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美国小学的日常】关注我哦
美国公立学校老师分享美式教育

作者:Allie老师
关于作者:
美国硅谷私立小学在职老师
旧金山沉浸式中文学校老师
国革新式教育亲身实践者
美国双语教育学硕士
相信大家每天都被热播剧《三十而已》疯狂刷屏。Allie老师也成为追剧的一员,发现剧里的顾佳——那位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入得了厨房又出得了厅堂的妈妈。
其实也用到我在上一篇文章《天价的美国私校“情绪管理”课,专治孩子的闹情绪、坏脾气!》所提到的情绪疏导四部曲的方法。
当顾佳的孩子因为同班同学癫痫发作而十分害怕的时候,她认真倾听儿子说出自己的害怕。
然后她用到了“加上幻想翅膀”的方法,借用儿子熟悉的卡通人物奥特曼来比喻:“他其实有特异功能,但是他脑子里有一根小电棒,发作的时候就像触电了一样,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晕倒了。”
她还告诉儿子这样不会影响到他的安全,但是同学自己可能就会很危险了。
听完妈妈的解释,儿子不但不害怕了,还答应妈妈愿意帮助自己的同学。
之前有留言问我,情绪疏导四部曲是否适用于大一点的孩子。其实《三十而已》也给我们举了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顾佳的好朋友钟晓芹因为失去孩子而把自己锁在厕所里伤心欲绝的时候,钟晓芹的丈夫陈屿虽然本意是想帮助妻子,但是他说:“先出来好吗?你坐在里面那么长时间也不解决任何问题呀。”
陈屿的话语里不多不少带有一种对妻子情绪的否定,所以钟晓芹听了反而更不想出来了。
此时顾佳说:“你要是想一个人在里头待一会儿,我就在外头等着你。你要是渴了饿了就告诉我。”
其实顾佳所做的就是认可情绪,而不是马上让钟晓芹理性地解决问题。而丈夫陈屿也并不知道,此刻最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是疏导妻子的情绪。
在这里,其实顾佳也用到了“给感觉一个正式名称”的方法,说出:“晓芹,你是不是害怕了?别害怕,这其实就是一个小手术,真的,一点都不危险。到时候我陪你一块儿去医院,好不好?”
然后钟晓芹就愿意出来了。
钟晓芹一直低头哭泣,顾佳就在身旁陪伴,全神贯注地安静倾听。
然后顾佳开始用“加上幻想翅膀”的方法,告诉钟晓芹:“宝宝其实是在天上选妈妈的。宝宝如果喜欢哪个妈妈,他就去跟上帝申请,说要到那个妈妈的肚子里。”
她还说,钟晓芹的的宝宝可能预感到有什么危险,所以他就悄悄地回去了,其实宝宝这是在保护她啊。
所以顾佳让钟晓芹得养好身体,等着宝宝再回去找她。这个时候,埋头哭泣的钟晓芹终于抬起了头,看着顾佳,说明她愿意进行下一步的沟通了。
在一旁的陈屿,听得连眼泪都终于忍不住掉下来。
不得不说,有时童话是能让现实的悲伤暂缓的。虽然创伤仍然需要时间去疗愈,但顾佳的一个童话般的故事,让钟晓芹似乎一下子就敞开了紧锁的心扉,然后一点一点地慢慢痊愈。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能慢慢体会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了吧。是不是也想以顾佳这位妈妈为榜样,掌握好必要的情绪管理的技巧呢?
好了,事不宜迟,我们这马上就开始干货分享!
