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初步风险评估,将JN.1单独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JN.1变异株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上升,多国政府再次强调防疫措施。12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到,当前国内的新冠形势处于低水平流行,JN.1占比较低,但也呈上升趋势,全国共报告JN.1变异株序列490条,其中输入病例序列443条,占90%,本土病例序列47条专家研判认为,今冬明春我国将继续呈现多种呼吸道疾病交替或共同流行态势。受国外JN.1变异株持续输入、春节前后人群规模流动等多因素影响,JN.1变异株可能发展成为国内新冠病毒优势流行株,助推新冠疫情上升,增加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重症死亡风险,可能会对救治能力相对薄弱的农村医疗服务系统产生一定压力。
图1. 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高龄人群的呼吸屏障功能减弱,免疫功能下降,并且常合并1种或多种慢性病。因此,高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不仅对新冠病毒的识别和清除能力降低,而且会使原有慢性病加重,且更易出现并发症[2]高龄人群已明确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高风险人群 [3]。面对JN.1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有所增强、且有可能成为国内流行株,高龄人群的管理应具备三个重要观念。
重视高龄COVID-19患者的短期、长期危害
与年轻患者相比,高龄患者感染 COVID-19后, 发病和死亡风险更大除此之外,新冠过后还有一些高龄COVID-19患者将面临“长新冠”,对个人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项加拿大基于人口的横断面血清调查[4]评估了不同调查期间首次感染COVID-19严重后果风险。按年龄组分类后,感染住院率(IHR)和感染死亡率(IFR)分别为小于1.0% 和不到0.1%。但在第6-7次调研期间,70-79岁高龄患者的IHR和IFR分别3.3%和1.0%;在≥80岁高龄患者中,IHR和IFR分别为4.7%和3.3%(图2)。
图2.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低陆平原区按年龄组划分的特定调查期内首次感染SARS-CoV-2的住院和死亡风险估计。(A) 按年龄组划分的特定时期感染住院率(IHRs);(B)感染致死率(IFRs)。Panels A  Panels B没有显示95%的可信区间(CrI);(C) 特定时期的IHRlog10);(D)具有95%CrIIFRlog10
高龄COVID-19患者要提高警惕长期影响。一项研究发现[5],≥65岁和18–64岁长新冠分别为45.4%和35.4%。另一项纳入≥65岁COVID-19和流感住院患者研究[6],比较了COVID-19和流感在出院后30天、90天、180天内全因死亡的标准化风险。该研究发现,与流感组相比,COVID-19组全因死亡的标准化风险更高,30天、90天和180天全因死亡的标准化风险分别为10.9% vs. 3.9%、15.5% vs.7.1%和19.1% vs.10.5%。COVID-19组在30天(16.0% vs.11.2%)和90天(24.1% vs.21.3%)再次入院标准化风险也较高,加重高龄人群的医疗负担(图3)。
图3. 与历史流感对照组相比,COVID-19相关住院患者出院后全因死亡和再入院的标准化风险
高龄人群之所以在新冠病毒感染中这么“弱小”,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新冠病毒导致衰老细胞数量增加,继而产生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从而产生不利影响;
二、细胞和组织损伤修复能力下降;
三、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难以将免疫反应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从而导致SARS-COV-2病毒入侵,触发炎症和先天免疫反应,激活IL-1β和NF-kB炎症通路,即产生一系列“连锁免疫反应”[7]
面对新冠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减少新冠病毒感染带来的一系列反应。
倡导积极接种,降低新冠病毒的“杀伤力”
国家卫健委提出,接种疫苗可有效减少感染,降低重症的发生风险,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呼吁老年人群积极接种新冠疫苗以遏制新冠病毒对人体的侵害[8]
傅子玉等对2022年春季上海疫情期间被诊断为有症状COVID-19病例的9911名(9638例轻/中度和273例重/危重COVID-9病例)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测试和免疫记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和免疫状况是重症COVID-19的两个关键独立危险因素。重症/危重病例的百分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但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这种增加的斜率显著降低[9]
图4. BA.2.2队列和严重COVID-19危险因素。(A) 不同年龄组COVID-19的数量和比例。(B) 不同年龄组中重症/危重病例的数量和比例。(C) 不同年龄组的疫苗接种州的数量和比例。(D) 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的人在不同年龄组中的重症病例分布。(E) 风险因素分析。
在60-69岁、70-79岁和≥80岁年龄组中,未接种疫苗病例的重症/危重率分别为8.64%、17.12%和20.28%;接种1剂疫苗的病例分别为6.90%、12.12%和14.29%,但接种2剂疫苗的病例仅为0.76%、4.76%和4.35%,接种3剂疫苗的病例分别为0.58%、2.60%和0.00%。
根据这些结果,可以估算出在目前所有年龄组的患者系列中,接种2-3剂疫苗可使重症/危重症COVID-19的总体保护率达到96.02%,其中高龄人口(≥60岁)的保护率为90.15%(图4)。总得来说,疫苗接种对于高龄人群来讲是利大于弊,是高龄人群的“保护罩”
尽早抗病毒小分子药物治疗,减少不良结局
研究表明,多次接触新冠病毒(通过疫苗接种和/或自然接触)可能是必要的,由此可以建立类似于针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人群免疫力(终生再感染主要导致无症状或轻度感染),多项研究数据均支持这一观点。这表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的混合免疫比仅接种疫苗或感染可产生更强大、更广泛的免疫力。在自然感染新冠病毒后,高龄COVID-19患者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避免产生严重的急性期重症风险及长期损伤[10]
