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嘉宾】贾俊勇
文字整理】麦妈
【语音整理】嘟嘟妈
【文字校对】清风霁月
【公众号编辑】风继续吹


【讲座内容】
上期链接: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说享乐主义与生活满意度无关,只是说追求享乐这个过程,满意度远远小于对幸福感的追求的这种过程更rewarding。
从积极心理学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般追求幸福感的过程有什么呢?
就是说,你首先有一个pleasant life。
一般好莱坞电影里面说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
第二个就是有一个美好的生活Happy life,就是你关注各人的优点,有自我的价值体验感。在最更高层次上来讲,就是有一个meaningful life。
我们现在有条件的父母都讲素质教育,追求更好的目标和理想,比如说服务社区。现在我们COVID-19(英文)很多孩子都自己做一些公益活动,这是追求一种更高的价值体现。
那么我们说追求幸福感,很多研究表明,无论你到底是什么人,年龄、种族、性别、千万富翁还是老百姓,在我们生活的过程当中,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主观幸福感都是高于平均值和中点,不分你有什么区别。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这个快乐的指数呢?
最主要的一点是你是否与他人有良好的这种关系。
非常快乐的人就是幸福感非常高的人,往往和周围的人都有非常良好的关系,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我们刚才讲自我决定论的时候也讲了叫relatedness(英文),就是你可以被别人appreciate,别人可以理解你的这种个性,能欣赏你的这种人格,所以才有幸福体验感。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般会评估六类,24种个人的品质和美德。
比如说智慧和知识,勇气。勇气是一个单独的话题,也可以单独讲。人性,比如说爱、善良、社会的智慧,正义、团队领导能力,节制力、宽容,谦卑谨慎、自控力self control。
以前有一个研究说,能看孩子以后是否能相对在世俗意义上讲成功,或者一个相对幸福的人生的主要指标是什么呢?
自控力!
凡事比较有好的自控力的孩子,一般来讲,以后他的人生可能会相对好一些。另外,他说这六个品质还有一个就是超越,你的感恩、希望、幽默、灵性等等,这就不细说了。
我们说一下关于个性化的成功和幸福。
我们一般父母,我们的希望都是一样,几乎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一样:健康开心,安全成功。都想去清华北大,找个合适的人生伴侣,事业成功,婚姻稳定,早点儿孙满堂。
这些都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几乎都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给孩子以适合他们自己性情、性格的方式,或者对他们有益的方式提供一些成长的空间,我们的孩子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更高的幸福指数。
我们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真正发挥潜能这种机会,给他们这种空间,让他们甚至引导他们在很多地方找到灵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会如何克服一些困难,接受失败,这样才能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我也提到了,虽然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每个父母都不同,每个孩子性情性格不同,所以,在对养孩子幸福追求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个性化。
第一是父母的个性化。
第二是要了解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你才能有一个合理的期待。
什么是性情我给大家讲一讲,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一样,大家都知道,有的孩子天生天使宝宝,有的孩子天生晚上不让你睡觉,这就是性情,是一个动物的本性。尤其是它可以长远影响我们的行为风格。
How we do it,我们如何去做一个事。比如说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一般我们在心理学中,性情被广泛地理解为人与人在生物基础上的稳定而持续的不同行为,这些行为一般不受后天学习价值体系和态度的影响,一般认为性情是稳定和一致的,不随年龄改变。
“性情”这个词,在通常情况下适合被用在儿童青少年身上。在成人当中,我们很少说性情。当然了,也有说性情中人,这是通俗意义上的理解。
我们在成人当中更多的说什么呢?说性格。
一般我们把二者混用,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性情我们讲了是动物的本性,那么性格是personality,是一个人独特人格特征和品质的组合,就是你有什么样的character。
通常讲,它跟how do you do it不同, Who you are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你一个人性子很急,容易暴躁。但他也可以在有的时候表现为性格优雅,很有魅力,所以,性情和性格是不同的。
关于性情,你要知道你的孩子从小到大性情是什么样的人,内向还是外向。关于对性情的理解,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理论。
一般来讲,我们说常见的理论,就是托马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孩子性情分为九类,来观察孩子性情对成长过程中适应性的一些影响,比如说包括各种社会环境、学校、家里、交友。
这些特征包括孩子的什么呢?
