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宝3岁半了,兴趣班自然而然被提上了日程。
但这一次,我表现得没有那么积极,甚至还有些“怠慢”。
经过老大、轮到老二,在给娃选兴趣班这件事上,我已经不着急、不鸡血了,甚至变得过于谨慎和“抠门”。
倒不是我对闺女的事儿不上心,而是我已经“吃一堑,长一智”,领着大宝走过了不少“弯路”,现在我终于“开窍”了
掐指一算,我给大宝报过的兴趣班可不少:花滑、跆拳道、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画画、钢琴、编程、国象、太极……
再算算花出去的银子,心血在滴
有些只学了很短一段时间,有些则是痛苦地挣扎了一段时间,但为了不再继续破坏亲子关系,最后也只能放弃
(比如钢琴),坚持到现在的不多。‍‍‍‍‍‍‍‍‍‍‍
但要说后悔吧,倒也不至于。虽说没有很理性,但倒不至于鸡血、盲目。
如果非要找个缘由,估计只能怪当时第一次当妈,“技术不熟练”、“一心求好有些心急”。
但一回生、二回熟,轮到老二,咱有经验了!
经验一:不着急了
以前,我觉得兴趣班对孩子非常重要,所以总想着让孩子早点开始。像大宝学钢琴、国象,都比正常时间早一些。
现在,我依然觉得应该培养、帮助孩子发展一些兴趣。
但是,早,并不一定意味着好。
所以,在二宝兴趣班的选择上,我不再着急了,而是更加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
上海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周合女士在一档栏目里,介绍过这样一幅 U 型图。
她说, 2 - 9 岁是幼儿感知能力发育最活跃的时间。
这个时期,孩子的图像能力异常活跃,语言早期发展也最活跃(即前阅读期)。
到了 9 岁(小学生 3 年级左右)以后,大部分孩子的图像能力,会开始退化。这时候再开始才艺学习说,就稍晚了一些(对大部分孩子来)
也就是说,孩子开始上兴趣班的黄金时间是 2 - 9 岁(当然还需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做更加细致的判断),不用着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他挑选兴趣班,可以放缓脚步,慢慢来。
!!网上建议,不代表我的意见
‍‍‍‍‍
再退一步说,即使错过了所谓的关键敏感期,哪又如何?
走专业的路,起步早一些也许会有先发优势。
但培养兴趣爱好,真的没那么在意开始的时间,一辈子的爱好,啥时开始都不晚。‍‍‍‍‍‍‍‍‍‍‍‍‍‍‍‍‍‍‍‍‍‍‍
经验二:预期更理性、花钱更抠门了
和其他新手妈妈一样,当年我也是头脑发热、被幸福冲昏了头脑,怎么看自己的娃都是天才,“爱因斯坦转世”或者“中国小梵高”。
每给娃报一个新的兴趣班,都是激情满满、充满憧憬。
然后,屡战屡败、一点点认清现实,我娃就是个普通孩子,根本不是那块料......

不过,这不代表我认为兴趣班没用了、孩子不用学了,而是学会更理性、更实际对待了。
我依然以乐观和开放的心态,期待他们身上可能发生的惊喜。
只是更加清楚地知道,我家的两个普娃,他们大概率不会拥有那些惊人的天分、天赋,支撑他们把兴趣作为一辈子的事业,甚至可能连特长都做不到。
既然如此,正好放下那些我们人为附加的“意义和价值”,让兴趣班回归它的初心,选孩子喜欢做的事情,不以结果衡量成败。单纯地期待看到他们用兴趣爱好装点人生,把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姿多彩。
再说砸钱。当初给大宝报班,真可谓是不计成本、一掷千金。
套用那句网络流行语,自从当上了妈妈,我终于过上了挥金如土的生活。平时自己买件衣服想来想去、左右比价,给他报兴趣班,几万块眼睛不眨一下。
现在,轮到老二,我应该会抠门多了。兴趣班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一,不会再像哥哥那样普遍撒网,一个个去尝试了,真没时间精力、也舍不得了。多观察再决定,也不用多,有一两个就够了。
第二,也不可能那样无限制地盲目投入了。当年,大宝刚学钢琴,老王就花重金给他买了一架钢琴,还请了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
在二宝身上,我会更加理性和谨慎,不是说随便给她找个机构和老师。而是提前就想清楚,在这个兴趣班上我们打算走到哪一步。
如果只是兴趣爱好,是一种投入模式;如果有特长的潜质,那会是另外一种模式。
经验三:放下功利心、更关注孩子了‍‍
父母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或多或少都带着点私心。
当初给大宝选兴趣班,大多是我们站在自己的视角上,替他选择的。
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欢啥,我们就帮他们选,选我们觉得对他们来说有用、有价值的兴趣班。
比如,我给他选择国象,就是因为我认为国象有助于培养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专注力,学得好说不定升学还能派上用场。
以前,这样的报班指南,也许还能吸引我的注意。
但当我看过太多孩子,吃苦受罪、咬牙考下了钢琴10级证书后,再也没有摸过一次钢琴,我突然就想通了。
孩子学钢琴到底是为了什么?那张证书的意义又是什么?
