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档综艺节目仅播出一期就引爆了朋友圈,它就是央视的《朗读者》。
自诩文化人儿的栗小姐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节目,第一时间看完,却到现在还不知道以下的这些感受,该不该公开表达。
如鲠在喉了好几天,还是忍不住写了出来。可能会对钟爱这档节目的人有所冒犯,但感受这种东西一向比较私人,不以求取同意为目的,仅作一家之言吧。
《朗读者》是由央视制作的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是董卿首次担纲制作人与总导演的作品。节目一经播出就口碑爆棚,豆瓣评分一度冲到9.2,目前停留在9.0左右,高于央视上一档热门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8.5分。
以央视平台为背书,这档节目的嘉宾阵容堪称豪华,既有各界名人如许渊冲、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蒋雯丽、郑渊洁、斯琴高娃等,也有无国界医生这样经历不凡的普通人。
因此第一期节目一经播出,不少内容迅速成为热点——无国界医生对和平的祈望、鲜花山谷背后20余年如一日的爱情、与时间赛跑的大翻译家、母爱爆棚的世界小姐……一时间口碑与传播度齐飞。
那么,对于一向希望文化传播类节目被更多观众追捧的我来说,到底有什么可不适的呢?
不适的点很简单,正如这部节目的两大标签:#文化情感类##央视#
它太过情感,把文化挤到了小小角落;它太过央视,仪式感殿堂感爆棚,却忽略了文字本身。
我非常认真地做了个统计:第一期节目最后的成片共1小时16分,真正用于六位嘉宾朗读的时间仅为19分钟半左右。其余时间均是嘉宾的情感经历、节目串场、记录VCR甚至配乐。可见这个叫做《朗读者》的节目重心落在了者上,朗读二字不过是个美丽的形式。
濮存昕朗读的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全文近2300字,最后节目连节选带删减,呈现出来的不过700余字,不足原文的1/3。
张梓琳朗读的刘瑜老师的《愿你慢慢长大》全文2700余字,最后节目呈现不过六百字,不足原文的1/4。
我理解节目组关于全文朗读对观众关注力吸引方面的担心,但这种只取只言片语甚至舍弃精华的朗读方式,严重折损了原文的魅力,也大大影响了这档节目应该有的文化质感。
也不必辩解说这样可以吸引观众去寻找和阅读原文。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到底能有多少观众会立刻拿起手机去寻找唾手可得的原文,又有多少人能耐心地一字一句读下去,我们大概都心知肚明。朗读类节目本该引领观众体会美文的词句之美和(哪怕是)隐秘的韵味,而不是把美文呈现得如此支离破碎。
如果说其他文删减因篇幅所限,鲍勃迪伦的歌词你删减什么呢?
而节目对情感的强调意图太浓太明显,或者简而言之地概括为煽情二字也没有什么不妥。无论是主持人的起范还是嘉宾的出场方式,抑或交响乐配乐的浓墨重彩,无不仿佛在冲观众呐喊:“我们这么悲壮、这么宏大、这么感人肺腑,你怎么还不受触动?!”
如此刻意,恕我无法入戏。
每一位节目流程设计也颇为混乱。董卿不断折返于舞台和后台,嘉宾第一次亮相竟然只在通道里若隐若现,与董卿在后台好一番交流后,又正式出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莫名其妙的流程设计,恐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让董卿一人串起所有流程的迁就之举,却让整个节目流畅度大打折扣。
这种流程设置,再加上那些拼命彰显仪式感的舞台、灯光、主持人服饰、配乐等元素,让整个节目的指向有些混乱。你搞不清楚它是想用嘉宾的人生去印证和加深观众对朗读内容的理解,还是想用文字去烘托嘉宾的经历。从节目的宗旨来看显然应该是前者,可呈现的效果却更多体现了后者。
这种设计与呈现的糟糕之处显而易见——你很难真正关注朗读的内容本身。一期节目看完,你得到了几个金句,余下本该有的对文章的整体感觉全部被嘉宾的情感经历覆盖,在我看来,这是强行用主流的、煽情的方式赋予本可以引发思考的那些美妙文字以唯一的解读。
这实在太央视了
与之相比,《见字如面》的流程设计与(基本上的)全文呈现,最大程度尊重了内容本身,第二现场嘉宾的点评虽然常有肤浅和不足之处,但并不刻意引导观众对于内容的解读与想象。
偏激一点说,我十分讨厌不高明、不克制的情感挟持,当这种挟持发生在一档主打阅读与文化的节目中时,我的不适感就更强。
因为它伤害了阅读最美妙的地方——那些大家的文字本应让人陷入无边界的思考与遐想,而不是被圈定在某个具体的强行展示的人生故事之中。
嘉宾从呈现者变为解读者,那些美文也就从每一个人的变成某一个人。这多可惜。
当然,以上的观感绝对建立在对这档节目、这类节目的热切期盼基础上。虽然栗小姐仿佛看它哪儿哪儿都不顺眼,但其实对它的评分也在6.5-7分之间,而且显然,这类节目就比没有强很多。能让人均读书不足5本的中国人关注书本、关注文化,哪怕仅仅是产生一点自己应该有文化的渴望,萌生一种自己即将去读很多书的错觉,也是弥足珍贵的进步。
但可能是出于个人偏见,我一向认为,把阅读朗读这件事做得如此郑重其事、热泪盈眶,反而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国人需要的,绝对不是沐浴焚香斋戒三日后摊开一本书的神圣感,因为那意味着:阅读很神圣,但是与我无关
阅读是一件小事,可以并应该能发生在任何场合、时刻,出自任何目的、心情。
它不必如此郑重,但吸引人的,必须是内容本身。
点击查看:
更多文章请狠狠戳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