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
在实操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捕捉孩子情绪是一个难点。为了降低捕捉情绪的难度,这里提供两个实操方法:
  1. 预判行为之后的连锁反应
  2. 教孩子擅于表达情绪,而不是掩盖自己的情绪
第六篇记录寻找元情绪,其实就是在教你预判行为之后的连锁反应:
这一篇我们将来讨论第二种实操方法:教孩子大胆表达。
有很多父母会本能的避免与孩子负面情绪正面交锋,他们会用回避的方式,试图掩盖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且指望也许换个环境或者过一会孩子就忘了,负面情绪就能自然消失。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有当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并且被他人认可理解了自己的情绪,负面情绪才会慢慢被消化。因此,情绪来临时,勇敢表达,准确表达就是疏导情绪的最佳方法。
当然学龄前的孩子表达情绪往往词不达意,说不清楚。你不能指望一个3岁的孩子可以准确地告诉你:“我今天在幼儿园与朋友发生了争吵,我觉得很委屈,所以回来的路上我一直不想说话”。而等孩子大一些,又可能不想与父母沟通自己遇到的问题,比如你问他:“今天发生了什么?”他可能会直接回答你:“忘记了,不知道。”
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或者习惯封闭自己的想法,那么情绪管理的引导将在第一步就告败。因此打开孩子的话匣子是情绪管理引导的第一步。
打开话匣子,也讲究时机,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自己静一静不想与他人对话的权利。当孩子此时没有心情与你沟通时,不要追在孩子后面执着的骚扰孩子,不如给彼此一段静静思考的时光。
那什么时间点是鼓励孩子表达的时机呢?
孩子发问的时候
当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往往背后隐藏有他们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所以孩子发问时,我们要及时换位思考,想一下孩子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是今天有什么事让他困惑了?还是他有什么情绪埋藏在问题之下?亦或是他只是简单的看到某个事物勾起了好奇心?
我们可以顺着孩子的发问,深入交流看看孩子还有什么问题在后面等着。
如果我们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情绪,可以在回答中用故事的方式去帮助孩子承认自己的情绪。
比如:
有一天和一妞走在路上,看到一个流浪汉带着一个小孩睡在马路边。
她问我:“妈妈,为什么有人会睡在马路上?”这个问题看似是很简单的因为看到所以想到的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在我告诉他:“因为他没有房子,没有家。”
之后,她又追问:“为什么会有人没有家呢?有很多人没有家吗?”接着交流下去,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我才意识到其实她这个问题并不是想要得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流浪汉的回答,她看到这个流浪汉和小孩后,产生了不安的情绪,害怕自己也没有家,也会睡大马路,也会流浪。
这时,我确认了她的想法后,告诉她:“你不会流浪的,有爸爸妈妈在,你不用担心,咱们一家一直生活在一起。”
这时一妞满意地笑了,并且开始和我讨论她想要一个大房子,房子里要有些什么摆设,她有什么样的计划等等,她开始描述她心中的家是什么样。
我也从她的描述中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喜欢的家庭氛围是什么。
那真是一场愉快的对话,孩子打开话匣子后,就可以轻松的引导孩子表达她对于平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看法。
而在她问出第一个问题时,我并没有想到后面讨论的走向会是如此。
假想游戏的过程中
对于3~6岁的孩子,假想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了。假想游戏也是他们最能敞开心扉,更换角色的时刻。这个时候,配合孩子一起进行假想游戏,你会收获很多平铺直述发问难以得到的答案。
比如:
一妞有一只小猴子玩偶,从6个月开始就一直陪她睡觉,她给它起名叫“小可爱”。
有一天晚上,她爸爸陪她睡觉,她和爸爸开始了假想游戏:小可爱是一个不喜欢睡觉的小孩,而她是小可爱的妈妈,她爸爸是小可爱的爸爸。
(要知道,她自己就是那个不喜欢睡觉的小孩,每晚睡觉时间到总是会想一切借口拖延,要么就是抱怨“睡觉太无聊了”。晚上9点上床,能磨蹭到晚上10点半还在叨叨叨不睡觉,所以一到晚上10点以后,如果她还在找借口不睡,我们家就会进入剑拔弩张的气氛里。
在游戏里,小可爱开始用各种借口拖延不睡觉,一妞这个“妈妈”开始一大堆的道理训斥小可爱,那些说辞都让我惊呆了,那可都是我和她爸爸平时说她的话啊!不仅如此,她比我平时讲得还能扩展更多,态度还很凶。我从她的游戏中仿佛看到了一面镜子,看到了自己和老公晚上生气指责她的模样。
孩子真的很聪明,她用这种方式与我和孩子爸爸沟通。我们也抓住这个机会,让她讲讲小可爱的优缺点。她讲了很多小可爱做的坏事(其实就是她自己平时做的事情),我们问她小可爱为什么要做这些坏事呢?她嘿嘿一笑,说:“因为她最喜欢捣蛋的感觉呀!她觉得很好玩呀!”
