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不是写了一系列关于医疗养老的文章嘛。
没看过可以点击下面蓝字查看。
在这几篇文章里,我们不断提到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从2023年开始,六十年代那批婴儿潮的老人要退休了。这批老人的数量之大,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这批老人大规模退休,会给后面的医保支付和社保结余,带来严重的冲击。
当时有人就说了,对冲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冲击简单啊,我可以去投资医药股票。
毕竟老龄化到来以后,就算其他行业不好,医药行业总是会好的。
人年纪大了生病就多了,现在人又注重健康,对医药行业是长期利好啊。
这位小伙伴能这么说,是因为没考虑医药消费到底是谁买单,还有未来支付能力下降问题。
本篇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事情,再讲讲未来可能带来的一些新变化。
01 为啥要看日本
按照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当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4%,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开始进入老龄社会。
日本是亚洲首个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也是目前全球老龄化率最高的国家。
从下图可以看出,日本是在1995年的时候,开始步入老龄社会的。
我们国家的人口结构和日本接近,只是晚了30年。所以我们大概率会在2025年前后,步入老龄社会。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看,2020年全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2010年增加了60.3%。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2010年的8.9%大幅上升至 13.5%,距离14%这条线一步之遥。
从“老龄化”社会转向“老龄”社会,这中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非常重大。
一个国家正式步入“老龄”社会,意味着人口结构的转折点出现了。很多大家过去习以为常的东西,都会变得不一样了。
这里面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邻居日本。在步入老龄社会以后,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啥要参考日本,而不是参考欧美呢?因为我们不管是传统文化、人口结构还是老龄化节奏,都非常相近。
中日韩东亚这三个国家,普遍在15-25年内,就完成了老龄化向深度老龄的转变,而欧美国家平均需要50年以上。
东亚这几个国家还有一点很类似的是,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息息相关,我们在《生育率可能要低于日本了》聊过这个问题。
未来即使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下降趋势,很难根本性改善生育率低迷的问题。
所以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也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各个领域带来的变化,都会很大。
不过本篇我们主要想讲的是,老龄化以后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02 最大的预期差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看到各种报告对国内医药市场的描述,都很一致。
未来这个市场,依然会持续高速增长。而且随着老龄化持续,增速会越来越快。
核心逻辑也很简单,就是国内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而且现在正在加速。
老年人是医药消费的主力人群啊,老龄化以后老人多了,自然对医药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
这话乍一听确实没毛病,因为从下面这张老龄化趋势图,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内老龄人口在加速增长。
我们国家目前在图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这条红色虚线的地方。
这里相当于日本的1995年的时候,也就是绿色那条虚线的位置。
可以看出过了绿色虚线位置之后,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确实出现了大幅提升。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国家后面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会和日本一样出现快速增长。
但是老人数量多了,医药市场的规模就能高速增长么?日本告诉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65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14%,开始步入老龄社会。
但是奇怪的是,日本的医药市场的规模和增速却在不断下滑,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从下面这张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995年前后是一个分水岭。
日本在1995年,65岁以上人群突破14%,开始步入老龄社会以后,国民的医疗费用总额出现了稳步上涨。
上图中那条不断上行的虚线,标注的就是国民医疗费总额。
在日本步入老龄化的二十年时间里,这个费用总额增长了30%多。
可是在日本国民医疗费用总额,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上图中那条实线标注的日本国内药品产值,却出现了二十年不增长的情况
如果以1995年作为基数,后面很多年日本的药品产值,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负增长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直到2000年以后,日本的医药市场才又重新回到正增长。
2000年以后虽然是正增长,但是每年的增速依然非常有限,基本在0-5%之间徘徊。
倒是橙色线标注的“每十万人平均每日入院人数”,随着步入老龄社会有了大幅增长。
这等于告诉我们,步入老龄社会以后进医院的老人多了,但是药费却没啥增长。
为啥老龄化以后,日本医药行业的发展,会和市场预期相差这么大呢?因为医保控费。
03 日本的控费经验
早在1961年,日本就实现了医保的全民覆盖,医疗费用开始快速增长。
当时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再加上人口结构也相对年轻,所以一直没有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