我在上一篇文章所提到的 The Zones of Regulation 这本情绪管理教材,其实是通过把一些常见的情绪分成不同颜色的区域,让孩子结合颜色来辨别自己情绪和问题的大小。
(截取自:The Zones of Regulation 情绪调节的区域)
今天主要会结合这本书来分享我平时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方法和工具。
方法和工具
1
情绪海报
(截取自:The Zones of Regulation 情绪调节的区域)
这本书主要把情绪分成四个不同的颜色区域。
蓝色区代表的心情主要是生病、伤心、累和无聊 (身体行动缓慢);
绿色区代表开心、平静和专心 (准备好学习);
黄色区代表沮丧、担心、淘气和兴奋 (身体失去了一些控制);
红色区代表害怕、生气和非常兴奋 (身体失去控制) 等等。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系列心情也被包括在各个心情区域,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海报的选择其实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决定。比如说关于情绪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
或是很简单直观的表情包:
又或者是把真实的照片贴在海报上都可以……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
(截取自网络)
为了让孩子熟悉情绪区域的颜色和词汇,可以在教室或家里的各个空间贴上情绪区域的海报。
比如说在门口贴一张,在洗手池贴一张,在大白板上贴一张,在休息的地方也贴一张,这样孩子每一次走过路过就不会错过了。
2
情绪打卡
了解了不同区域的情绪,就可以开始每天的情绪打卡——其实就是简单记录一下当天的心情。
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可以让孩子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在哪个区域。有时孩子会说:“我觉得开心,但也觉得累,所以我在绿色区也在蓝色区。”
这也很正常,毕竟人的情绪不一定是单一的,有时候很可能会有不止一种情绪。
对自我情绪的认知是一个过程。情绪打卡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做。
比如说下面这种:可以用彩纸剪出不同颜色的卡片,然后贴在情绪打卡表上。
(截取自:The Zones of Regulation 情绪调节的区域)
大家也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决定打卡的形式,如乐高、彩虹棒棒等。
(截取自网络/COTA Life)
3
颜色卡片
这个方法是我的一位热心同事在上课的时候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办法——用彩色卡片结合颜色区域来进行情绪和课堂管理。
其实这也与足球比赛的红黄牌略有异曲同工之妙。橘色的话其实可以当作黄色红色之间的一种过渡色,也算是给机会吧。好吧,机会、机会它不香吗?
辣……可以怎么使用捏? 
有一天,Allie老师的班上来了客人,额……但是这位客人只带了一副VR虚拟现实眼镜和大家分享。所有的小朋友都无比兴奋地举手:
“给我!”
“不!给我!”
 “我要看、我要看!”
有的都直接冲到客人面前了……
咳、咳……这表明了孩子们的兴致勃勃,但是他们的情绪明显已经进入黄色或者红色区域了,从而导致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因而也暂时没有办法专心学习。
这个时候,与其用嗓音跟孩子“比大声”不如把王牌——绿色卡片亮出来,除了可以起到一个视觉提醒的作用,还可以让嗓子休息一下哈!
如果孩子已经“控几住记几”了,就可以把绿色卡片发给他们,然后去排队等眼镜。
这其实是一次社会场景的实践学习,让孩子意识到在某个特定的场景里自己需要到达哪个心情区域。
毕竟老师和家长无法在孩子所有的社会场景中出现,并且提醒他们那一刻要怎么做,所以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会场景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此刻,怎么感觉我把孩子放到《演员的品格》这一类演员节目里培训了……
额、之前也说过了,情绪管理这门玄学可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呢,谁能说笑就笑,说哭就哭转换得如此之快呢?又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情绪转换机器……真心佩服专业演员们还有戏精们哈!
3
水果问题的大小
这个方法也是我和我的一位热心同事在课堂上用的方法。孩子一旦有情绪问题出现,如果要给这个问题进行大小的量化,那就可以用水果这种具象来做类比啦!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抽象概念的东西还不是特别的了解,相比之下具象的东西——能让他们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会使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葡萄 — 小问题 — 绿色心情区
小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小孩其实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的相对简单的问题。
比如说打不开零食包装、牛奶洒了等等。
我们选择把绿色的葡萄比喻成小问题,是因为能与绿色心情区结合起来——绿色区代表的是情绪的平静与稳定,这和后面的黄色心情区 (黄苹果) 和红色心情区 (红西瓜)也是一样的道理。
苹果 — 中问题 — 黄色心情区
中问题——相对而言是比小问题更难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小孩仅凭一己之力未必能解决的问题,可能需要依靠同伴或者大人的帮忙。
举个例子:和同学吵架了,自己心里那道坎过不去,需要老师帮助情绪疏导。
西瓜 — 大问题 — 红色心情区
大问题其实就是:孩子或许尝试过独立解决却解决不了,然后老师也屡次帮助过,但是也暂时没法完全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一些涉及到动手、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安全等棘手问题。
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能只靠一己之力,也许除了靠老师帮忙,还要靠爸妈或者其他值得信任的大人来共同解决问题。
在水果的颜色和大小的选择方面,其实也不是绝对的。大家如果想要选择不一样的水果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什么芒果呀,火龙果呀,榴莲啦都是可以的!
