。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所长定制属于自己的升学路径,路径失败了、都有其他路径通往更合适的培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选择关乎个人发展、而不是阶级定位,选择考取师范学校学士学位的学生,和选择考取职业学校厨师专业的学生,最终的职业薪水也许相差无几。


而在中国,专科转本科的限制颇多,且跨越难度很大;一个中产阶层的家庭挠头也答不出,该如何接纳他们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因为职高在他们的心中如洪水猛兽一般。

 

芬兰教育制度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9年义务教育奉行 “全科教育”。通常一个老师教孩子们所有学科,国家只给出课程核心框架作为指导,没有标准化考试,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决定“如何教”。比如,一个爱唱歌的老师可以通过表演、戏剧创作教授学生,一个热爱文学的老师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引导学习,孩子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而非借助一次次排名定义自己。


这样的好处是更有效的“家校对接”,孩子们的个性和兴趣也在这样的评估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保护。

 

Jaakko骄傲地向大家解释,大学入学考试中最难的专业之一就是师范类别了。想要当教师,必须一路挺过七年师范培训,堪称门槛最高、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作为一名芬兰教师,薪水也许并不算高,但是他们会感觉被高度重视。




2

高效的课堂


如何实践高效的课堂?


不妨先看看Jaakko展示给我们的这张学习金字塔:


WOW,终于可以挥别“学生时代的我是个笨学生”的梦魇了,因为以“听讲、阅读、演示”为主的传统式课堂吸效率只有30%左右,而参与“讨论、实践、分享”的方式却可以大大提升课堂知识在学生脑中的留存率。



另一个问题是,你知道自己的学习风格吗?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特点,我们就会明白:让一个偏向通过肢体、手势、触觉(物理的)学习的学生坐在教室里举着书本、跟读背诵理科公式,远不如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操作一个实验,并分享原理,掌握得快速、深刻。


芬兰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方式与这些理论相关,他们倡导 “以学生为中心”,将多学科融合教学。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基于现象、主题进行研究,讨论,分享,从而解决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的角色是,适时地参与讨论、并在关键时刻给出指导。在芬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依据他们在每次课中的表现汇总,而绝非某一次期末考试。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芬兰课堂,Jaakko为20个第一次见面、年龄跨越3-6年级的中国小学生,上了两堂科学课。


教学目标:“水循环”的科学原理


授课方式:内容与语言统合学习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也就是说通过英语语言,学习科学知识。



 在第一堂课中,Jaakko需要先将水循环涉及到的英文单词教授给学生。他的步骤是:


  1. 围成圈,以游戏、歌唱的方式先与孩子们“破冰”。

  2. 为了测试孩子们的英语水平,不露痕迹的做了个随堂测试(为什么是“不露痕迹”,后面再说)

  3. 带领学生朗读、学习单词,并通过游戏、巩固所学单词,游戏方式是请学生将单词图片粘贴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然后老师随机报出单词,孩子们边凭认知、反应转动身体朝向教室帖单词的方位,边大声朗读出来

  4. 再次发试题纸,让孩子们书写、练习知识点

  5. 围成圈游戏、歌唱,结束课堂




在第二堂课中,Jaakko需要将水循环的物理过程教授给学生。他的步骤是:


  1. 以一个简短的游戏开始,提升孩子们的专注力

  2. 展示PPT,复习第一堂课的单词,并讲解“水循环”的过程

  3. 将事先准备好的整理箱放在教室前方,请孩子们一起上台操作水循环的实验:在箱子里加入盐、倒入热水搅拌,模拟升温的海水;在箱内置入一个小瓶子,预备接“雨水”;然后在箱子表面蒙上保鲜膜,顶上铺垫冰块。将箱子搁置在教室的角落,等候“水循环”过程的发生。

  4. 发放随堂测验纸,请孩子们完成关于水循环的作业

  5. 将实验箱搬到教室前,揭开保鲜膜展示收集到瓶子中的“雨水”

  6. 围成圈游戏、歌唱;结束课堂前,请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估



整个观摩过程中,Jaakko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自如,孩子们的投入度非常高,他们的课后反馈是“芬兰老师真有趣”!如果时间足够,老师表示,会将教学任务进一步延伸,比如请孩子们回家调研、撰写一篇关于“水循环”的小论文。

 

然而课堂中也充满了挑战,我们都留意到了Jaakko宝贵的细节处理:


挑战1: 如何照顾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无痕的平等


孩子们年级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老师在课堂的每一轮测试里,都在讲台前放置了由易至难的三种作业纸,每一轮都会先请孩子们上台、自主挑选能够胜任的一份;随后,老师在孩子们书写的过程中巡回、查看,指导遇到困难的孩子、鼓励已经完成的孩子上台再取一份难度更高的作业完成。

 

孩子们学习风格不同、性格表现不同:课堂形式(游戏、走动、看屏、书写)动静穿插、统合感官,每种形式不超过10分钟,充分照顾到不同学习类型的孩子;同时,对于性格慢热、拘紧的孩子给予眼神关注并鼓励发言,对于活泼调皮、过分寻求关注的孩子,通过提出课堂规则和运用肢体示意(比如在不打断课堂的情况下、走过去简短的拍或搂肩膀)进行照顾、干预。

 

