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Huini。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有家长问:
“你们好像文书很出名,但是规划不怎么行吧?”
这个问题常常让我感到无语。(请注意:一个错误的问题是无法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的。
我一直对市面上很多的所谓“规划”感到费解。
比如,告诉学生要好好搞GPA,最好要年级前几,让学生的托福在高一毕业前考到110分等等。
道理是没错。
但这就好比地产中介告诉成年人,你想买房是吧?那你记得在开盘前凑够一千万现金哦。
谁都知道房价高,但是没人告诉你怎么搞钱啊。
同理,每个学生都从留学中介那里得知GPA要拿前5%,那么请问,95%的学生咋办?换个学校去排名咩?(还真有这样做的。)
这种一股脑让学生去搞成绩的“规划”,就是废话。
正确的做法是:
让成绩可能到5%的学生做到5%(其实这些学生从来不需要多说)
让95%的学生把时间精力更多地投放在适合自己的路径上,获得充分自信同时,反哺成绩。
又比如,很多规划思路是给学生定两三个标签,什么计算机一个,音乐一个,公益一个,围绕标签整点比赛夏校,然后再推荐几个高提成的科学研究项目。
整个高中总算搞了点事情撑场面,不至于一片苍白,于是皆大欢喜。
这种规划,只要搜索能力和时间稍微充裕一些的学生和家长就能完成,剩下的工作无非就排排时间表而已。
找信息、排时间表,这些都是附加价值极低的事。但是大把人趋之若鹜,愿意为之买单。
更有意思的是,有能力找到这些信息的学生,往往是最主动的学生,他们无论怎样都能做得不坏。
而没有能力找到这些信息的学生,往往是根本没有往心上去,你就算把这些信息塞给他硬做,往往最好也就是一个中庸的结果。
结果呢?翻开简历一看,理科生人均AMC,文科生人均约翰洛克,商科不来点fbla kwhs launchX似乎就不入流。
不止一次,我碰到学生来问我:
“老师老师这个比赛这个活动我要参加吗?”
我问你想吗?
学生说:“想是想啊,但是好像跟我的申请主线不配套。”
我感觉这问题最有意思的是,您十五六岁的人生都还没开始过呢,哪来的主线。
Zi的Anna在拿到一枚高级offer之后接受沪上媒体采访。
有学弟学妹问她:活动如何从零开始?
她感到大为震惊,回到:活动不都是从零开始的吗。
一个琢磨数学的老铁能不能写篇政治论文?
一个想赚钱的商业奇才能不能装个机器人?
一个内向爱写作的家伙能不能咄咄逼人地咆哮模拟法庭?
人本身多么复杂,多么有趣。
去看到这些复杂,去经历这些有趣,就会形成最大的申请竞争力。
而我们要做的规划,是保护一个人免受外界过大的压力,帮助他祛除不必要的噪音,去支持他完成他本来的使命。他便能发挥出他自己本来就有的创造力,去吟唱出他最独一无二的声音。
谁再跟我提我这是理想主义,我就用锅盖敲他的笨头。
愚蠢的规划思路,削足适履,营造狭隘人设。
聪明的规划思路,释放生产力,让人开始活出自己。

往期精彩文章:
家长说|不“鸡”娃以后就是自由放任?我选择了一条中庸之道——《大学之路》读后感
美国大学又双叒叕变卦:JHU不再承认中国疫苗;莱斯大学等开始线上授课
家长说|当年我“跳农门”,现在我这样考虑孩子的教育选择
家族第4代大学生、第3代留学生,我娃依然是middle calss broke kid︱而我觉得蛮好
Huini说|那些玩游戏的年轻人
Huini说|“双减政策”——减掉的是不重要的“供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