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优秀变得理所当然,
当追求完美变成毒药,
当失败变得难以容忍,
当一腔苦闷无处倾诉,
他们的世界变得困惑没有光亮。
留学生,一个充满着争议和流言的群体,很多人眼中的富家子弟,锦衣玉食,生活丰富多彩,为何还会对人生如此沮丧以至于要选择人生的提前谢幕?
2月12日下午4点左右,警方接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学校宿舍Santa Curz Resident Hall 的报警电话。当晚,警方确认一名学生死亡,现场没有查出犯罪行为,初步判定为自杀身亡,具体原因仍在调查当中。2月14日,Daily Nexus 确认死者为来自中国的20岁留学生Weiwei Liu.
在Weiwei的最后一条Facebook里,她曾感谢母亲一个月的陪伴。
“我曾无数次走过这条幽径,总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无人的场景。我从不喜欢出现在家人的镜头里,但这次例外,因为在陪伴和照顾我一个月之后,妈妈将与我分别。妈妈,不用担心Linka(Weiwei的英文名),你的小女孩已经长大。我会一直想念你。图片摄自妈妈。”
一个外表乐观积极的女孩,爱好读书和音乐,前途光明,却选择了在最美好的年华结束这一切。而更不幸的是,过去几年,有很多跟Weiwei一样的留学生选择了跟她同样的路。为什么?
近几年随着中国留学生大批涌入美国校园,有关留学生学业压力大、难以适应美国校园生活,进而产生心理问题,乃至自杀、猝死的新闻也层出不穷,这渐渐开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根据美国大学健康组织出具的数据,从1950年开始,15-24岁年轻人的自杀率上升了3倍,「自杀」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第二普遍的死亡原因。专家估计,在美国,每年有大约10888名大学生死于自杀,每12个学生里就有一名学生曾经制定了自杀的计划,每100个学生里约有1.2个学生实施了计划,而引起自杀的首要原因是--- 抑郁症。
进入大学,这些年轻人通常第一次远离了亲人和朋友,在陌生的环境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些大学生往往不得不独自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生活环境的改变。对留学生来讲,不仅肩负着这些相似的压力,还多了语言、文化、饮食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冲击。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一生不曾做过坏事,为何会这样?”
“我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这些令人看之不忍的绝笔,是来自看似潇洒无畏的那些留学生们。网络上散播着“留学党天天都在玩、旅游开趴购物就是不学习”的流言。其实广大留学生只是更愿意分享生活中积极的一面,而将辛酸苦闷留给自己。
这里有关于三个曾经试图自杀的三位留学生的故事,通过他们让我们来感受留学生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时的心路历程。
1
1
1
第一个是关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富二代留学生。A女生长得很漂亮,身边不乏追求者,父亲是国土资源局的官员。由于家境殷实,A也像很多留学生富二代一样,花钱大方,名牌加身。然而有一年父亲贪污被招供,父母双双入狱。A有如断线风筝失去了保护,瞬间失去了生活的屏障。前途未卜,风光不再,巨大的落差让她无法承受,最后选择开煤气自杀。美国是天然气,A幸存下来。然而,其实在A等着人生终点来临的那一刻,她一切都想开了---就算是回国了,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又怎样呢。
她说,自己当时等死的时候的心态,真的会像过电影一样快速翻过自己的一生,瞬间就脱离了所有短浅的目光,站在了上帝的视角去看待生命这件事情。她提到一个细节说,当时可能是短短的千分之一秒,她想到高中来美国前一直很想去大峡谷,结果等真的来了美国,却一直没机会去。毕竟怕死是生物的本能,那一瞬间她想,“如果这次没死成,我想去大峡谷看看”。
1
2
1
第二个是理工男B的故事。B家境好,学习也好,从清华转去约翰霍普金斯读本科,和女朋友交往七年。B非常爱女朋友,虽然异地,也是每日嘘寒问暖。结果有一天女朋友还是跟她分手了。最糟心的是,分手后B才知道女朋友已经劈腿两年,早就跟别人在一起。B觉得非常痛苦,觉得明明属于自己的东西被抢走了,觉得自己如此专情竟然没有回报。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其他的压力也大,B无法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过了一段时间,在朋友都觉得他没事了的时候,B开车自杀了。结果车废了,人没什么大事。
后来,别人问他这次没死成,还想死么。他回答说:“大部分自杀的人,只会死一次,因为人要想鼓起死的勇气,真的只一次。就算没死成,其实他也已经死过一回了。” B从此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开朗,对什么都无所谓,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
1
3
1
第三个是讲一个正在自己创业的男生C的。C当年去一个美国中部很小的学校读本科,学校中国人很少,和美国人交朋友也困难。C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完全无法适应,而由于学校中国人少,教授也没有照顾中国人的概念,上课时对他的语言要求也是跟对所有人一样高。而C性格内向也不懂得寻求帮助。最后免不了挂科和很低的GPA。C试图转学结果还是留在了大农村。他心里觉得绝望。后来,身边的人都找到的很好的实习,只有C找不到,他觉得很受刺激。其实能在大一找到好实习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留学圈子很小,C看到的只是身边的个例,就觉得所有人都比自己优秀。到了大二C就开始抑郁,常常觉得自己无能,最后选择自杀。结果是没死成。