挑战2:如何促进孩子们自主学习?——无痕的引导


孩子们在分组中可以适时交流,实现“合作式学习”;对于能力受到挑战的孩子,在完成测试作业时,他们可以自主通过屏幕、或张贴在教室各角的学习内容,再次复习、巩固知识点,而不必将课堂上的精力用来应对“我答不出题”的压力;孩子们在结束测试时,会进行自我评估,回顾自己的掌握情况。

 

挑战3:如何应变“突发事件”?——无痕的权威


在做实验时由于热水不够,需要临时加烧;部分孩子在过程中过分积极,无意地扰乱课堂秩序:老师会利用既定条件,调整实验计划,并给好动的孩子分配任务,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课堂中老师所做的都是“你可以…”这样的正向引导,而不是“你不要…”之类的负面反馈。



3

芬兰教育是终极答案吗


 对照中国教育、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教育,家长和学校似乎只有两种划分标准:鸡血和非鸡血。上海2018年幼升小“公民同招”的新政,正是因为“教育掐尖”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举措可以有效地均衡生源,但“因材施教”的路还很远,恐怕所有人都会涌起一种无力感:


国情和人文差异如此大,芬兰这种乌托邦式的教育离中国太遥远了!如果纠结于中国政府和教改的现状,恐怕只是一场奇葩说式的辩论或批判……

 

那么,可以换种思维嘛?看看芬兰教育对于一个普通家长的教育行为可以有哪些启发和引导,面对大环境驱使的焦虑感,我们还可以有的观念和心态是什么。回顾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有句话点亮了我:实现生命和人本价值,“为每个学生找到最好的未来生活(good life for all)”。这个国家的每一项教育举措都切实落实了这个理念。

 

回味一下:生命和人本价值是什么?


恐怕,有两个客观存在:人的差异与生俱来、生命的价值殊途同归;由此教育是不平等,也是平等的。

 

4

教育的“不平等”

 

因为人与人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教育也具有与生俱来的不平等。什么意思呢?就是所谓“优等生”,他也许天生比其他孩子有更多的受教育的选择机会。这里不是指身体强壮或身材差异,而是智力水平和天赋差异。

 

举个例子:儿子某托班同学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天资聪颖善于思考,他在没有参加任何应试类培训机构的情况下,四岁时英语阅读评级4.8大概接近母语国家小学中年级,学而思数学测评二年级尖子班。

 

当然,也有“牛娃”是从培训机构里脱颖而出的,比如我朋友的女儿通过竞争激烈的幼升小选拔考上了知名民办小学。表面上看,机构培训训练了孩子各方面认知水平,但是这种培训效果是建立在她乐于接收、学有成就的前提下,这绝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吸收得了的!

 

这样的孩子,你把他放在民办或公办的学校里,以应试或其他标准考核ta,ta都可以适应、生存,所以说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机会。问题来了,他们可能只占人群的5%,如果家长们都将自己的孩子定位成这5%,后果会怎样?今天只适合少部分孩子学习的奥数、高阶英语考试却成了入学考试的重要条件,后果又会怎样?

 

参考《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中提到的,芬兰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和能力高低,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习惯、课堂内容着重探索原理,希望孩子们透过教育,知道大部分知识的源起,学会问为什么,鼓励孩子多问多了解事物的所以然,而不是死记硬背、或反复训练的应试能力培训。

 

 “教育不是加深、强化个人的弱点,引发出教育的不平等;不去为不同弱点的人,贴上‵资优’ 与 ‵后段’的标签”的观点,对我们做家长的启发是:不预设固有的期望,不以一元化(学习)的标准衡量孩子。

 

生命的价值是自我实现;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教育,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所以,教育是可以实现“平等化”的。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成绩中下的普通学生,如何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学时他爱上了舞台剧,为了实现自己的独立剧目登台,他度过了像忍者一样的一年。瞒着所有人省吃俭用存了笔巨款,每天利用学习之余独自练习,最终实现演出。


因为成长中体验过这段非凡的成就,他重新塑造了自己,接着又在大学时期创办了当地最有影响力的社团。看到文中关于“人生开挂”的描述都让人几度憋泪。


在这一点上芬兰教育可谓做到了极致。他们“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心态”,“厨师和医生一样伟大”!这也是教育“高品质,高均衡”的原因。

 

我特别感动的一个细节是芬兰初二时期为期两周的课外实习:


孩子们自选感兴趣的行业,实习完了要交报告,还要由雇主写实习状况。作者朋友的孩子去了一家建筑事务所,当作者去工作的地方探望他时,他由衷地表示喜欢并说这份工作和他“想象中差不多”,其他同学还有去麦当劳、幼儿园、博物馆的,每个人都真实的去体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方向。

 

对我们做家长的启发是:在家庭教育中,保护孩子探索内心世界的兴趣,在学习之余,给他们留些白,Pull not push这样他们会不会借助我们的力量获得另一种成功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他们也许是极其普通平凡的;帮助他们向内探索,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他们从内心认可了自己,自然就会实现所谓“真我”;向内获得了力量,自然也就摆脱了向外寻求学历、财富这些力量时所带来的焦虑。

 

“只有做喜欢的事,才能不计名利,忘我投入,这是一种至高的幸福。”愿我们能够帮助孩子成就这种幸福。也祝愿我们与孩子相伴成长。




成长合作社

孩子最需要的, 是同他们一起成长的父母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版权归成长合作社所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