由于控费措施较少,日本制药行业出现了高速增长,步入“黄金的二十年”。
在刚刚步入197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药品支出占国民医疗费用的比重,高达40%左右。
日本医药行业的转折点,也发生在这一年。
在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达到7%。跨过这条线,意味着日本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意味着,未来缴费的年轻人变少了,花钱的老年人变多了。
这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开始考虑,通过控制医疗费用,维持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日本开始搞医疗改革,逐步推动医药分离,控制药费增长。
日本政府首先做的,是通过医药分离的模式,改善过去“以药养医”机制带来的开贵药、收受药品回扣等现象。
因为在医药不分家的情况下,无论是明面上的医院药品进销差价,还是灰色地带的医生回扣,都会使得医生有动力多开药,开贵药。
所以想要控制药品开支,就必须先做医药分家改革。通过理顺利益关系,从根本上降低医生开大处方的动力
医药分家以后,日本医生的处方逐步从医疗机构,流向了调剂药房。
医生自身的收入,也从以前的药品提成为主,变成了诊疗费用为主。
收入结构转变,是因为日本在1974年之后,逐步提高了医生的服务收入。医生的处方和诊疗报酬,都有了大幅提高。
通过医药分家的医疗改革,日本很好的控制了过去以药养医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医疗行业的控制。
解决了以药养医的问题以后,日本紧接着又做了两件事,来降低药费在医疗支出中的占比。
一是从1980年开始,推动药品整体大幅降价。二是在1990年开始推进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
在1980年代日本药品定价体系确立之初,药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
后面经过多次调整以后,在1988年之后,降价幅度趋于平稳。目前降价频率大概两年一次,幅度大概在6%左右。
在政府的强力管控下,日本药品支出在医疗总支出中的占比,出现了大幅下降。
1970年的时候,药品支出占比大概在40%。到了1992年,降低到23%。
1995年以后,药品支出占比出现了快速下滑。到2000年初的时候,甚至一度跌至20%以下。
除了调整药品定价,日本政府还大力推进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
这么搞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仿制药价格便宜量又足,替代以后可以大幅降低药品支出。
使用便宜的仿制药,替代价格昂贵的原研药,确实可以大幅降低药费支出。
但是想要大规模替代,需要仿制药和原研药,具有差不多的疗效。
要是仿制药水平不行,治疗效果相比原研药会大打折扣,替代也不会成功。
所以这时候就要搞一致性评价,理论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和原研药效果是差不多的,可以起到替代作用。
日本国内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药品再评价,其中1998年开始的第三次评价,是最关键的一次。
这次再评价的目的,就是在日本国内,推进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

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完成以后,对原研药的替代有了基础。
日本政府随后出台了一些系列政策,推动对原研药的替换。
按照日本卫生部的规划,到2020年三季度的时候,国内仿制药的替代率,有望达到80%的水平。
在经历了政府多轮强力调控之后,日本医疗行业占GDP的比重长期维持在8%附近,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0%。

作为一个老龄人口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日本能把费用控制到这个程度,显然是非常优秀的。
04 控费对日本药企的影响
日本医保控费力度这么大,对国内的医药企业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体现在资本市场上,就是日本的医药板块的估值出现大幅收缩,甚至都没有跑赢大盘。
下图中的淡蓝色阴影部分,是日本医药板块相对大盘的溢价情况。
可以看出在1988年之后,医药板块相对大盘市盈率,开始出现持续折价。
要知道在政府强力控费之前,日本的医药行业相对整体市场,也是有过很长时间高溢价的。
在股市泡沫期,日本医药行业的估值能达到100倍。之后伴随着泡沫破灭和老龄社会,估值中枢逐级下移。
这期间只有极少数药企,在医保控费期间表现不错。比如武田制药就在1995-2000年期间,上涨了接近7倍。

武田制药这类在医保控费期间,表现出色的药企,基本都是得益于企业的创新+国际化战略。
不断推出创新,可以维持企业的利润率。出海扩张,则可以提高企业的销售额。
可以看出在日本医保控费期间,武田制药这类创新药企业的利润率,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出现了提升。

这里为啥要强调出海呢?因为对于日本的药企来说,单靠创新药并不能维持业绩持续增长。
在医保控费的环境下,日本国内的医疗市场的规模增长幅度非常的小,复合增长率仅为2%。
再加上九十年代,日本对外资开放了医疗市场。外资医药企业涌入,也开始抢占本土医疗企业市场。

在这种国内增量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日本的头部创新药企只能走出国门,去开拓海外市场。
这里我们看一个数据,大家就明白了。