有人问他,自杀前没考虑过父母的感受吗?他说,“我父母平时不太搭理我,自己把生活安排得很好,我感觉他们有我没我无所谓,因此没有觉得自己死了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影响那时候我实在是太小了,后来我才渐渐意识到,其实父母是爱我的,我的离开会给他们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 别人又问,“回忆起这段日子会不会还是觉得很痛苦?”他说,“不会,其实常常会想念,毕竟是那片土地让我从小孩蜕变成大人,虽然过程很痛苦,但现在回头看,觉得很感激。”
家庭,爱情,事业,这些人类必经的主题,当其中发生什么变故,往往能成为压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在别人眼中风光的留学生,可能更容易陷入这些旋涡无法自拔。由于往往难以派遣心中的寂寞无助,他们往往更容易绝望或者崩溃。其实不管身上带着什么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大家都是普通人,在情感上可能都是单纯的要命。
心理疾病---留学生群体的隐形杀手
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阶段,每个学生会经历独立、成长以及向涉足社会的过渡。然而,许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此时心志尚未成熟,情绪更有可能受到外界影响而波动。可能包括学生本人和家长在内,都不会在踏入象牙塔之前意识到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带来的暗流。
心理疾病的范畴包括任何影响个人想法、情绪和行为的抑郁、焦虑和饮食失调等;多数心理疾病的信号首次出现在18-24岁时期。超过20%的美国大学学生据报道被确诊、或正在接受心理疾病的治疗。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看不到的隐藏人群更令人担忧。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联盟研究,事实上四分之一的学生都患有可诊断的心理疾病,但这中间40%并不会寻求帮助。性格内敛保守、不习惯“心理障碍”一概念的亚裔学生更是这隐藏人群中的主体。
尤其对于游学海外的中国学生,留学经历并不如同外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光鲜。除了要应对美国学生承受的学术、社交以及就业压力外,中国留学生们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双重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在留学的高成本下被更多的压在留学生身上。“我们送你出来,就是要你比别人有出息。”“花了这么多钱出去,你就得做到最好,别让我们的心血白费!”诸如此类,让很多留学生身心俱疲,有苦说不出。
但在精英荟萃、强手云集的美国社会中,谁不曾经历过一次两次失败?全科拿A真比享受学习体验经历重要?一份来自四大的录用书真比身体健康、一生幸福更值得?
心理疾病很可怕,那些走极端想要靠伤害自己来解脱的学生们让人惋惜让人怜悯。但是,上面三个故事让我们知道,死的勇气真的只有一次,而当你最终跨过与死的抗争,你会发现一切都没什么,人活一次,不过是个经历,怎么样的生活都能开心的过。
留学生如何排解抑郁情绪?
1. 调整自己的心态
留学生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面对压力的心态,练习有效的「应激手段」,例如保持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以及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人际交往频率。在美国大学中,几乎是全民参与健身和活动。中国留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仅锻炼了体魄,释放了压力,同时也能够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心情低落的时候,也可以看一些外国的脱口秀,综艺节目等等,既锻炼了听力,又调节了心情。
2.学会向朋友倾诉
抑郁症最最忌讳的就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思前想后。抑郁症最可怕的是它带来的恐怖的孤独感。因此有心结最好不要憋在心里,和朋友聚一聚讲一讲,有时候倾诉是排解抑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有时候朋友还会给你非常不错的建议帮你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千万不要在心里筑起一道高墙。
3. 学会向专业人士咨询
所有美国的大学都有为学生服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备针对自杀、抑郁的防御项目。当感到情绪极端低落,自己的学习生活无法正常进行时,建议学生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而不是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很多学生认为去求助心理方面的帮助,会被人认为是不够强大、太脆弱,以及有「心理疾病」的表现。实际上,主动寻求帮助并不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相反体现了内心的强大和对自我的关注,心理咨询也不仅仅为「病入膏肓」的人而提供,生命只有一次,人们应该珍惜和爱护它。
送给你们的的话
难过的时候抬头看看阳光吧,
想想我们的困境是多么渺小;
给家人打个电话吧,
感受这世上有多少牵挂;
去贫穷的国家走走吧,
看看有多少苦难的人仍感激生活;
去谈恋爱,
去跑步,
然后好好地活下去。
-END-
本文由Shoo-in Career独家编写, 版权归Shoo-in Career所有,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预约专属职业咨询
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推荐阅读

为什么很多公司会看重性格测试?

网红当道连HR都喜欢?看网红如何驰骋职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