高龄COVID-19患者的治疗主要分为4部分,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一般治疗及康复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作为减轻疾病严重程度的有力工具[11]。国外一项研究纳入了年龄≥50岁的新冠患者,比较了3CL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3CL抑制剂组患者的住院率降低40%,死亡风险减少71%[12]。同时,另有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年龄≥50岁的新冠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RdRp抑制剂组和对照组。结果发现,RdRp抑制剂组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并没有显著降低[13]
先诺特韦/利托那韦同为3CLpro抑制剂,是首个国产的3CLpro抑制剂,也是首个以11种症状消失为临床终点的药物。Ⅱ/Ⅲ期临床研究(SIM0417-301)纳入核酸首次阳性5d内且症状首次出现3d内的轻中型COVID-19成年受试者(不限制高危因素)。结果显示[14]在伴有进展为重症或危重症COVID-19风险因素的患者人群中,相较于安慰剂可缩短症状消失时间长达56.92小时(P=0.005)(图5)。
图5. 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临床研究结果
随着新冠病毒不断突变,并一轮接一轮地席卷全球,高龄COVID-19患者持续面临着住院、严重并发症、死亡的严重风险,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是预防及治疗COVID-19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 齐海梅,王建业,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等.中国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居家管理指导意见(2023)[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4):386-392.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J].传染病信息,2023,36(1):18-25.
[4] Skowronski DM, Kaweski SE, Irvine MA, et al. Risk of hospital admission and death from first-ever SARS-CoV-2 infection by age group during the Delta and Omicron periods i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CMAJ. 2023 Oct 30;195(42):E1427-E1439.
[5] Li J, Zhou Y, Ma J, et al. The long-term health outcomes,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long COVID.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3 Nov 1;8(1):416.
[6] Oseran AS, Song Y, Xu J, et al. Long term risk of death and readmission after hospital admission with covid-19 among older adult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23 Aug 9;382:e076222.
[7]  Baena C, Joarder T, Ahmed N U, et al. Aging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inter-related roles of biology, physical wellbeing, social norms and global health systems[J]. Maturitas, 2023, 167: 99-104.
[8]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J].传染病信息,2021,34(2):97-98.
[9] Fu Z, Liang D, Zhang W, et al. Host protection against Omicron BA. 2.2 sublineages by prior vaccination in spring 2022 COVID-19 outbreak in Shanghai[J]. Frontiers of Medicine, 2023: 1-14.
[10] Neumann G, Kawaoka Y. The COVID-19 Pandemic—A Potential Role for Antivirals in Mitigating Pandemics[J]. Viruses, 2023, 15(2): 303.
 [11]广东省高龄保健协会呼吸科专业委员会.高龄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与康复专家共识[J].广州医药,2023,54(3):14-20,47.
[12] Dryden-Peterson S, Kim A, Kim A Y, et al. Nirmatrelvir plus ritonavir for early COVID-19 in a large US health system: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3, 176(1): 77-84.
 [13]Butler C C, Hobbs F D R, Gbinigie O A, et al. Molnupiravir plus usual care versus usual care alone as early treatment for adults with COVID-19 at increased risk of adverse outcomes (PANORAMIC): an open-label, platform-adap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Lancet, 2023, 401(10373): 281-293.
 [14]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说明书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撰稿 | YMT 周秀娟
编辑 | 孙弋雯 邢亚琳
审校 | 温镇成 颜爱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