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的话比较多,思维比较发散,想到啥说啥。
第一,片头的两段互文很精彩。首先是我们军人回家探亲,展示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承受了多年的苦难终于见到了曙光,我们军队传令还要靠骑兵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去通知……虽然颇有艰苦环境下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但是画面一转就是美军的仁川登陆:航母、登陆舰、飞机、坦克、武装到牙齿的士兵……这两段的镜头语言就是在告诉观众,这是一场怎样纸面实力悬殊的较量。
这一段内容还有一个潜台词:领导人下决心抗美援朝,是需要怎样超越历史的勇气。于是紧接着引出了下一段的互文:疍民的儿子上战场,领袖的儿子也上战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子。岸英像彭老总请战这一段很精彩,去年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也有所提及:
(因为手头没有《长津湖》截图,放一段《跨过鸭绿江》的剧情)
前面这一段很重要,它讲述的是我们为何而战——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某些阶级,而是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为了全体中国人民。电影全篇的灵魂就是宋时轮那一句话:“我问他为什么要参军,他说:共产党和毛主席给我们分了土地,现在有人想把它抢回去。”这话实在是说到点子上了,可以看出来《长津湖》绝对是有高人把关的。
一部主旋律作品的灵魂在于它的思想高度和文戏,我看网上评价有些人嚷嚷着前边一段太长了,我就很不能理解,前面这一段非但不长,我还嫌太短了。领袖的每一句话,都是高度凝练的结论,背后包含着无数的讨论、争议、博弈、决心与勇气。不喜欢看文戏,就不要看主旋律作品了。喜欢看噼里啪啦蹦的大爆炸场景,为啥不去看好莱坞爆米花片呢,迈克尔贝给你噼里啪啦蹦24个小时不重样。好莱坞流水线电影和抖音短视频让许多人丧失了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竟然对于时间稍微长一点的文戏、思想建设、情感铺垫都看不下去了,觉得《长津湖》开头太长的观点必须批判一番。
第二,七连参加的第一场战斗也很精彩。首先这完美体现了我军从指战员到战士的主观能动性,相较于国民党军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根据战场形势积极自觉地制定作战计划、配合友军战斗,是我党部队一贯的优良传统。
这种“主观能动性”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最经典的就是辽沈战役胡家窝棚战斗,3纵7师21团3营一部的指战员和战士们,在复杂的战场形势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捣毁了廖耀湘指挥部,最后惊弓之鸟的廖耀湘直接明码发报。西方军史学者特别喜欢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传奇故事,把胡家窝棚战斗称为“这是‘上帝之手’为东野部队送来的‘神来之笔’”。但他们看不到,这种偶然的成就后面有着必然——就是我军高素质指战员们在应对复杂战场形势时的果断决策,以及战士们执行命令的英勇与决心。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这一点精英学者们搞不明白。
但是影视作品中应该怎样表现主观能动性?《亮剑》中的李云龙肯定不是:上级已经指示了李云龙从那个地点突围、按那条路线撤退,李云龙的做法是标准的战场抗命。你咋知道上级不是做一个全局考量?你咋知道你的撤退路线不是为了掩护其他友军?你咋知道你的集合地点不是为了下一次战役做准备?上级命令一二三四都那么明确了,肯定有你不知道的情报和规划在背后。《亮剑》的原著作者既不懂历史又不懂军事,也就是电视剧演员演得太好了,否则那里面各种桥段是标准的“抗战神剧”。