从2005年到2018年期间,安斯泰来这类创新药企业,在日本国内收入复合增速仅2.3%。
同样是在2005年至2018年期间,安斯泰来的海外业务增速达到15.03%,远高于日本境内业务增速。
可以看出,在日本医保控费开始之后,这些创新药企业的主要出路,就是研发创新和拓展海外市场。
在降价的背景下,具备研发实力并且能够成功国际化的创新药企业,通常具备较好的成长性和弹性。
弹性来自新药带来的利润率提升,成长性来自于海外业务扩张,带来量的增长。
对于日本本土仿制药企业来说,医保控费带来的降价影响,比创新药企业大得多。
降价直接压制了仿制药企业的收入增速,在1988-2000年期间,这些仿制药企业的销售增速,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在一致性评审和医保控费之下,大量的中小公司退出市场。
在1975年,日本还有一千多家制药企业,现在已经缩减到305家。
不过在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以后,日本大型仿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开始快速提升,形成行业寡头的格局。
目前日本前五十家处方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整个医药市场的86.5%

规模效应和老龄化带来的自然增长,使得这些头部的仿制药公司日子越来越好过。
先是销售增速开始回升
之后盈利开始反弹,利润率也开始逐年提升

体现在资本市场上,就是橙色线标注仿制药上市公司的表现,大幅跑赢了蓝色的东证指数和灰色的医药板块指数。
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
一个行业的细微基本面变化,最终都会体现在在公司的市值上。
从日本的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
在老龄化和医保控费的背景下,日本整个医药市场的盘子是稳定,甚至萎缩的。
这个阶段能跑出来的药企,有且只有两种:
要么是在国内兼并扩张,做规模最大成本最低的仿制药企业。
要么就是那种真创新药,能够走出去做全球化增量,扩大市场的。
05 摸着日本过河
看过那本《日本战后经济史》的人应该知道:
可能因为人口结构和发展历程比较类似,我们国家的很多政策,都是摸着日本过河。
近些年搞的医改,其实也是差不多的路径。大家看看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就知道为啥我们会这么说了。
日本是在1970年,65岁以上老人超过7%,步入老龄化社会的。
过了四年之后,也就是1974年的时候,日本开始了旨在推动医药分家的医疗改革。
我们国家是在2005年,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7%,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
后面在2009年,也就是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7%的四年之后我们国家提出了旨在推动医药分家的医疗改革。
这个医药分家改革启动的时间节点,和日本那边基本上是一致的。
2015年,也就是在我们提出医药分家之后的第六年。卫计委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意见。
有意思的是,日本那边搞医疗费用控制是在1980年,也是在1974年提出医药分家之后的第六年。
之后我们和日本一样,通过搞药品大规模集采降价和仿制药替代,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可以说我们的医疗改革,基本就是摸着日本过河,连时间节点都差不多。
过去很多投资者看好老龄化以后医药股的逻辑是,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医药消费市场的扩大。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一点是:目前全球多数国家的医疗行业,都是靠医保基金买单的。
除了少部分富裕人群,可以通过商业保险和自身储蓄买单。大部分人群看病的开支,都要依靠医保体系
这意味着医保体系支付出去的资金,占到了医疗行业收入的大头。
医疗行业的总需求,也受制于国家医保体系的支付能力和支付上限。
这也意味着整个医药行业的收入增速,很大程度上是由未来医保的收入增速决定的
所以医疗行业看似是一个成长性行业,但实际上是一个政策周期性行业。
只不过这个行业的周期,和整个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息息相关,变化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大家没啥感觉。
为啥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医保基金池子里的钱,和社保基金一样,是工作的年轻人交的。
在步入老龄社会之前,社会上工作的年轻人多,需要花钱的老年人少。
所以我们看到早早退休那批老年人,日子过得相对舒服。大家养老金年年上涨,医保也非常宽裕。
甚至可能很多人都还记得,十多年前很多老人会拿着医保卡,去药店买米面粮油,那也是药店最赚钱的时光。
后面为啥要搞医改呢?因为迈过65岁老人7%这条线以后,交钱的年轻人变少了,花钱的老人变多了。

我们可以看看,每个人一生中的医疗支出曲线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大家就明白了。

从下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五六十岁以后,每个人的医疗支出都指数级的增长。

这个年纪的人,如果生了场大病,医疗支出基本就是花钱如流水。
所以通常我们认为,60岁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个应该也符合大家的过往经验。
建国以来我们有三次婴儿潮,基本上每隔20年一次,这基本符合人的生育周期。

