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想着找机会让他们接受点“艺术熏陶”。
不指望他们将来成为艺术家,而是想让他们培养点“艺术细胞”,提高想象力和审美水平,有些“艺术范儿”。
但很可惜,我们大部分人成长在不怎么重视美育教育的年代,如今和艺术二字也半点不沾边。
自己不懂,还想让孩子多接触接触这方面的内容,我们该怎么做?
我的方法是借助书籍和纪录片的力量
比如,这套二宝很喜欢的《去美术馆》,讲的是小女孩凯蒂屡屡“穿越”到名画中,和画中人的奇妙相遇故事。
还有这套畅销书《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白色版。
如果想让孩子更生动鲜活地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艺术家和作品,可以先让它变得简单有趣些!

之前为大家推荐艺术类纪录片时,我提到过一部关于西方艺术的纪录片——《奇趣美术馆》。
短小精悍,兼顾无厘头搞笑与知识科普,如果你想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帮孩子打开西方艺术史的大门,这部纪录片不容错过~
《奇趣美术馆》全三季
适看年龄:10岁+
豆瓣评分:9.1~9.3
说它短小精悍,是因为每集只有2分钟左右,每季30集(每幅画3集,每季10幅画),就算一口气把三季全看完,也只需要3个小时。
说它无厘头搞笑,是因为里面充满了“法式幽默”
来自法国的导演和喜剧演员们,通过“一本正经搞笑”的台词和表演,让一幅幅名画动了起来。
尤其是现代化、生活化的台词,仿佛让画中人“活”在今天。
说它兼顾知识和科普,是因为里面不仅有搞笑段子,还“无痕”插入了很多西方重要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相关信息展现了名画背后的奇闻异事。
之前为大家推荐时,第二季刚刚上线,豆瓣上还没有评分。
现在回过头再去看评分,我们会发现,包括2021年上线的第三季在内,《奇趣美术馆》一直保持了应有的水准,每一季的质量都相当高~
老规矩,这部纪录片的观看资源我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看到文末即可领取。
下面,我就从第三季中挑一些片段,提前带大家感受下《奇趣美术馆》中密集的笑点和知识点~~
一本正经搞笑
什么叫“一本正经”?
1:1还原真实场景,足见制作方的用心和“正经”。
卢浮宫顶流“丽莎姐”(《蒙娜丽莎》)负责给第三季开场。
作为第一季里的“人气角色”,2018年时,丽莎姐在片中的背景是这样的:
《奇趣美术馆第一季》截图
这一幕完全还原了现实场景,除了人山人海。
现实场景,图源:网络
而第三季,丽莎姐的背景变成了下图这样!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发现2020年时,卢浮宫曾经闭馆三个半月,重新开放后,确实变成了蓝色背景……
图源:网络
第三季第二幅画《马拉之死》也是一样,注意画作对面的休息凳。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实地参观过的B站网友表示自己对这幅画印象很深刻,因为对面刚好有个凳子歇脚……
可以说,从画作背景到周边其他展品,从演员形象到画框细节,处处都透着制作方的“正经”和严谨。
场景、画框之外,还有无论看多少次都觉得惊艳的结尾:
演员摆好pose,画面定格,最后慢慢变成原作的样子……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为制作组的严谨点赞!
在“正经”的映衬之下,情节就显得更加搞笑。
Slay全场的蒙娜丽莎,在电话里称呼法国总统为“小马”。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马拉在家赶稿,说居家办公会造成双脚萎缩(时代的眼泪)。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铆钉女工罗西录视频辟谣,说自己才是画家参考的原型,愤怒之情溢出屏幕。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梵高到失物招领处找自己割掉的耳朵,结果戴上了兔耳朵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艾格贝尔茨医生其实没有在讲骨科课,他在训人,因为另外几个人用恶作剧捉弄了新来的学生……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奇趣美术馆》让很多人刷新了对法国人的印象:原来除了浪漫和开放,他们还这么喜欢讽刺幽默,针砭时弊……
片中,编剧赋予了几个世纪之前诞生的主角“新生”,让他们像现代人一样打电话、拍视频、吐槽,演绎出来的故事既有趣,又易懂。
铆钉女工罗西可以参加总统竞选。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窗口的两个女人》里,主角爱玩ins、发自拍。
蒙娜丽莎和马拉还给她点了赞。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法国最后一位传奇皇后玛丽 · 安托瓦内特,作为时尚的代名词,想要请设计师为自己的舞会设计一款防病毒口罩……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除了结合时事的调侃,片中还有不少具有现实意义的“提醒”
比如《马拉之死》这幅画的第2集(每幅画3集之间的剧情可能没有关联),马拉一边泡澡,一边用充着电的手机打电话。
手里还捏着小鸭子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结果,手机不小心掉进了浴缸,《马拉之死》直接换了个“死法”……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怎么讲,真是又荒唐又好笑
让知识“丝滑”地进入大脑
如果只是单纯恶搞,《奇趣美术馆》的口碑必然不会这么好。
观众喜欢这部纪录片,还因为它真的能让人学到东西。
比如《舞者们》这幅画,两位舞者摇摇晃晃转身,背后的号码揭示了他们的身份——
马拉松舞蹈大赛的参赛选手,已经跳了20多年。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20多年这个时间可不是乱写的,《舞者们》由费尔南多·博特罗创作于2000年,到今天可不就是20年多一点嘛!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同一幅画的另一集里,二人摇身一变,成了卧底特工,正在伪装跳舞,盯梢犯罪分子。
男人突然发现了疑似目标:留着小胡子的胖子。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结果,他的上司(也就是女舞者)表示无语:
别天真了,在博特罗家,所有人都是小胡子胖子!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博特罗就是这幅画的创作者,而他作品里的人物,确实都是“小胖子”……
甚至连水果都圆滚滚的
如果留心去查,就能知道并记住这位哥伦比亚艺术家的创作特点:
他喜欢使用圆润的人物、夸张的造型、浓郁的色彩,用变形的现实题材来表达“大体积”带来的美感。
费尔南多·博特罗还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12岁!》,这幅画如果被偶像包袱很重的卢浮宫顶流丽莎姐看到,想必她会大发雷霆……
图源:网络
还有法国艺术家让 · 弗朗索瓦 · 米勒的名作《晚祷》
画中,农民夫妇在远处教堂钟声响起时,同时放下手上的工作,低头祈祷。
图源:网络
他们会在祈祷后做些什么?
