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精英说》(ID:elitestalk),转载已获得授权。
“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引用西班牙诗人塞万提斯的名句,感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诚然,从艺术舞台、到商界政坛,许多风云人物都深受父辈的影响。
然而,面对【精英说】的镜头,这位被誉为““中国最好”的财经作家,谈及对90后女儿的教育,却淡然笑道:“她开心就好”。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在《孩子, 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一文中,吴晓波把这句话送给十八岁的女儿。当60后遇上90后,当高材生遇上了留学生.....正值父亲节之际,不谈财经万象,今天一起来听吴晓波聊聊子女教育。

离开中国糟糕的教育环境
1986那年,吴晓波考上复旦大学,并在填报志愿时由原先的中文系改报新闻系,虽然这是当时全中国最好的新闻系,但真实的原因是班主任告诉他中文系不好找工作。
在“文革”结束后的第十年,虽然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在经济上找到了出路,但年轻人们在精神上仍然迷茫。幸运的是,吴晓波在复旦大学的图书馆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吴晓波接受精英说采访
在学校,除了上课外吴晓波几乎住进了图书馆,这段集中阅读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地基。吴晓波此后的所思所写,以及“吴晓波频道”的精神内核都扎根于此。 
经历过一个“喧嚣时代”的吴晓波,在毕业时放弃了保研机会,是回杭州找工作,并进入新华社浙江分社成为一名财经记者
2003年吴晓波离开新华社,并在次年赴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担任访问学者。在吴晓波看来,美国作为“一个更成熟的法治社会和公民社会,它代表着整个全球文明的一种进步方向”。
借由美国的游学经历,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吴晓波,得以用局外人的身份重现审视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
吴晓波对精英说直言,“
欧美的大学教育制度,一定比中国大陆好
”,如果长期能够融入到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孩子来讲,不是一个不好的选择。

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并非否认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成就。吴晓波同时肯定,“中国在未来十几年内,一定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商业兑现能力最强的社会,如果对商业这件事更感兴趣,那么回到中国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过去的十多年里,吴晓波其实没有停止过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批判。他曾说“中国大学成了一个粗制滥造的机器,像极了无数假冒伪劣的‘中国制造’”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说法,“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 这意味每个个体教育的成功,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整个大环境的综合呵护,而非是在某个方面被强硬灌输出来的。
于是,当16岁的女儿初中毕业,吴晓波将她送去了温哥华读书。“离开中国糟糕的教育环境”,对吴晓波来说,这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对中国教育体制进行抗议。
在机场,目送着女儿远去的身影,吴晓波对妻子说“这个孩子从此独立,她将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工作和城市,当然,还有喜欢的男朋友。
职业选择:“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对于家庭教育,好父亲的标准不在于严厉,而是在子女的成长路上,是否俯下身,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因此,吴晓波拒绝把父母的价值观投射到子女到身上,而是希望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到事情
这样的教育理念也源自于吴晓波自身的成长经历。
谈话中吴晓波透露,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在品格上努力实践父亲的期许,变得诚实、热爱生活、孝敬父母但在职业选择上,就读文科的吴晓波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想法,而是冷落了家中一书柜理工科的知识,成为一名记者
面对中国正在出现的越来越多中产阶级、高净值人群的家庭,吴晓波相信,他们对职业的认定不再是为了谋一口饭吃,而是把精力放在无用之学上。
因此,吴晓波认为,孩子们应当先会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我喜不喜欢这个职业;第二,这份职业有没有可能被改变或者能不能改变世界。这些可能就跟抽象的东西有关,跟艺术、音乐、哲学、历史有关。

所以在女儿每一个成长阶段,吴晓波都问她同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如每个成长中的女孩一样,吴晓波的女儿天马行空地幻想过各种未来的职业。
小学一年级,在去日本游玩的歌诗达邮轮上,女儿希望成为游戏机房的收银员;长大一点,因为一次送家里的宠物“圈圈”去洗澡,女儿幻想着可以做一个宠物医生;再然后,女儿还设想文化创意、词曲作家、花艺师、家庭主妇……
对于这些,吴晓波都一笑而过。
直到一天,从温哥华留学暑假期回家的女儿,在他面前滔滔不绝地谈起对流行音乐的看法,谈对中国造星模式的不满;谈日韩公司的创新;谈自认为的歌手定位和市场空间。最后,女儿告诉他我想当歌手”。
那一刻,“雷电交加,全家人都疯掉了”,但从女儿坚定的眼神和冷静的分析中,吴晓波看见了光。他相信女儿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这一次,吴晓波知道,是真的了。
对于女儿这次的决定,吴晓波当时全家做了一个让外人无法理解的决定:离开温哥华的学校,返回上海读音乐。吴晓波认为,对于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人生目标不是成为有钱人,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开心就好” 吴晓波如是说道。
用他的话来说,90后是这个国家近百年来,第一批和平年代中的中产阶级子弟,他们“第一次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它们甚至可以只与兴趣和美好有关,而无关乎物质与报酬,更甚至,它们还与前途、成就、名利没有太大的干系”。 
因此,在职业层面吴晓波放孩子自由
只有真心的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吴晓波这样对女儿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往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