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上海,被封在家第42天,但我依然支持“动态清零”,原因如下:
1、上海市民所受的苦,并非因为上海没选择“共存”,而是这波疫情前期,清零工作没做好
上海人无限怀念正常生活,我们最怀念2019年完全没疫情的时光,也怀念过去两年“动态清零”政策下疫情被有效控制的日子。我们并不羡慕美国或欧洲用数百万人死亡以及大规模社会动荡换来的“正常生活”。
我问过周围很多上海人,令他们不满的并非“动态清零”,而是“动态清零”过程中配套工作的低效(如物资发放,就医困难等等)。
2500万上海人现在都很辛苦,但你随便问一个上海人愿不愿意这座城市放弃“动态清零”,就地躺平,我想多数人的回答是no,至少我不愿意。
上海人民希望的是能尽快赶走病毒,恢复正常生活,而不是就地躺平,令上千万人感染以及后续一系列不可知。
2、现在就“躺平”,会造成上百万人死亡与医疗资源挤兑
据最新研究数据,如果中国在防疫上“完全躺平”,进入对奥密克戎毒株“不设防”的状态,中国预计将会有超1.12亿人感染,510万人住院,270万人住进重症监护室,以及近160万人死亡。其中,大约有3/4的死亡病例将会是6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的老人。数据来源:《自然医学》)
选择躺平的人,潜意识里都觉得死的是别人,但现实是一旦躺平,小丑很可能就是自己,毕竟届时每个人重症与死亡的概率都将陡然飙升,大家可以自问,若重症之人是你自己,死亡的人是你父母,你还愿意躺平吗?
这绝非危言耸听,我一位美国朋友就在新冠中失去了双亲,自己也因感染丧失了味觉。
3月东航空难,132人遇难,大家尚且如此悲痛,14年前汶川地震8万多人蒙难,国人至今痛彻心扉,若160万鲜活生命真因新冠死去,必将成为华夏大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可能有人会杠,中国每年不都有近千万人会因各种疾病去世么?
诚然,生老病死的确是自然规律,但现在大多数死亡都属于“我没办法”的自然死亡,而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我本可以”,当160万“我本可以”避免的死亡血淋淋摆在眼前,信不信,到时舆论肯定又将发生根本性反转,去追究当初为何不竭尽全力避免上百万生命的逝去。
更何况西方经验告诉我们,超过1亿人感染必将造成大规模医疗资源挤兑甚至瘫痪,届时死亡人数恐怕远不止160万这么简单了。

3、共存的前提是病毒致死率极底,但新冠的后续变异依然是未知数
新冠出现后,确实呈现毒性越来越弱的趋势,这也符合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的变异趋势,但医学界至今没有定论病毒一定会越变越弱,换言之,谁也无法保证奥密克戎后新冠会不会变异出高致死率毒株,如果现在贸然放弃“动态清零”,拥抱病毒,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几乎就是毁灭性灾难。
待病毒致死率进一步降低,毒性越来越弱的趋势进一步确定,再考虑与病毒共存,是更稳妥与负责的做法。
想与病毒共存以后有的是机会,想清零却只有当下。
4、深圳等地实践证明,“动态清零”方针切实有效
今年以来,作为人口上千万的港口城市,深圳也持续应对着疫情的高压考验,甚至还出现过清零后第二天又出现病例的“没完没了”,但深圳在“动态清零”的坚守下, 最大限度控制住了疫情,将病例与经济影响都降到最低,交出了远优于欧美与新加坡的完美答卷。
深圳的成功经验证明,应对奥密克戎,“动态清零”依然是现阶段平衡生命健康与经济民生的最优解。
其实,“清零”与“共存”两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动态清零”不是“零感染”,而是要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新冠可能还要陪伴我们相当长时间,坚持用“动态清零”控制住一波波疫情,在生命至上的大前提下尽可能保障民生经济的正常运转,又何尝不是一种“共存”呢?
往期回顾:
扫码加我微信!
更多走心文章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