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铜掌柜
新年好呀,给大家拜年了!
春假期间将推送“我们怎样过春节”系列。写这个系列的起因是,大家一致感叹了一番现在的年味太淡了,那些仪式感的东西似乎没有了。大概是长大了,又或者是离家远了,总是在回忆小时候的春节时才津津有味。所以,就借着影视剧里那些过年的桥段,来说说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春节记忆。
一家人坐定,女主人端着最后一个菜——一大盅汤圆上桌。

男主人说,建议年夜饭吃完每个人都去放一放鞭炮,把今年的晦气不痛快、一年的失败,全给它炸到天上去。

——这是张译和殷桃主演的《鸡毛飞上天》里一段年夜饭场景,分享这段台词给各位,希望过去一年的不快和不顺都就此翻篇,愿2023年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好一点。
说到年夜饭,在我们老家也叫“分岁酒”,大意是吃完这顿酒席,过去的一年就翻篇了。老家距离《鸡毛飞上天》的故事发生地义乌还挺近,相差200多公里,开车大概要3个多小时,同属浙江。不知道在义乌,这团年饭又有什么讲究。
在我们那里,汤圆算甜品,一般不大可能没动筷子前上桌
虽然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年饭”,但每个地域的团年饭文化差异还是蛮大的,吃什么,怎么吃,都自有讲究,像风味实验室出过一个新春特辑,选了几个大城市的年夜饭特色菜来吃吃聊聊,但一轮看下来,基本与我无瓜。
像这道白灼小海鲜其实更像平时大排档夜宵,年夜饭上很少会这样烧
可以想见中国美食文化之博大精深。
个体记忆里,家里过年一般是要摆两次酒席。年前吃“分岁酒”,年后正月里摆的叫“会客酒”(也叫“新年酒”)。分岁酒一般是直属亲戚自己吃,摆个一到两桌,一家人团年,也不一定选除夕夜,从小年夜开始哪天人到齐了,就选哪一天吃席。
“会客酒”顾名思义用来招待亲戚客人的酒席,从初一吃到大年十五,亲戚们会提前商量好,初几去哪家拜年就吃哪家,亲戚多的还会撞日子,一家人就要分拆成几趴,上不同亲戚家串门。
图来自《饮食男女》,关于食物里的情和味,这应该是拍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所以幼时关于过年最大的记忆点,大概就是不停、不停、不停轮轴转着吃席。
各家席上的菜色也大同小异,每道菜都有寓意和讲究,并不家常。一般要准备十个冷盘十个热菜,寓意“十全十美”。
冷盘里常见的菜色是凉拌海蜇皮、鳗鱼、血蚶、江蟹生、炸带鱼、金华火腿、酱油鸡(鸭)、大闸蟹、酱油肉、酱鸭舌、酱羊肉、白灼虾、鱼胶冻、鱼饼、白切鸡、扎猪蹄等。如果自家备席的话,可以适当偷懒,只备4到8个冷盘,其他用水果凑数,比如草莓、樱桃、桂圆、橘子、哈密瓜等各装一盘,小朋友们可以很快解决完。
周边圆形高脚碗里装的就是十个常见冷盘,图来自UP天才尤橙橙
血蚶也叫花蛤、狮蚶,开水烫个十来秒就能用手指掰开,肉自带血色,外地人觉得像黑暗料理,但我妹一人能干一盘,鲜美无比。图来自up暗待星光
中间的10个热菜就不能偷工减料了。
炒年糕必须要有,玩的是谐音梗,年年高升的意思;炒长寿面一般也不会少,毕竟家家都有老人,图个吉庆。这两道菜一般都会先上,因为总有几个调皮的人类幼崽坐不住,吃完这两道干货,肚子基本也就填饱了,可以撂筷子下桌放鞭炮去。
像这家人就是8个冷盘,第一道热菜上的炒年糕,图来自UP潘超特
后是本地鸡、鸭、全鱼、牛、羊、芋头、鱼皮、猪肚、三鲜、对虾、乌贼、蝤蛑、河鳗、海参、龙虾等等硬菜,最后再加两道甜点,譬如汤圆、酒酿鸽子蛋、八宝饭。先吃饱、再吃好,最后甜品既能解酒,也寓意来年生活甜蜜。
蝤蛑,学名青蟹,肉肥钳大烧熟后通体发红,自带贵气buff,是年夜饭不可或缺的喜庆菜,图来自up天才尤橙橙、淘桃曼
每家配置、烧法多有不同,但是鸡鸭鱼肉、海货山珍最好要配置齐全。说好听点是讲究个仪式感,换个角度看就是瞎讲究,吃彩头比吃本身重要。像我这种乖孩子从小到大被大人规训着吃席一定要坚持坐到最后一道菜,但讲真,没有哪回是每道菜都能吃完的,就很浪费。
小时候妈妈和外婆要提前月余准备过年的食材,晒干货,捣年糕、做炊糕、囤海鲜,备肉冻、酱各种鸡鸭牛羊,看着就辛苦,然后两顿酒席吃下来,剩饭剩菜可以吃上好多天。长大了大家也都学会偷懒了,酒店里吃两顿就很省事。
最佩服的是小舅,烧得一手好菜,还勇于创新。会变着花样的折腾各种既定食材,能钻研出一桌和酒店完全不同味道的创意席面来,所以最爱上他家拜年——毕竟再是山珍海味,家家户户都吃得差不多,十来天吃下来,再好吃也要腻味的。
像每个家族里都会自然生长出这样一个烹饪高手
年少时觉得,这样户户、年年都差不多的酒席,吃着也没甚意思。满脑子都想离开家,见世界。

后来真的离家,尝过了各地风味,确实每个地方过年吃的都和家乡的不同,口味却开始返祖,发现最爱吃的还是家乡菜——那份惆怅,便又从舌头开始发酵。

每年年关,最想念的还是那道属于家乡的年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