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腰鼓
新年好呀,给大家拜年了!
春假期间将推送“我们怎样过春节”系列。写这个系列的起因是,大家一致感叹了一番现在的年味太淡了,那些仪式感的东西似乎没有了。大概是长大了,又或者是离家远了,总是在回忆小时候的春节时才津津有味。所以,就借着影视剧里那些过年的桥段,来说说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春节记忆。
现在的电视剧描写过春节大概是不会有这样的画面了,费时费力拍摄难度大,还好《乔家大院》留下了这些春节民俗记忆。

敲锣打鼓、舞狮舞龙、大头娃娃、踩高跷……好不热闹!当时乔致庸的生意有了眉目,手头也阔绰,欢欢喜喜地混在游行队伍里,这边高兴完了,一转头又买了所有的年画撒给乡亲们,有钱人真是为所欲为哈哈哈。
这一段并不长,但却看得出来剧组的用心,把年味与民俗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春节娱乐活动有些地方叫“社火”,小时候我也参加过家乡小古城的“社火”,不过当时不知道这么传统的名字,被我们这些小孩子们粗暴地叫做“游街(gai)”。
我们“游街”的主力军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按班级分配表演一个项目。最神气的当然是舞龙舞狮和踩高跷,但是这些技巧难度大的项目根本轮不到小学生。我的一个高中生表哥就分配到了舞龙,那段时间他就是我特别崇敬的人,跟所有的小玩伴炫耀了一万遍——我表哥,舞龙队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最神气的项目是腰鼓。衣服是绸布的,鼓系在腰间,敲起鼓来还有各种花活儿,鼓槌尾巴上的红缎带飘啊飘的,美得要死。但我们班却分到了超无聊的八仙鼓——一个长柄的圆鼓,一手执鼓,一手执鞭,跟着锣的号令敲出乐段完事。
排练自然是很枯燥的,一开始光背鼓点,好不容易盼到八仙鼓发到手上,欣欣然一通乱敲之后就发现家伙事儿重得很,拿不了一会儿便手酸。在那之后,隔三差五就有一班嘻哈打闹的小学生在操场上敲鼓,敲得乱七八糟,最后一个个被老师训得愁眉苦脸只想快快了事回家吃晚饭。
练的过程虽然很令小学生烦恼,但临到春节多少练出了点样子,到了游街的前一天便开始有些了期待,到了当天早上已经是激动万分的程度。抹了口红腮红,额头中间贴了红色的“俏点”,完全是最光鲜亮丽的模样。游行的路线上早已经是人山人海,真是一年一度的盛况,只能说是锣鼓喧天鞭炮乱鸣人声鼎沸!节日的意义便是通过同样的事创造出共同的记忆与情绪吧。
每一次表演完,便有热烈的欢呼和掌声,心中骄傲地,怎么说呢,跟住了只小公鸡一样。到了自己家的那条街愈加傲娇地不行,直等着爸妈亲戚在人群中喊名字,听到了更挺直了腰板,用余光暗示他们别大呼小叫,bang bang bang敲得更大声了,刚直不阿地敲着鼓跟着队伍走远了……游完街,老师会给每个人发一块点心,开开心心边吃边跑回家。
很多年之后才知道,原来无意中被分配到了一个最民俗的项目,而自己也闹了大乌龙——这个鼓不叫八仙鼓,而是巴象鼓。据传,巴象鼓是由“巴渝舞”演变而来,两千多年前巴子国就盛行了,既是人们祭祀娱乐时的歌舞,又是狩猎战斗时的战舞。县志上记载“巴西阆中有渝水,獠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汉高祖之以平三秦,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也。” 这段是讲巴人范目率领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巴渝舞功不可没。又说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写到了古人巴渝舞声势震天的气派,特地去找来读,结果当头一棒,好多字都不认识。
清人的诗歌
后来,听说成立了更专业的巴象鼓队,还上了央视。可惜那时我已经长大了,无缘央视,也告别了故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