三次婴儿潮里最厉害的一次,是在1962年到1972年之间,峰值是平均每年3000万的新生人口。
这批在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老人,大批都会在2022年年满60岁,逐步开始退休。

他们的医疗支出,也会在退休以后大幅增加,从而不可逆的增加医保基金的支出。
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就是,当前老龄化持续上升,商业保险的覆盖也不完善。
所以整个医疗口的大买方,其实是医保基金。这意味着医保基金对行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医疗的需求确实是在不断增长的。但是老龄化又决定了,缴费的年轻人是变少的。
地主家也没啥余粮啊,所以医疗需求迅猛增长的同时,医保控费力度可能会更大。
既然是摸着日本过河,参考和我们人口结构、文化属性以及产业发展和我们相似日本
对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其实是可以找到一些参考答案的。
我们知道日本在1995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4%以后,GDP的增长就基本停滞了,甚至某些年份出现了一些下滑。
在这个阶段虽然日本国内老人越来越多,但是国民医疗费用占GDP的比重,在此后很长时间里都没啥变化。
GDP增长停滞,叠加医疗费用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意味着日本的医疗市场整体规模保持了稳定甚至小幅萎缩。
为啥这个阶段日本老人增加了这么多,但总体医疗费用,却保持了稳定呢?
因为日本政府启动了强力医保控费,通过搞药物价格控制、一致性评审和全面推广仿制药。
后面甚至通过行政定价的手段,来降低整体的医疗费用的支出。
一系列操作完成以后,硬生生的按住了国民医疗费用支出增长。
导致日本国内整个医疗市场的总量,保持了持续稳定甚至减少。
由于各种要素类似,未来我们的医疗控费从大方向上看,路径和日本应该是差不多的。

在很难开源增加收入的背景下,我们医保控费的目标,应该是严控总量增长。
未来可能会看到,虽然治疗人次上来了,但是人均医疗开支会持平甚至持续下降。

其中医疗开支里面药物乃至器械开支的占比,会出现不可逆的下降,就像日本发生的一样。
对很多医药公司而言,需要面对的结果可能是:去年难受,今年难受,未来更难受。

06 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从医保控费的角度看,目前的核心方向有两个。一个是降低流通中的成本,一个是降低终端的费用成本。
在这个大背景下,未来整个医药领域的市场结构,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流通领域我们在做的,是两票制和零差价全面铺开,这会重构医药下游的流通市场。
在两票制和零差价的背景下,拉长看医药流通企业会出现大规模兼并整合,龙头企业的市占率会不断提高。
因为流通企业作为通道企业,天然具有规模效应,所以一定会向巨头收敛。
整合完成以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医药流通领域产生巨无霸企业。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的美国,医药流通三巨头的市占率,就能达到90%。
除了降低流通成本,想要降低终端的费用成本,就要想办法降低药费和器械的费用。
过去这部分费用降不下来,核心问题在于药企和器械企业的营销费用太高了。
营销费用这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终端市场不够标准化,医生拥有处方和器械选择的自由裁量权。
有选择就存在各种灰色的空间,想要控制费用支出,就要把这些空间打掉。
所以我们才看到了
治疗指南和临床路径的更新,还有仿制药橙皮书、一致性评审、新版药典、ICH指导原则的变化等一系列动作。
这一系列动作的目标:一方面是为了规范医生的处方流程,一方面是进一步标准化处方。
通过治疗指南和临床路径的更新和其他一系列变化,把医生的处方规范化和标准化。
等于说通过标准化流程,回收了医生的处方权,让你在规定的范围内去开处方。
同时通过后续一系列动作,把整个流程变成标准化产品。
产品标准化以后,价格控制就相对容易了,后续可以开始搞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信息化。
医生信息化、就诊数据信息化、处方信息化以后,在大数据、指南和临床路径的配合下,中国版PBM就可以做起来了。
通过PBM对医疗服务整个流程进行监控,打掉药企在医生端的营销费用。
从而达到控制整体医疗费用支出在合理范围之内,和促进治疗效果的结果。
要知道流通环节和营销费用,其实都是药企的成本,并不是医疗的必须开支。
这部分费用控制以后,药企的营收虽然会出现下降,但是利润会相对稳定。
在压缩医生端营销费用的同时,医改也在尝试探索降低仿制药和创新药的供应成本的方法。

