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精算视觉」的 第333篇 原创文章
导读:离岸新单业务遭“腰斩”,香港寿险业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阻力。
2019年香港寿险市场概述
香港保监局(Insurance Authority)3月13日公布了2019年全年的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2019年,香港保险业的毛保费总额(寿险+产险)为5,802亿港元,较2018年同比上升9.1%。
受下半年的社会运动影响,香港2019年寿险新单业务增长大幅收窄,由上半年的同比增长18.7%,下降至全年的同比增长6.5%,总保费收入为1,727亿港元(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个人新单业务保费收入为1,723亿港元)。其中,个人人寿及年金(非投连业务)新单保费收入1,604亿港元,同比上升11.3%;个人投连业务新单保费收入118亿港元,同比下跌32.4%。
2019年,香港寿险总有效业务保费收入同比上升9.7%至5,246亿港元其中,个人人寿及年金(非投连业务)有效保费收入同比上升15.3%至4,571亿港元,个人投连业务有效保费收入则同比下跌20.5%至277亿港元;退休计划业务供款同比下跌19.0%至338亿港元。
注:新单业务(New Business)代表统计时期内新售保单;有效业务(Inforce Business)代表统计时期内的新售保单和续期保单总和。

内地访客新单保费
2019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收入434亿港元,同比下跌8.8%,占香港个人寿险业务总新单保费的25.2%,较2016年高峰时期的39.3%和2017年的32.6%有明显下降。
受香港社会运动影响,2019年下半年内地访客的新单保费继三季度环比大幅下跌28.8%至97亿港元之后,四季度进一步环比下跌23.4%至74亿港元,多数以内地客户为主的公司内地业务与二季度相比跌去5成
从内地访客投保的产品种类来看,2019年市场开始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重疾险的占比下降明显,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和年金险的占比升高。
按新单件数统计内地访客购买重疾险的保单数量仍最多,2019年占比为56.9%,但已远低于2018年的62.1%其次为终身寿险,占比33.6%,较2018年的29.5%有较明显提升。
笔者认为,内地访客购买香港重疾险数量有一定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香港近年来的重疾险产品升级开始向“大而全”演化,多数产品复杂度提升,保费也跟着增加,客户的接受意愿逐渐降低;第二,香港社会运动主要影响到的客群为内地中产家庭客户,这些客户是购买香港重疾险的主力军,受社会运动影响取消赴港的占比较多,也导致了重疾险投保数量的降低。
按新单保费统计,内地访客购买终身寿险的保费最多,2019年占比为56.5%,与2018年的57.6%基本持平;其次为万用寿险,占比14.4%,略高于2018年的12.7%;重疾险排第三名,占比10.8%,较2018年的13.6%有较明显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两全寿险的新单保费占比由2018年的4.0%大幅上涨至9.4%,年金险的新单保费占比由2018年的1.3%大幅上涨至5.6%,该变化主要受某几家公司的特定产品带动。
注:两全保险(Endowment)也被称为储蓄保险,多“交2保5”(2pay5)一类短期储蓄产品
香港寿险公司最新排名情况
个人新单业务(New Business)
按照总保费收入(整付保费+年化保费)计算,2019年香港寿险个人新单业务保费较2018年同比上升6.5%至1,723亿港元,收入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友邦、国寿海外和汇丰人寿
友邦保持市场排名第一但新单保费同比下滑16.2%,市场份额同比减少4.8个百分点;国寿海外新单保费收入同比大幅增长71.9%,市场份额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至14.2%,排名上升3名至市场第二;汇丰人寿新单保费收入同比上升6.4%,市场份额与2018年持平维持在12.0%,市场排名第三。
个人新单保费收入排名前15名的香港保险公司市场占比为94.9%,较2018年的93.6%提升1.3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
2019年第三季度,包括友邦、保诚、宏利在内的以内地客户为主的大型传统公司当季新单保费收入出现较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去年6月份开始的香港社会运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友邦、保诚两家公司第四季度业务有所回升,主要是因为两家公司各自推出了一款2pay5的短期理财储蓄,带动了香港本地在岸业务的增长。