在这个假想游戏里,我看到一妞其实什么道理都懂,我说的话也都听进去了,平时她的一些行为只是她觉得很有趣的互动。所以在下次再出现她故意捣蛋的无关紧要的小动作,我们也会嘻嘻哈哈的把它化解成游戏。正是有这样假想游戏的沟通,让家里少了很多鸡皮蒜毛的指责,多了很多笑声。
像这样的假想游戏,我们每天都会进行,而且还会切换角色,比如她是小可爱的奶奶、姥姥、同学等,在不同的角色扮演里,可以特别清晰的看到她生活中发生了哪些事,以及这些人在她眼里的模样。
孩子主动述说自己事情的时候
有时追着问孩子:“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孩子会拒绝回答。但是有时候,你不问孩子发生了什么时、或者你在忙的时候、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孩子反而变成话唠,追在屁股后面急不可耐的向你讲述自己今天的遭遇。
所以有时以退为进,不主动追问,等待孩子来述说反而是更好的时机。
当然,在你忙的时候、或者与他人交流时,孩子凑过来主动述说找存在感时,也要抓住机会给孩子述说的机会,千万不要每次在这种情况下不搭理孩子,时间长了反而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不关注自己,进而习惯性封闭自己的内心。
孩子很伤心、害怕、生气的时候
当孩子伤心、害怕、生气的时候都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刻,当他们从强烈的情绪中冷却下来后是孩子最容易打开心扉的时刻,千万不要错过。
当然,此时第一要务是先把孩子从激烈的情绪中安抚下来。如何安抚就是我们后面将要讲到的沟通技巧。
5
重视孩子的其他表达方式:画画、写信、唱歌
孩子打开心扉并不一定只会用述说的方式,还有可能会用到画画、写信、唱歌等形式,尤其对于一些复杂的感受或者难以启齿的感受,用这样间接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表达自我。
比如:
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往往会画一些生活中给他留下印象深刻的画面。
或者可以跟孩子玩写信游戏,有很多话说起来很难,但是写出来却能更为轻松的表达,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方式反而是表达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当孩子打开话匣子以后,我们就进入到沟通的正式阶段了。此时我们需要分辨信息、处理信息、接纳情绪。
  • 分辨信息:
在孩子传达的话语、表情、肢体动作或者其他表达形式中,分辨出孩子想要传达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 处理信息:
孩子的情绪表达多是模糊不清的,或者他此时的情绪并不一定只和他讲述的事情相关,还和其他情况交互相关,比如孩子的作息、一段时间的状态、之前发生的一些事等等。所以,我们和孩子沟通时,如果孩子长期存在一些异常的情绪,可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当下的叙述中。
  • 接纳情绪:
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我们都要接纳认可孩子的情绪,对于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情绪,我们可以帮助他梳理并且定义,让他知道此时复杂的感受是正常的,这样可以帮孩子从自我质疑中解脱出来,并且更为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有情绪时,第一时间需要得到的只是接纳与认可,而不是指导建议,所以不要试图说服孩子“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急着指导孩子必须该如何去做,这样会让孩子有种“自己被否定”的感觉。先将情绪疏导好以后,等孩子求助时,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导孩子的行为。
引导孩子主动表达其实更是一种社交习惯的养成,在日常点滴中抓住机会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让我们的亲子沟通进入良性循环。
当孩子开始主动表达后,哪些话是我们该说的,哪些是我们不该说的,或者我们还有什么小技巧小游戏可以用到,后面一妈将与大家持续讨论。欢迎持续关注。
想系统学习尊重式育儿和规律作息,可以从一妈的新书《尊重式育儿:超实用的轻松育儿实操图文攻略》入手,随书附赠28天天使宝宝养成实操方案&价值599元的课程、经验贴、代金券等福利
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直接购买此书▼
↓↓↓点击下方视频,提前预览一妈的新书↓↓↓
热门文章回顾:
点下“在看”↓↓↓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公民应有的素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