仿制药一致性评审,其实就是仿制药市场的供给侧改革,这个日本医改时候也做过这个。
通过一致性评审,提高药品质量的同时,把以前的同类仿制药批文都干掉。
新批文把供应企业限制在三家,或者更少的药厂。在这种背景下,每个药厂都能享受更高的市场份额。
20个药厂供一个品种,和3个药厂供一个品种,中间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
市场份额提升以后,不管是营销成本、固定资产和制造成本都是不一样的,药价就有了下降空间。
未来仿制药会成为处方药市场中最大的一块,也是最稳定的现金流业务。

虽然整体市场不会有太大增长,但是因为批文限制了供应厂家,每个参与者都可以稳定赚钱。
当然了,对没能参与进来的仿制药企业,结果也是非常残酷的。我们会看到大浪淘沙,大批中小药企会倒闭。
这道理和日本医保控费以后,日本国内仿制药市场发生的情况差不多。
和仿制药领域采取供给侧改革,降低供应成本不同的是:创新药是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让你降价的。
通过优先评审加速研发,再加上谈判目录加速商业化,加快大家拿批文的速度
只要数据效果好,你就可以上。这样的话,市场上同类新药的供应会大幅增加。
同类竞品多了,价格自然就降了。最后谁能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要比拼药物的临床效果。
这迫使创新药企业不断投入研发,在开发新品种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的临床效果。
07 未来可能的方向

讲了这么多,大家也应该看出来了。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医保和社保开源都很难,所以只能想办法节流了。
在这个过程中,医疗支出的总量,会被严格控制。各种控费措施,也会层出不穷。
因为医保的支出原则是以收定支,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尽量略有结余。
这时候仿制药企业的出路,是通过兼并做大规模和降低成本。成为医药供给侧改革中,剩下的大玩家。
创新药企业的出路则是通过不断投入研发,开发新品种的同时,努力提高临床效果,才能占领更多的国内外市场。
因为在医保控费的背景下,创新药企业产品的价格,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和降价压力。
当然了,对于创新药企业还有个选择,是到国际市场去寻找增量。
能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或者成功出海成功占领市场的创新药企业,都会被资本市场热捧,就像当年的日本武田制药一样。
在医保严格控费,整个国内医疗市场增量不大背景下。长期看资本市场能跑出来的医药企业,也就两种
一种是规模最大、成本最低的仿制药头部玩家,这种企业后面会出现市场份额和利润双升。
一种是真的有创新和研发能力,能够提高国内市场份额,同时出海寻找增量的创新药玩家。
除了创新药和仿制药,我们还有个看好的领域,是传统中药。
逻辑是很多传统中药品种,在未来会变成快消品和保健品。
要知道传统中药是很难搞现代化的,因为搞现代化,就要和现在的国际标准接轨,上临床和双盲实验。

想单独做出一个中药标准被认可,从而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是非常难的。
不然你以为天士力为啥要跑去做FDA的临床,而不是自己搞一套新的标准。
也就是因为没法上临床和双盲,所以大家总是觉得,传统中药有多少疗效很难说清楚。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在网络上大家对传统中药总是争吵不休,但这并不妨碍传统中药的群众基础很好。
大家觉得这东西吃了有用,那就是有用的。觉得有用就愿意花这个钱,这就是养生保健和快消品的逻辑。
这时候有品牌和文化优势的很多老字号,还有部分保健养生相关的中医药领域和品种,会随之崛起。
尾声:
在老龄化和医保控费的背景下,从投资的角度讲,未来我们在医药行业要看的方向,其实非常简单。
仿制药兼并扩张以后的头部玩家,创新药能寻找到海外增量的玩家
还有就是中医药里,能做成养生保健和快消品的玩家,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虽然看起来方向很简单,不过文章开头的小伙伴想用投资医药的方式,去对抗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不管是仿制药企业还是创新药企业,多数中小投资者都很难判断,最后哪家能够杀出来。
与其考虑买医药股做对冲,还不如有条件早点考虑配置我们在《一个经典配置》里面提到的商业医保,更稳妥一点。
因为步入老龄社会以后,不管社保还是医保,支出压力都是非常大的。
未来我们国家庞大的老人数量,和医保基金的支付能力决定了,医保的目标都是管饱不管好。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炒股拌饭”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