咱们学校的老师如果从我身边经过,就会知道Allie老师无论是在操场还是在教室走廊,经常会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
你觉得这是葡萄、苹果、还是西瓜的问题呢?”
对,我不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
当然了,大中小问题的分类也是要看每个人自我的认知与界限在哪里。
举个例子:对于有的人来说某件事情很简单,小问题小case,但有的人会觉得是中问题,需要他人的帮忙才能完成。
有的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是小问题,但是在一些人眼中是非常大的问题,比如说蓝莓被压瘪了、皮卡丘水壶不见了(嗯、天都要塌了…)

也许在你的眼里,“易燃易爆炸”的娃们经常会把那些在你眼中的小葡萄问题(水壶不见)炸成一个西瓜那么大的反应(哭得惊天动地)。
那你有没有认真想过,你是不是真正了解孩子自己对大中小问题的定义呢?
其实呢,平时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多了解孩子所界定的大中小问题,看看是否跟自己想的不一样,说不定会有惊喜哟。
也许你一直认为TA觉得某个问题是小问题,但其实在TA心里却是个中或者大问题。
在此可以推荐两款简单小游戏:
小游戏
1
拼图配对游戏
拼图配对游戏——孩子把场景和问题的大小配对好,然后拼起来。
举个例子,场景一是“书包不见了”,孩子如果觉得是大问题,就可以找到红色的拼图,然后拼起来。
(截取自网络:问题大中小的场景配对游戏)
2
宾果游戏
宾果游戏——大人每一次可以说一个场景,比如说“铅笔断了”,然后让孩子用不同颜色的笔圈起来。
如果TA觉得这是个小问题,就可以用绿色圈起来;如果是中问题,就可以用黄色圈起来,依次类推。
(截取自网络:问题大中小的宾果游戏)
通过游戏来了解孩子对问题大小的认知,其实也是一种拉近与孩子之间距离的方式(咳、当然也是一种避开雷区的方式……)
不过归根结底,问题的大小,重点不在于比较谁的小问题多,谁的大问题少,也不是强求别人去完全接受自己对大中小问题的标准。
重点在于培养每个人对自己问题大小的认知,同时也了解他人对问题大小的看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疏导,也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交情绪沟通能力。
由于篇幅有点长了,Allie老师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
由于我所教的是美国小学的一年级 (6-7岁) ,所以今天分享的资源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所有年龄层,毕竟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不一样。
但是我认为无论是小孩、青少年,甚至是大人,都需要对情绪认知和管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希望这里提到的一些方法会对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又或者是在读文章的你,或多或少有些启示和帮助。
最后以陶德 · 帕尔的几本有爱的情绪认知绘本来愉快收官吧!
这些书可以在亚马逊或者京东网买得到,有些也可以在作者自己的YouTube读书频道——“Todd Parr”看得到喔。
《跟着感觉走》The Feelings Book
作者/插画: 陶德 · 帕尔 (Todd Parr)
《我不害怕了》The I’m Not Scared Book
作者/插画: 陶德 · 帕尔 (Todd Parr)
The Joyful Book
作者/插画: 陶德 · 帕尔 (Todd Parr)
欢迎各位老师和家长朋友留言和评论,如果有任何不同的见解也欢迎前来交流。
Allie老师以后会继续跟大家专门分享和介绍更多关于情绪管理的书籍、动画、工具等干货资源,敬请期待!
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个“在看”吧
 End 
课程推荐
原汁原味的美国小学在线录播课程,等你来参加哟!课程全部由10年教学经验的美国一线老师授课,让中国孩子在家也能接轨国际教育

请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课程▼
推荐阅读
收藏美国小学停课期间的免费学习资源,请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资源合集” 
💛 点下方“阅读原文”,了解美国公立小学老师在线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