《长津湖》里七连在执行任务的途中,首先不忘上级交待的任务,其次有力的支援了友军作战行动,这个切入点就很好。但略有瑕疵的地方就在于,七连的任务是给志愿军司令部送电台,这是个大于天的任务。相对合理的做法应该是留下一个排来支援友军战斗,或者连长跟指导员分开,连长要完成送电台的主要任务。否则要是送的电台出了什么马虎,信不信彭老总敲你的沙罐?但是呢,确实需要有一场小的战斗调节节奏,而且这场战斗不是白打的,分别展示出了我军攻坚和伏击的两种作战方式,是一个必要的情节;同时七连必须要去志司,因为前面说的疍民的儿子和领袖的儿子这两条线需要收束。想来想去也只好这样处理的,想要做好剧情必须要取舍。
第三,战斗场景有很大进步。近三十年来吧,我们主旋律战斗场景太多的猪突狂奔、人海战术了,稍微懂一点历史的观众们都知道“支部建在连上”“三三制”是啥,但偏偏我们拍主旋律作品的导演编剧们不知道。“人海战术”是人家造谣抹黑我们的,那些废物导演编剧们一个个上赶着排进自己作品里,两个字——无能。要么我说《长津湖》是有高人指点么,看炸信号塔那一段小战斗,几乎每一段镜头都是在讲战斗小组如何配合的。有些人夸奖电影的战斗场景、爆炸场面多么宏大多么感官刺激多么震撼,这也确实是优点,但我一定要说战斗场景长脑子了才是重中之重,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四,关于美军的内容。之前类似题材的作品有一个误区,把美军描绘成一个“对手”,举手投足之间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与拔高。其实美军不是我们的对手,美军是凶残的侵略者,是历史和人民的对立面——但是他们凶残与邪恶不妨碍他们实力强大、行事狡诈、战术素养高;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吊民伐罪、替天行道,是不能与美军同日而语的。乱石滩那一段戏很好,美国空军带来的压迫感拍出来了,那些臭变态拿尸体泄愤也很好展现出了他们的凶残。
其实无论是拍日本人还是美国人,我们完全不像需要美化或者丑化,只需要按真实的历史照常拍出来就好了——凶残、狡诈不妨碍他们是强大的对手。历史上麦克阿瑟就是那样的狂妄自大,历史上的史密斯就是那么谨慎周全。兵法上讲:勿以军众而轻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这三个‘勿’字,麦克阿瑟全占了。幸亏有一个史密斯兜底,要不是他顶着“coward”的骂声建了一个下碣隅里机场,还有在柳潭里集结了相当兵力,陆战一师真就可能交待到那里了。我们也并不指望敌人人均麦克阿瑟嘛,侵略者就是凶残邪恶也是有智商的。
第五,关于历史细节。《长津湖》好几个场景都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阿喀琉斯之踵——后勤。后勤的本质就是制空权,开头部分为了躲避美军空袭,火车在没装完物资提前发车,这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事件;车站工作人员脱下身上的棉衣、棉裤,扔给车上的志愿军,也是发生的感人故事。后面火车被炸,七连只能步行护送电台,这个在战争中也非常常见,别说火车了,就是我们运送物资的汽车都是十不余一。还有我们在歼灭美军陆战部队,清扫战场消化缴获物资的时候,很快美军的飞机就来了,不在乎自己还留在现场的伤员俘虏,就是为了不让志愿军拿到物质,凶残如斯。
还有志愿军战士装备——日式、美式杂装——也是历史还原,日军装备是打日本人缴获的,美式装备是打国民党缴获的,那时候斯大林还很抠门呢,直到打金城那时候才装备了喀秋莎。宋时轮第九兵团是三野的王牌主力,淮海战役吃掉了国民党大量美械师,作为尖兵的穿插七连有这样装备很合理。另外伍百里牺牲的陈官庄战役,就是淮海战役的最后一场大仗——歼灭杜聿明兵团。
《长津湖》里我最最满意的一个历史细节,就是讲述了毛岸英烈士牺牲的前因后果,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电影荧幕上讲述岸英牺牲的历史,起到了很好以正视听的效果。大家可以看看我《把毛岸英烈士身上的脏水擦干净》这篇文章,其中汇总了多方资料,包括志司的电报,以及当事人成普、龚杰、杨凤安、王天成等人的回忆与交叉论证,基本上还原了岸英烈士牺牲的原貌——就跟电影里展示的一样。再补充一个小细节:按照当天的任务分配,毛岸英可以不到作战室的木板房去值班,可他考虑这天是第二战役的头一天,任务很多,所以自愿申请去值班的。