比如说活动水平,是能量高还是能量低,爱动还是爱静,吃饭和睡觉的规律性。有些人天生规律性很好,按时睡觉。
有些孩子天生就少觉,睡得很晚,也起得很早,但是他能力也够。
还有对事情的反应,有的孩子,适应性很强,见到什么新鲜事物很快就适应。有些孩子很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对待事物的反应,有些孩子是非常急,有这些孩子是非常慢。
还有对情绪强度的管理和水平不同,有些孩子,比如说对同一件事情,他可以反映为比如说一到十,有的人是一,有的人是五,有的是十,所以说它反映的程度是不同的。
还有心情,还有是否容易分心。注意力是否很持久,还有坚持的毅力。有些孩子天生就很执着,有些孩子天生的就是这儿一下,那儿一下,他不一样。有些时候父母就觉得是孩子错,有的时候如果你理解了孩子,这可能不是他的错,他天生就这样,就是叫temptemperamentorary性情。
还有敏感性,有些孩子就是很敏感,这是天生的,后天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影响。他们塑造他们的性格,那是后来的。
一般认为绝大多数的孩子可以被分为三类,最常见的是容易型,就是说这些孩子都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他比较容易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还有10%属于困难型,还有15%属于慢热型,这里我就不细讲了。
更现代意义上对性情的一种理解,解释为一种对性情动机,危险创新,社会认可和尖端阶段性奖励的天生的反应,一般分为四类。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第一种是伤害躲避型harm avoidance,还有一种是追求创新型novelty seeking,还有一种是奖励依赖型reward Dependences,还有一种是坚持型persistence
这四种类型的反应,比如说奖励依赖型,他是一般有热情、有活力,外向、爱社交,追求创新型的反应。追求创新型一般是易妒、不耐烦、烦躁。伤害躲避型一般表现为爱分析问题、聪明、安静。坚持型表现为平静、放松。
每一个类型它都有一个度,比如从-10到+10的这么一个谱系,在这个谱系当中,每个孩子他的性情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父母如果能正确的知道你家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情,对于你可能对他会有更多的一个理性的期待,比如说甚至在职业选择上,你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理解。
对于孩子的成长,我觉着不光是要去理解孩子,我觉得更多的需要我们父母自我反省。还是那句话,孩子的成长其实更多的是父母,在跟他们在这个不同的时代中重新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行为、预期等等,重新再次成长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其实有的时候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属于信息爆炸时代,如果单纯从知识,我们叫knowledge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很多时候比不上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比孩子多的是什么呢?
是智慧,叫wisdomvista。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父母如果能首先了解自己,再了解孩子,调整自己对应孩子不同的性情,调整你们之间是否能够协调一致共同成长,有一个合理的对他、对你自己的一个预期,你才能在这个过程中相对的平稳度过。
否则的话,就像过山车一样,你会感觉无奈、愤怒,甚至心有余而力不足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一会儿回答问题的时候再多讲一下。
所以,有一点,你可以了解一下自己在心理学上属于什么样的人格特点,叫personality type。
我们做一件事情、说一句话、做一个决定都是有原因的。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在这边很多人力资源的人都会用的,我也比较喜欢,以后我也会写一篇科普,关于叫“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
这个我就不细讲了,非常复杂,了解这个对于你自己来讲,对增加你的自我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不光是对于你,对于你培养孩子,对于很多你人生的其他方面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于藤校的事情我就不讲了,因为时间的问题。
我先回答一下他们给我提的一些问题,我看看这些问题,我先回答一下,大概13个问题,我把它们分门别类大概的分了一下,简单的回答一下。
【讲座线下问题】
1. 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是否需要威严。特别是当触及界限问题时,许多家长是比较严厉的,威严对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影响?如何减少负面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过于严厉,对成年后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我以前写过一篇科普,关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大家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我写过两篇,一个是关于直升机父母,另外一个是四种类型的养育模式。这个是根据原来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发育心理学一个叫Diana W.在六七十年代发展出的理论。
她把父母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专制型父母。一听这个名字你就知道,他对孩子要求非常高,会制定严格的行为标准,通常是绝对标准来评价、控制和塑造孩子的行为。他们认为绝对服从是一种美德,当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与他们的标准出现不同或冲突时,甚至采取惩罚性措施来抑制孩子的自身意愿,这个我就不细说了。这是专制型,大概就是这样的。
第二种叫权威型父母。这类父母会试图以理性和导向性的交流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他们既有严格和清晰的纪律与高要求,也提供丰富的情感交流和支持,并积极鼓励孩子自我独立的价值观。他们与孩子会有丰富的情感交流,与孩子分享各种行为背后的理由,并在孩子拒绝遵从父母意见时征求他们的反对意见,不会强迫孩子完全顺应父母的要求。在这种家庭中,孩子的想法、行为和服从父母设定的纪律同等重要。
(未完待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