什么是有用,什么又是没用?
当放下了功利心,最看重的,还是孩子的兴趣。
既然不能拿它当饭吃,为啥还不选个自己喜欢的,让自己开心的?
大宝一直坚持练习跆拳道,他自己喜欢最重要
现在再给二宝报班,我会更多站在她的角度,更关注她的喜好。‍‍‍‍‍
当然,如果能做到因材施教、匹配孩子的天赋,最好。
美国耶鲁大学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开发了一套“多方面”的测验,列出了 20 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正常表现,通过观察孩子的这些小的行为,发现他的天赋所在。
20 项行为如下:
给二宝报班前,我还是会根据这张表多观察的她的行为、发现她的特点和天赋,帮她选择更适合她的项目。
但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不是用来安身立命的专业、事业,天赋还会那么重要吗?
这里分享一个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
上个世纪初,有一个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就练琴,可是,就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 
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
琴师说:“孩子,你先给我拉一首曲子听听吧。”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3首,简直破绽百出。
一曲终了,老琴师沉吟片刻,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呢?”少年说:“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出众的小提琴演奏家。”
老人又问道:“那你拉琴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 于是,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现在非常快乐,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对不对?
你拉小提琴的目的是为了成功,获得快乐,而你现在已经是这样,那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人?
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足够了。
老人的一番话,让少年恍然大悟。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少年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作调节生活获得快乐的一种活动。他做什么事都变得从容冷静起来,不再去刻意地追求成功了。
这个少年,就是爱因斯坦。
知道这个故事里有多少杜撰的成分,但我觉得其中的道理是真实和正确的。选择专业和事业,尽量选择自己擅长的;但兴趣爱好,选我喜欢的就好,不擅长又如何?
经验四:不盲从、坚持自己的选择和节奏
之前大宝学钢琴时,他的老师一直在催我们:你们必须增加课时、增加每天练琴时间,其他孩子都已经学到第**章了,你们太慢了,跟不上节奏了!
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实着急,但越着急越练不好,越跟不上节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都是负向反馈,他不快乐、甚至很痛苦,最后只能放弃了。
现在回头看,也许,我们不懂专业,但我们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老师有他的立场和诉求,但我们是最关心和在意孩子的。
我们最能发现适合自家孩子的节奏和方法,别盲从、别被其他人带节奏。
如果时光倒流,我不会再让大宝刚学钢琴,就每天练半个小1个小时,也不会拼命追赶别人的节奏。就从每天5分钟开始,慢一点、很慢很慢都没关系。
快也罢、慢也罢,坚持也罢、放弃也罢,听取专业意见固然重要,但不要轻易被别人影响,始终忠于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川妈说说
今天的文章,千万别读成劝退文。我依然觉得培养兴趣爱好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依然会砸钱给二宝报兴趣班。只是,经过大宝之后,我更懂孩子,更看清兴趣班的定位,更明白它对于孩子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的文章,看上去技术含量不高,但相信经历过的妈妈都懂,相比那些技巧,观念更重要。
老二,也许啥都要争、啥都靠抢,但相比老大,她有一对有经验且淡定的父母,还是占便宜了啊
~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