第六,关于演员。吴京在《长津湖》里的表演过于出彩了。当年《战狼2》大火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吴京的动作戏已经是中生代演员的翘楚了,但是他的文戏实在是好差啊。结果因为这句话被好多友军误伤,说我是公知。后来我暗戳戳地修改了这句话——吴京的文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结果这几年吴京真是肉眼可见的进步,《流浪地球》的表演虽然不是特别出彩,但已经没有明显的短板了。《攀登者》中吴京贡献了他出道以来最精彩的表演,文戏和情感戏撑起了整部电影,要知道跟他对戏的可是章子怡啊,吴京拿得起接得住,丝毫不落下风;吴京的表演甚至可以说是《攀登者》唯独可以拿出来说道说道的。《金刚川》就不提了。
看《长津湖》,感觉吴京已经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级别了,他现在就是主旋律作品最合适的男主角,没有之一。这是他不断磨练自己的演技不断进步得来的——要知道,他可是中国影视票房冠军的导演+演员啊,能有这种上进心真的很让人敬佩。虚假的吴京粉丝只知道玩“中国”梗,而真实的吴京粉丝关注几年以来他演技飞速的进步。
另外张涵予演得也真好,举手投足之间把宋时轮这个勇将的感觉演出来了。宋时轮是什么主,是淮海战役的时候冲得太勇,一个兵团司令冲到了国民党防区了,然后理直气壮地命令国民党营长起义——否则第二天大炮把你们轰成渣渣,也正巧那个营长是地下党。所以张涵予演宋时轮太合算了,他台词虽然不多,但是那两句——一个是“现在有人想把它抢回去”,一个是“我们在跟老天爷较量”,这两句就是整部电影的灵魂。张涵予真是演啥像啥,演机长行,演院长行,演司令也行,宝藏演员。
当然其他演员也很不错,这里就挑两个最出彩的来讲,剩下的统一夸一夸吧,这部片子演员层面没有一个拉胯的。
第七,关于主旋律作品。新时代的主旋律作品怎么拍,是个宏大的问题。正如我开头所说,《长津湖》是有高人把关的,希望这种把关能在所有主旋律作品中都能形成常态化,避免再有某些二五仔夹私货。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讲,大导演的叙事技巧、制作经验,以及成熟的电影工业化体系,都是必须的。虽然好莱坞的工业化很套路,但是也有很多先进的经验需要我们学习。
尤其是对于许多观众来说,他们对于这些题材并不是天然感兴趣的,他们是因为明星、大导演、大制作才走进电影院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电影的这些亮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广大群众去看,在通过电影中的价值观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主旋律作品的魅力、感受到伟大的人格与高尚的理想所应有的光辉。我认为这是未来主旋律作品最应该尝试的道路。
我们现在不是国家兜底搞主旋律那个年代了,让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上挣到钱、挣大钱,形成正反馈,才能让更多的制片方与优秀的艺术家们有动力去继续拍摄弘扬正能量的作品,简而言之要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我一直以来对工业化生产的诸如《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作品持总体的正向评价,也就是这个原因——这是很好的商业化与正能量相得益彰的体现。我之前写《中国医生》好评的时候,有人说影视圈就不应该用抗疫题材挣钱,挣得这个钱又给不到一线医务人员。但是我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我们要允许这些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挣钱,如果质量上乘还要挣大钱,这些作品挣了钱总比流量明星挣了钱好吧?反正文化娱乐的需求都在这里,钱都流向了垃圾作品垃圾明星,最后劣币驱逐良币了,损失的是所有观众。
我看网上各种消息,《长津湖》应该是有续作的,虽然目前还看不出来这个续作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但是水门桥这一段历史肯定是要继续在大荧幕上展示的;冰雕连、杨根思的故事还可能会更详细地讲述。我们的主旋律作品有过很好的探索与经验,从《上甘岭》《英雄儿女》到《大决战》三部曲,里面有无数宝贵的经验值得当下电影人去学习。

第二本新书正在付费连载中:《资本囚笼》:结语——革命尽头(上);革命尽头(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