按照标准保费收入(10%*整付保费+年化保费)计算,个人新单保费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险公司市场占比为97.0%,收入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国寿海外、汇丰人寿和友邦
有效业务(Inforce Business)
按照总保费收入(整付保费+非整付保费)计算,2019年香港寿险个人有效业务(新单业务+续期业务)保费与2018年同期比较上升12.4%至4,864亿港元
个人有效业务保费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险公司市场占比为94.4%,收入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友邦、保诚和国寿海外
按照标准保费收入(10%*整付保费+非整付保费)计算,个人有效业务保费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险公司市场占比为95.0%,收入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友邦、保诚国寿海外
在岸、离岸业务结构分析
为了对2019年下半年内地客户投保香港保险的真实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对香港寿险个人新单保费收入中的“在岸业务”(Onshore Business,香港本地业务)和“离岸业务”(Offshore Business,非香港本地业务,70%以上为内地客户业务)进行拆分,来观察各大保险公司的业务受影响情况。
在岸业务
观察在岸业务部分,如果将2019年第一、二季度国寿海外的“特殊增长”因素排除(下图中橙色部分),会发现香港在岸业务的规模保持平稳,并没有过多受到社会运动的冲击
离岸业务
不过,如果观察离岸业务部分,就会发现各家公司受下半年的社会运动影响巨大,离岸业务保费从第二季度的194.8亿港元,大幅下跌至第四季度的102.5亿港元,无论是以代理、经纪渠道为主的公司,还是以银行渠道为主的公司,业务下降都接近50%其中,友邦从第二季度的41.4亿港元下跌至第四季度的22.8亿港元,保诚从第二季度的30.3亿港元下跌至第四季度的17.1亿港元
受新冠疫情影响,香港特区政府已在20201月30日宣布正式“封关”,“解封日”暂定为5月7日,预计会导致香港离岸业务在今年前两个季度出现进一步下滑
寿险公司业务结构分析
缴费期结构
香港各寿险公司的缴费期结构有显著区别。2019年,友邦和宏利仍有非常高的整付保费收入(一次性趸交,主要为万用寿险和投连险,下图深蓝色部分),但占比已较2018年同期有明显下滑国寿海外、汇丰、中银等银行系公司则以小于五年期缴费的储蓄型产品为主(下图橘红色部分);友邦、保诚、宏利、安盛等代理系公司的中长期缴费产品(超过五年,主要是重疾险,下图黄色部分)保费占比高于其他公司,展现出这些公司在重疾险市场的优势地位。
业务渠道结构
代理渠道中,友邦、保诚、宏利、富卫、安盛、富通、万通的代理业务量占比明显较高;银行渠道中,以国寿海外、汇丰、中银、恒生、东亚等银保系公司为主;经纪渠道中,友邦、国寿海外、中银、宏利、太寿香港、安盛和永明等公司的占比较高。
2019年,受投资市场环境、各公司发展策略及社会问题的影响,不同公司在不同销售渠道方面展现出了较大的增长差异(增长或下跌超过10%的会用绿色和红色标注出来)。
从市场整体来看,代理渠道保费收入同比下降6.0%,大部分以发展代理人队伍为主的公司(包括友邦、保诚、宏利等)在代理渠道的保费收入均有所降低;银行渠道保费收入同比上升9.6%,以银保业务为主、市场排名第二的国寿海外在银保渠道高达57.7%的增长对此结果贡献较大;经纪渠道保费收入同比增加17.9%,表现比较亮眼,在大多数公司都取得了正增长。
2019年香港寿险市场总结
  • 受去年下半年香港社会运动的影响,2019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收入同比下跌8.8%,继三季度环比大跌28.8%之后,四季度进一步环比下跌23.4%,多数以内地客户为主的公司内地业务与二季度相比跌去5成;
  • 2019年开始,内地访客投保香港重疾险的占比明显下降,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和年金险的占比有所升高,主要原因包括:香港近年来的重疾险产品设计变得更为复杂,社会运动对以重疾险需求为主的中产家庭赴港投保产生了较多阻碍;
  • 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包括友邦、保诚在内的以内地客户为主的大型传统公司新单保费收入开始出现明显下降,离岸业务(70%以上为内地访客业务)保费更是大跌接近50%;
  • 受新冠疫情影响,香港特区政府已在2020年1月30日宣布正式“封关”,预计会导致香港离岸业务在2020年前两个季度出现进一步下滑;
  • 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持续降低预计会对香港保险产品的设计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想了解更多前沿的保险市场资讯吗?
欢迎加入我们的星球——
(已有超过1,950人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保监局原始数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