《奇趣美术馆》告诉我们,他们可能正要回家,但男人突然发现找不到钥匙,于是二人到处寻找。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他们不会放过一点反光的东西,于是在土地里找到了一把小刀。
然后,这知识点不就来了吗——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接着,男人又在地里找到了一块钟表。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对超现实主义有所了解的人,看到这一幕肯定会忍不住笑出声——
这块表,也太“达利”了吧!
达利《记忆的永恒》,图源:网络
达利是《晚祷》的铁粉,不仅发表过相关的文章,还搞过“二创”。
比如下面这幅《米勒<晚祷>的悲剧神话》,就是他的作品。
达利《米勒<晚祷>的悲剧神话》(1932) 图源:WikiAr
难怪画中女人会说:他一定为我痴狂。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随后,他们又在地里找到了孟山都公司的除草剂。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从这句台词我们可以看出,片中涉及到的不仅有艺术史知识,还有历史知识——
恶贯满盈的孟山都,是一家美国农业公司,他们生产出了致命的除草剂“橙剂”,曾经被用在战争中,导致越南无数婴儿畸形出生。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知识,来得就是如此“丝滑”。
像上面这集一样,《奇趣美术馆》每一集都是密集的知识点。
平时看电影总喜欢找彩蛋的同学们,看这部纪录片就不用愁了,里面到处都是彩蛋!
在看到自己熟悉的情节(或知识)那一刻,才能感受到编剧的创意多么巧妙。
在门外与马拉对话的夏洛特 ·科黛,正是刺杀马拉的凶手。如果知道这个背景知识再去品味二人在片中的对话,会有不同的感受。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这么说吧,别看每集只有短短两分钟,知识量可不小,想完全看懂,少不了要自己做(查)功(百)课(度)。
信息量极大的台词、细节满满的画面、合情合理的配乐……这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足够让每一名观众穿越到画中,与画中人物同行,开启一次奇妙的艺术之旅。
即使是完全不懂艺术的门外汉,也能被勾起一丝兴趣~
像我,为了看懂一些情节,疯狂找资料,现在感觉整个人都充满了艺术气息
……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这是一部能够快速了解西方艺术史和画家作画背景的纪录片,更重要的是,了解的过程一点都不枯燥无趣。
最后,再多说几句。
在我的观念里,用纪录片引发孩子的兴趣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纪录片从来不是看过就算“学过”,我们在发现孩子被片中某些细节引发了兴趣之后,一定要及时引导他有针对性地挖掘
当孩子觉得自己是出于好奇心主动了解某个领域,他就没有了被逼迫的感觉,就会在收获知识中越来越快乐。
零碎的知识慢慢累积,总有一天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看到那块奇怪的表,知道了达利,那就再找找他的其他作品,研究他的作品发展路径、人物生平。
在了解他人的风格体系的同时,形成自己的审美风格和体系——这个深挖兴趣、积累碎片化知识的方法,也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总而言之,好奇心无价。
最后,我想划个重点——
这部纪录片本身有很多成人化的表达,包括主角们的台词、服装、道具。
《奇趣美术馆第三季》截图
所以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看,或者自己先做好功课,再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选择性地让他观看。
家长提前做功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前掌握每一集的所有知识点。
这样,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就不愁自己会“一问一个不吱声”了
……
想让孩子对西方美术史上的杰出艺术家、重要作品有初步的认知吗?赶紧一起看起来吧~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纪录片《奇趣美术馆》(全三季)
川妈说说
这部纪录片(全三季)的观看资源,我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老规矩,大家点个赞和在看,再转发下这篇文章,在公号对话框回复“美术馆”,就能看到观看方式啦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