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电池(OSCs)因其质轻、柔性和可大面积制造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得益于稠环电子受体的开发,有机光伏取得蓬勃发展。ITIC作为首个被开发的A-D-A型受体,解决了富勒烯受体长期以来的局限性,将器件效率由6.8%快速提升到14%。随后,A-DA'D-A型受体的设计策略被提出,以Y6为代表的A-DA'D-A受体再次将OSCs的效率推向了新的高度,目前基于A-DA'D-A受体的器件效率已经超过19%。
与A-D-A型受体相比,A-DA'D-A型受体显著的结构变化是:(1)中间给体单元引入了一个缺电子核,(2)采用了角状稠合环方式,呈现弯曲的香蕉状结构。这些结构演化使得A-DA'D-A型受体具有优越的分子堆积和分子取向、强的近红外吸收、小的激子束缚能小、长的激子扩散长度以及高的电子迁移率。然而,缺电子核和角状稠合方式的内在作用尚未完全理解。
为了揭示A-DA'D-A稠环电子受体这种独特结构的内在作用,中科院化学所易院平研究员团队以代表性A-DA'D-A稠环电子受体(Y6)及其对应的具有不同稠合方式的A-D-A受体(图1)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系统比较了它们的电子结构、光学和激发态动力学性质。
首先,由线性(p-BP)到角状(o-BP)稠合方式的改变导致更深、更离域的HOMO轨道,以及略微升高、弱局域化的LUMO轨道。进一步引入缺电子核则同时降低HOMO和(特别是)LUMO能级,并恢复LUMO的离域性。因此,与线性和角状融合的A-D-A受体相比,Y6表现出增强和红移的光吸收(图2)。
为了实现OSCs的光电转换,光吸收形成的激子需要扩散到给体/受体界面,再分离形成自由电荷载流子,然后向各自的电极迁移。由于分子本征柔性,有机体系具有很强的电子-振动耦合,使得这些过程严重受阻。有趣的是,计算发现从线性(p-BP)到角状(o-BP)稠合方式的改变,有效减小了基态、激发态和阴离子态之间相互转化过程的电子-振动耦合,从而相比于线性稠合的A-D-A受体,Y6体系展现出更快的激子扩散、激子解离和电子传输速率。值得注意的是,缺电子核的引入可以进一步降低激子解离的电子-振动耦合,有助于基于Y6的OSCs在低驱动力下高效产生电荷。此外,引入缺电子核明显增加了Y6分子表面正的静电势,这有利于稳定电子而使空穴不稳定,促进给/受体界面电荷分离。
该工作阐明稠合方式和缺电子核对A-DA’D-A稠环电子受体分子光电性质的重要影响,深入理解了A-DA'D-A受体优异性能的分子机制,为理性分子设计进一步提高有机光伏效率提供了指导依据。
文信息
The Intrinsic Role of the Fusion Mode and Electron-Deficient Core in Fused-Ring Electron Acceptors for Organic Photovoltaics
Dr. Yuan Guo, Dr. Guangchao Han, Prof. Yuanping Yi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205975
点击左下角 “ 阅读原文 ” ,可直达阅读该论文原文。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创刊于1888年,是德国化学学会(GDCh)的官方期刊并由Wiley–VCH出版。作为化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涵盖了化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刊发包括新闻、综述、观点、通讯、研究论文等在内的各种内容。
更多精选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